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城道中二首(蘇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城道中二首》

作品名稱:《新城道中二首》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者:蘇軾

《新城道中二首》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七言律詩組詩作品。這兩首詩是蘇軾在去往新城途中,對秀麗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繪。第一首詩主要寫景,景中含情,反映了作者當時歡樂心情,也表現了他厭惡俗務、熱愛自然的情趣。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透露出一種歸隱之意以及對自然的熱愛之情。

原文

譯文

東風像是知道我要到山裡行,吹斷了檐間連日不斷的積雨聲。

嶺上浮着的晴雲似披着絲棉帽,樹頭升起的初日象掛着銅鉦。

矮矮竹籬旁野桃花點頭含笑,清清的沙溪邊柳條輕舞多情。

生活在西山一帶的人家應最樂,煮葵燒筍吃了好鬧春耕。

漫漫人生旅途就同我腳下悠悠的路,馬行溪邊,放下韁繩緩緩走着,聽那潺潺溪水聲。

那朝廷上的黨爭,即便是難用之材也怕搜林之斧,疲憊的戰馬希望聽到收兵的號令。

下夠了的細雨,帶給茶農喜悅,在這亂山深處還有我的清官好友。

人間的歧路能知多少?問問田裡耕作的農民吧。[2]

賞析

這兩首詩是蘇軾在去往新城途中,對秀麗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繪。第一首詩主要寫景,景中含情。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

清晨,詩人準備啟程了。東風多情,雨聲有意。為了詩人旅途順利,和煦的東風趕來送行,吹散了陰雲;淅瀝的雨聲及時收斂,天空放晴。「檐間積雨」,說明這場春雨下了多日,正當詩人「欲山行」之際,東風吹來,雨過天晴,詩人心中的陰影也一掃而光,所以他要把東風視為通達人情的老朋友一般了。出遠門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那就決定了旅途中的愉悅心情。出得門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霧靄籠罩着高高的山頂,仿佛山峰戴了一頂白絲綿制的頭巾;一輪朝陽正冉冉升起,遠遠望去,仿佛樹梢上掛着一面又圓又亮的銅鉦。

穿山越嶺,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鮮艷的桃花,矮矮的竹籬,裊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於春耕的農民,有物有人,有動有靜,有紅有綠,構成了一幅畫面生動、色調和諧的農家春景圖。雨後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麗,使得詩人出發時的愉悅心情有增無減。因此,從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帶上了主觀色彩,充滿了歡樂和生意。野桃會「含笑」點頭,「溪柳」會搖擺起舞,十分快活自在。而詩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樂無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田間小憩,婦童餉耕;春種秋收,自食其力,不異桃源佳境。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寫是作者當時歡樂心情的反映,也表現了他厭惡俗務、熱愛自然的情趣。

第二首繼寫山行時的感慨,及將至新城時問路的情形,與第一首詞意銜接。行進在這崎嶇漫長的山路上,詩人聯想到人生的旅途同樣是這樣崎嶇而漫長。有山重水複,也有柳暗花明;有陰風慘雨,也有雨過天晴。詩人不知不覺中放鬆了韁繩,任馬兒沿着潺潺的山溪緩緩前行。馬背上的詩人低頭陷入了沉思。三、四兩句頗見性情,很有特色,膾炙人口。「散材」、「疲馬」,都是作者自況。作者是因為在激烈的新、舊黨爭中,在朝廷無法立腳,才請求外調到杭州任地方官的。「散材」,是作者自喻為無用之才。「搜林斧」,喻指新、舊黨爭的黨禍。即使任官在外,作者也在擔心隨時可能飛來的橫禍降臨,即便是無用之材,也畏見那搜林的利斧。

作者對政治鬥爭、官場角逐感到厭倦,就像那久在沙場衝鋒陷陣的戰馬,早已疲憊不堪,很想聽到鳴金收兵的休息訊號。所以,作者對自己此時這樣悠然自在的生活感到愜意。他在飽覽山光水色之餘,想到了前幾日霏霏春雨給茶農帶來的喜悅,想到了為官清正的友人新城縣令晁端友。臨近新城,沉思之餘,急切間卻迷了路。詩的最末兩句,就寫詩人向田園中農夫問路的情形,同時也暗用《論語·微子》的典故:兩位隱士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命子路向他們問路,二人回答說:「滔滔者,夭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避人之士也,豈若從避世之士哉?」詩人以此喻歸隱之意。

兩首詩以時間先後為序,依原韻自和,描繪「道中」所見所聞所感,格律純熟,自然貼切,功力深厚。尤其是第一首「野桃」、「溪柳」一聯倍受後人激賞,汪師韓以為是「鑄語神來之筆,「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蘇詩選評箋釋》卷二)。其實不僅此聯,即如「絮帽」「銅鉦」之比擬恰切,「散材」、「疲馬」之頗見性情,也是詩中妙對。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枕頭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台詩案」。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後,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後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元祐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諡號文忠。[3]


參考資料

  1. 新城道中二首, 詩詞名句網,
  2. 新城道中二首, 古詩文網,
  3. 江城子·密州出獵 (宋 蘇軾), 學習網20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