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赫煤岩學教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斯塔赫煤岩學教程》,煤岩學專著。第1版,埃 ·斯塔赫編。德文版Lehrbuch der Kohlenpetrographie1935年出版。第2版由斯塔赫等6人編,並譯成英文於1975年出版。第3版於1982年出版,在第2版的基礎上補充了近年來的最新資料和成果。中譯本1989年煤炭出版社出版,楊起等譯。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版第3版共536頁,附圖版6版 (其中3版為彩色),插圖204幅,插表49個。中譯本412頁約62萬字。
全書共分5章,第1章緒論和歷史概述,闡明了煤組成的不均一性,以及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不同的三組物質構成,奠定了煤岩學的堅實基礎。簡要介紹了煤岩學的發展歷史,應用透射光顯微鏡,發現煤中的植物殘體,解決了煤的起源問題。由Stopes首次提出劃分的4種煤岩類型,促進了煤岩學的系統研究工作。反光顯微鏡及油浸物鏡的應用推動了煤岩學基礎知識的積累和成因理論的發展。使用顯微光度計測定,發現了鏡質組反射率與煤級的依存關係,為煤岩學的地質應用打開了廣闊的前景。熒光顯微術的改善和發展,實現了煤岩學在石油地質、冶金煉焦、燃燒、成型、採煤等工業生產中的應用。第2章煤岩學基礎,詳細闡述了植物堆積後經泥炭化階段到煙煤、無煙煤整個煤系列過程中的地質環境條件對成煤有機物轉變演化的影響。並介紹了顯微鏡下的可識別的煤的組分,分析了確定煤中顯微組分的參數 (反射力、顏色、形狀、突起、硬度),提出了簡化實用的顯微組分分類和鑑定特徵,並詳細描述了各顯微組分,說明了煤的顯微煤岩類型和宏觀類型的劃分原則、組成組合特點和鑑定特徵,以及煤的物理性質、化學工藝特性及起源。
第3章煤岩成分的成因,介紹了古代泥炭沼澤的4種主要類型(即開闊水域型、草本植物沼澤型、木本植物沼澤型和蘚類沼澤型),以及每一類型的特有煤相,並與現代泥炭環境和植物群落作了對比分析。根據對泥炭、褐煤和煙煤的組分特徵對比,與煤共生的沉積岩相和盆地的古地理條件,以及煤岩單組分的有機地球化學研究,解決了有關煤岩類型和煤岩組成的成因,指出了煤中3大顯微組分的原始質料來源: 鏡質組是腐殖物質煤化作用的產物,主要由細胞壁的木質素和纖維素轉變形成; 類脂組是富氫的植物器官(如孢粉質、樹脂、蠟和脂肪等)轉變形成;惰性組由前兩種原始質料,經強烈的早期分解,發生顯著碳化而形成,並詳細闡述了3大組中各顯微組分的成因模式。提出了 「生物化學凝膠化作用」和 「地球化學凝膠化作用」2個煤化階段的新概念。建立了褐煤和煙煤顯微組分演化關係表。對顯微煤岩類型進行了具體的成因分析,闡明了腐泥煤和殘殖煤的特殊成因。第4章鑑定的方法和儀器,介紹了煤樣的採取和製片、煤岩宏觀和微觀剖面分析、顯微組分含量分析、顯微煤岩類型分析、反射率測定、配煤樣煤級組合分析、礦物分布分析、熒光顯微術和焦炭的顯微鏡鑑定方法,以及有關的儀器設備。第5章應用煤岩學,闡述了煤岩學在煤層對比、地層、古地理、構造、地熱、油氣勘探等地質研究方面,以及洗選、焦化、成型、燃燒、液化等煤加工利用方面的一些實際應用。
本書是煤岩學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應用方法相結合的巨著,在煤科學領域中有顯著的地位,在煤、油、氣等能源資源的開發利用上發揮了重大作用。
作者簡介
埃 ·斯塔赫 (E.Stach),德國煤岩學家和煤地質教育家。自1927年以來發表了大量煤岩研究著作。1935年編寫了世界第1本煤岩學教科書,受到各國煤地質學者重視。
相關信息
書籍,是思維的結晶,知識的寶庫,智慧的源泉,人類最主要的精神食糧。名著,則是書籍中的精華。它標誌着人類認識發展的水平,影響乃至支配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影響乃至支配社會的各種實踐活動[1]。《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篩選出價值高、作用大、影響廣的一萬部名著,把它們匯集一起,根據科學文化知識體系的區別和聯繫加以分門別類,並逐部作出精要的詮釋。可以說,這是對科學文化的一次總結,是一項很有價值的科學文化建設工程。這部辭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書[2]。
視頻
斯塔赫煤岩學教程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2017年,有哪些科技著作值得一讀?《連線》雜誌為你推薦這些!,搜狐,2017-12-26
- ↑ 工具書是一種按某種體例編排的專供查找特定資料而不是供系統閱讀的書籍,道客巴巴,2012-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