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凡特·奧古斯特·阿倫尼烏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斯凡特·阿倫尼烏斯 Svante Arrhenius | |
---|---|
出生 |
瑞典威克堡 | 1859年2月19日
逝世 |
1927年10月2日 瑞典斯德哥爾摩 | (68歲)
國籍 | 瑞典 |
母校 |
烏普薩拉大學 斯德哥爾摩大學 |
機構 | 皇家工學院 |
知名於 |
阿倫尼烏斯方程 離子解離理論 酸鹼理論 |
研究領域 | 物理、化學 |
獎項 |
諾貝爾化學獎(1903年) 富蘭克林獎章(1920年) |
斯凡特·奧古斯特·阿倫尼烏斯(瑞典語: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年2月19日-1927年10月2日),瑞典化學家。
個人經歷
斯萬特·奧古斯特·阿倫尼烏斯
- 1859年2月19日生於烏普薩拉的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受到良好教育。
- 1876年考入烏普薩拉大學化學系。
- 1878年大學畢業後留校。不久到斯德哥爾摩準備博士論文。
- 1884年以《電解質的導電性研究》論文申請博士,答辯後評為有保留通過的四等。這幾乎使他失去擔任烏普薩拉大學講師資格。只是在德國著名物理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的慧眼獨識下,支持他的觀點,親自到烏普薩拉請他到德國里加大學任副教授,這迫使烏普薩拉當局同意聘他為該校講師。
- 1885年到奧斯特瓦爾德實驗室工作。
- 1891年擔任瑞典皇家工業學院講師,
- 889年升教授,
- 1895年出任該院院長。
- 1905年任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
- 1901年當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
- 1911年選為本國皇家學會會員。
- 1927年退休。
- 1927年10月2日卒於斯德哥爾摩。
學術成果
阿倫尼烏斯刻苦鑽研,具有很強的實驗能力。1883年5月,他提出了電離理論的基本觀點:「由於水的作用,電解質在溶液中具有兩種不同的形態,非活性的分子形態,活性的離子形態。溶液稀釋時,活性形態的數量增加,所以溶液導電性增大」。作為博士論文送交烏普薩拉大學 。但是,其導師對其觀點不能理解,另一導師則持懷疑態度。最後,由於委員會支持教授們的意見,阿累尼烏斯的論文答辯沒有通過。阿累尼烏斯並未因此而灰心。他認為他的觀點是正確的,為此尋求科學家的支持。1884年冬再次進行論文答辯時,論文被順利通過。 阿倫尼烏斯同時提出了酸、鹼的定義;解釋了反應速率與溫度的關係,提出活化能的概念及與反應熱的關係等。由於阿倫尼烏斯在化學領域的卓越成就,1903年榮獲了諾貝爾化學獎,成為瑞典第一位獲此科學大獎的科學家。著作:《天體物理學教科書》、《免疫化學》、《生物化學中的定量定律》等。
阿倫尼烏斯在物理化學方面造詣很深,他所創立的電離理論留芳於世,直到今天仍常青不衰。他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學者,除了化學外,在物理學方面他致力於電學研究,在天文學方面,他從事天體物理學和氣象學研究。他在1896年發表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對地球溫度的影響」的論文,還著有《天體物理學教科書》在生物學研究中他寫作出版了《免疫化學》及《生物化學中的定量定律》等書。作為物理學家,他對祖國的經濟發展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親自參與了對國內水利資源和瀑布水能的研究與開發,使水力發電網遍布於瑞典。他的智慧和豐碩成果,得到了國內廣泛的認可與讚揚,就連一貫反對他的克萊夫教授,自1898年以後也轉變成為電離理論的支持者和阿倫尼烏斯的擁護者。那年,在紀念瑞典著名化學家貝采里烏斯逝世50周年集會上,克萊夫教授在其長篇演說中提到:「貝采里烏斯逝世後,從他手中落下的旗幟,今天又被另一位卓越的科學家阿倫尼烏斯舉起。」他還提議選舉阿累尼烏斯為瑞典科學院院士。由於阿倫尼烏斯在化學領域的卓越成就,1903年他榮獲了諾貝爾化學獎,成為瑞典第一位獲此科學大獎的科學家。1905年以後,他一直擔任瑞典諾貝爾研究所所長,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多次榮獲國外的其它科學獎章和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