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斯里巴卡旺(英語:Seri Begawan,馬來語:Bandar Seri Begawan,又譯為斯里巴加灣,意為「統治者的港口」)汶萊首都, 位於林夢河注入南海的入海口,汶萊受益於石油及天然氣,與新加坡並列為東南亞人均所得最高的已開發國家之一,卻也是人口最少的東南亞國家,人口僅約40萬,主要是馬來人和華華人。


目錄

城市建築

皇家伊斯蘭教清真寺[2] 位於汶萊首都斯里巴加灣市的皇家伊斯蘭教清真寺。該清真寺被譽為亞太地區最壯觀的清真寺之一,也是一個主要的旅遊勝地,被汶萊人認為是國家的主要標誌。清真寺以第28任汶萊蘇丹奧馬爾·阿里·賽義夫丁三世的名字命名,完成於1958年,是現代伊斯蘭建築的代表。

歷史

汶萊的人類住區可以追溯到六世紀和七世紀,當時馬來貿易中心和漁港就在該市目前所在地附近。

在文萊帝國從15至17世紀期間,蘇丹國統治婆羅洲的大部分包括菲律賓南部和首都馬尼拉。

「斯里巴加灣市」源自馬來語官方名稱,可翻譯為「斯里巴加灣市」,而斯里巴加灣州則源自梵語(śrībhagavan),意為「眾神的光環」。

1899年,在斯里巴加灣市(Bandar Seri Begawan)甘榜卡薩(Kampung Kasat)附近的亞逸別昆奇(Ayer Bekunchi)鑽了第一口油井。儘管該井鑽至259米(850英尺)的深度,但未發現油。

蘇丹·穆罕默德·賈邁勒·阿拉姆二世( Sultan Muhammad Jamalul Alam II)在英國的勸說下於1909年在西岸建立了一座新宮殿,隨著中國商人的到來以促進經濟發展。

1953年還實施了一項預算為1億馬幣的五年發展計劃,其中基礎設施所佔比例最大(80%)。隨著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的發展,商業化開始改變文萊的首都,並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發展了中央商務區,並建造了許多公共建築。

「 Seri Begawan」是已故蘇丹於1967年退位後授予的皇家頭銜的一部分。為了紀念他在1970年對蘇丹的發展做出的貢獻,該市於1970年更名。他的統治時期,尤其是20世紀文萊的現代化。在此之前,這個城市已經被稱為「班文萊 」(字面意思為文萊城「)或」文萊城「。


地理位置

汶萊灣西南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