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斯里淡馬錫
圖片來自allhistory

斯里淡馬錫英語:Sri Temasek),又稱新加坡總理官邸,建於1869年、位於新加坡總統府的土地範圍內,是一座兩層高的單幢宅第,曾用作英國殖民地時代輔政司(後改稱布政司)的官邸。新加坡自治邦在1959年成立後,宅第成為新加坡總理的官邸,但至今未曾有總理遷入作為起居生活的地方。1992年2月14日,官邸連同總統府獲刊憲宣告成為國家古蹟

目錄

命名說明

斯里淡馬錫在馬來語中意指「壯麗的淡馬錫」。馬來語「seri」或「sri」本身有「魅力;精髓;壯麗;榮耀」的意思,也可以指「一件引人注目的事物」[1](尤指光彩奪目的事物;引人入勝和仰慕的焦點),是由梵文「सार」(sāra)演化而來。淡馬錫爪哇語中指「海邊市鎮」,除了是現代新加坡開埠前身的舊稱,也是現今對新加坡的雅稱。斯里淡馬錫原本僅被稱為新加坡布政司官邸(或新加坡/海峽殖民地輔政司官邸),並沒有特有的名稱,直到1959年6月新加坡自治邦成立和首任總理李光耀上台後,總理官邸才於同年8月獲正式命名為斯里淡馬錫,而總督府則同時易名為元首宮殿(Istana,1965年再改稱總統府,但英文名稱維持不變)。

設計

1867年,時任海峽殖民地總督哈利·沃德爵士(Sir Harry Ord)獲立法局撥款購地興建總督府(現稱新加坡總統府)和輔政司官邸(現稱斯里淡馬錫),以取代原設於福康寧的舊總督府。舊總督府早於1859年拆卸,以便英軍在福康寧興建碉堡和其他軍事設施,所以海峽殖民地總督在此後一段長時間都要租住其他物業作為官邸。[2]輔政司官邸連同新總督府在1869年落成,兩者都是由土木工程師出身、身兼海峽殖民地執行工程師和囚犯總監的J·F·A·麥奈雅(J. F. A. McNair,1829年-1910年)設計,並主要用上來自明古魯省的印度裔囚犯負責建造。

斯里淡馬錫是一座佔地1,600平方米(17,000平方英尺)、樓高兩層的單幢宅第,在新加坡多被稱作「平房別墅」(bungalow),並楺合了歐洲和亞洲風格。官邸擁有對稱的佈局,並以寬敞的遊廊圍繞正中的起居空間。其他建築特色還包括位於上層的柱子;造工精細、並富東西方色彩的原木拱廊;以及建於官邸二樓的一道中式月門(即圓形門框)等。該道月門以樟腦木柚木北婆娑羅雙木製造,雖然建造背景等方面的文獻不多,但相信該道月門早於1960年代已經存在,並由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曾任總督府核數官的威廉·斯沃菲爾德(William Swaffield)設計和建造,而斯沃菲爾德本身也是一位專業家俱設計師。此外,通往官邸前方的車道中段設有一個用磚塊搭建的坑道,原本供馬車使用。1992年2月14日,斯里淡馬錫連同總統府獲刊憲宣告成為國家古蹟

參考文獻

  1. Richard [Olaf] Winstedt (編), An Unabridged Malay–English Dictionary 5th, Kuala Lumpur, Malaysia: Marican & Sons, 1963 .
  2. The Istana and Sri Temasek, Frommer's, [10 October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