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斤斤兩兩煙火心(雪夜彭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斤斤兩兩煙火心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斤斤兩兩煙火心》中國當代作家雪夜彭城的散文。

作品欣賞

斤斤兩兩煙火心

在中國的菜市場上,買東西論斤兩,台上有克度秤,但買賣者還是將秤得東西的克數轉換為斤兩。

以一斤豬肉、青菜、大米、油的值人民幣若干作為百姓生活是否穩定的風向標。

一斤到底有多重?瞧這話問的,一斤不就是十兩麼?或是一百錢?

今日一斤等於五百克,這一克又是多重呢?用手掂量?丁點兒掂不出呀,再說你手我手他手掂的感覺也不一樣啊。

其實,千克是法國大革命後,由法國科學院制定。1791年規定,1立方分米的純水在4℃時的質量 ,並用鉑銥合金製成原器,保存在巴黎,後稱國際千克原器。

天哪,要說清楚一千克到底多重,竟然要這麼如丁如目,中國古代根本沒這一說,咋就那麼巧,一斤就是500克,毫克不差?其實也沒這麼巧,我國是1929年民國官方才強制規定一斤等於500克。就是說,此時之「斤」已非古時之「斤」了。

學界考得,西漢1斤=258.24克;東漢、魏晉1斤=222.73克……唐朝1斤=596.82克。

粗糙着說,古代一斤,其實只有今日半斤左右,這麼記,聽的人不頭暈。

那麼兩呢?那就更是古不同今啦。一斤等於16兩,這是明朝繼承前朝收租收稅產生的混亂變故弄出來的,一兩等於十錢,不是十六錢。

我的故鄉,有一道考查人珠算水平的常用題「斤求兩」,就是求斤和兩之間的等算關係,其本質是十六進制和十進制的轉換。比如,1兩=1/16斤,用小數怎麼表示?舊時做賬房的,兩求斤是基本功,有些人算盤技法不精,就走捷徑:強記。從1兩到15兩,分別等於多少斤,不需要打算盤,直接憑記憶報出來就是。這可不容易啊,每個數都要精確到小數點後三、四位,那還不搞得人家腦子裡一鍋粥?但人家靠那個活命,硬是能記得牢牢的,分毫不差。這樣的人我是真見識過的。

中國人的斤兩錢,刻到人的骨血里去了。

半斤對八兩,是說兩個人的某種身價旗鼓相當。很多人疑惑,5兩和8兩根本不想當啊?其實這裡的半斤是16兩的一半,就是八兩,半斤=八兩。

因為交換的產生,人必須對重量有很好的敏感程度。賣豬買牛按斤計價,但常常是沒有足夠大的秤來秤豬秤牛(不是每個人都有曹沖的腦子,而且那也很麻煩的),那就過估。買賣雙方都有自己的估數,估不準的一方自然是容易吃虧的。

比如屠夫買豬,估計有百八十斤的淨肉,結果少了三幾斤,那就懊惱不已,胸脯骨拍斷。要是比預計的多出一、兩斤,那就笑逐顏開,當晚就會弄出一壺酒、一盤豬肉犒勞自己的「豐功偉績」。這就是成語「斤斤計較」的來歷。

男人穿中山裝的歲月里,北京賣肉的爺們有「某一刀」的雅號,是說不論買者要幾斤幾兩,他一刀下去,提起來一秤,不差毫分,人家這是憑視覺敏感分量。

活命過日子,斤是斤兩歸兩,怎能不計較?就說人生病,吃百藥,那一樣藥不是用骨秤論錢數秤出來的?成年累月的勞苦,所得之銀也還是論兩論錢的哩,說是說萬兩黃金容易得,那不過是大富大貴之人的神話而已。

分寸、斤兩,這是規矩的代名詞,一個沒有修養,腦子糊塗的人當然說話、做事就沒有原則,民間成這種人說話做事「沒有斤兩」。

勞動產品的交換,也是論斤、兩的。

我的祖父,活到現在也只是123歲,他年輕時在南昌做手藝,有一年運氣好,賺了一千二百八十六斤谷,千辛萬苦運回家鄉。船在鄱陽湖里跑,遇到土匪是常事。祖父有個堂兄,賺了滿船的谷,谷里還埋着些難得的銀元,眼看就到家門口了,還是被土匪劫了去,那當然是嘔血的事兒。銀票出現之前,富貴人家的所有財富也一樣都是論分量的,分量太大,造成運輸不便。水滸傳里那個楊志就是幫人家押送生辰綱的,因為生辰綱分量太大,要十五個勞力揮汗,勢張大,讓人盯上出了事。

財富用紙上的符號記,當然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即如這樣,紙還是有分量的。明朝有個叫王定的在北京做布料生意賺了三十萬兩銀子,籌劃着富貴還鄉,就把銀子兌換成銀票,就是銀票也還是有不少的分量,帶在身上,很容易遭遇不測。於是這人就設個怪計,買一把傘,將傘柄的竹節鏤空,銀票藏在竹節里。途中在一家客棧里吃飯,太疲倦睡着了,醒來傘讓人家拿走了。好在這人城府極深,處變不驚。從此扮作補傘人,一年一年等,最終用舊傘換新的辦法,收到了他的「命根子」。

這都是分量惹的禍。

斤兩是計量分量的,斤兩的出現,促成規矩的產生,是社會存在的基本規則的起點。「斤斤計較」本身是沒有錯的,不「斤斤計較」,那社會就會亂了套。就是現在,國際間貿易順差、逆差,最終結算的還是黃金,那可不僅僅是「斤斤計較」,是要精確到毫克的。

「不斤斤計較」是「斤斤計較」的衍生物,是一種人文。是精神和物質的更高層關係。

兄弟(中國人把朋友和將成為朋友的人也成兄弟)之間,不要那麼斤斤計較嘛,太計較就傷了和氣,傷了感情。這是生存謀略,其實那些有斤兩的東西還在那裡,只不過為了情感,人刻意把斤兩衡量的東西讓出去了,受讓的人還是「斤斤計較」的,知道受讓財富的斤兩,即如人家表面上忽略斤兩,受讓人也會斤兩弄清楚斤兩的。否則就是「不識數」。受人點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其實,點滴也是能計量的,至少精確到「錢」。

有市場就有價格,價格離不開斤兩。

秤尾高抬,會超出星上顯示的重量,否則會少。超出的叫「紅」,短少的叫「軟」,雖然都不可能很多,顯現的是人心的善惡、寬窄、廉貪,當然,還有智愚。「紅」、「軟」的眾生相,表現的還是斤斤計較,只是各自計較的方式有異。

人民公社時的供銷社,賣酒賣煤油,量器是白鐵端,不稱(稱時不方便添、減),但那端子是合着斤兩來的,一斤、半斤、二兩、一兩的端子都有,都非常準。這個比秤還公正,紅是紅不了的,短也短不到哪裡去。不短的唯一手段是端平量器。油榨坊里也是這樣的套路,但香油是有些粘稠的,量油後要等待端器壁上的油滴下,滴的時間短量出的油自然會多些。這丁點的差別製造了「紅」和「軟」,人心在這點點滴滴中周旋。

如今的農貿市場依然是「斤斤計較」,計較到不短斤少兩,不以次充好。次和好的比較,最終也會回歸到斤兩的比較。一斤優質山藥可以和兩斤普通芍藥等值,一斤土雞和可以五斤速生雞等值。

俗語說「買心不跟賣心同」,那當然,雙方都會盡力維護自己一方的利益。正常的維護產生買賣公平的原則,這是國際民法、商法基本原則之一。但買賣雙方買者永遠是比賣者被動的,「斤斤計較」的過程中賣者更容易使出作假的手段,當然就不公平,但市場規則又迫使着世情螺旋式的朝着公平的方向走。

凡是坑蒙拐騙盛行的地方,市場必然會萎縮;市場長久繁榮,必然是相比更遵守交易規則的地方。

「斤斤計較」不是什麼壞事。早先有人調侃教師小器,太「斤斤計較」,比如打平伙時多出一包火柴要算根分。我歷來覺得那沒有什麼不好,火柴算根分的人,自然是怕自己吃虧,但其也沒有占別人便宜的念頭,更不用說是坑蒙拐騙了,跟那樣的人在相處,是安全省心的。

「斤」、「兩」、「錢」相比於「千克」、「克」和「毫克」,精準度是要粗略些的,科技領域,當然不會使用前者的概念,生活中,卻離不開「斤」、「兩」、「錢」。盤秤擺在那裡,還是自動把克數轉換為斤兩,就說酒,賣家習慣於把一瓶酒裝450毫升(略少於450克),買家則習慣稱那是一斤酒,很多買家甚至都不知道那只有不到9兩酒。買了一斤酒,應當就是看上去的這麼多,誰還把酒倒出來稱呀?這斤酒九兩的規矩不知是何時定下的,從文化上思索,就是世上沒有整十的圓滿事,虧一點就還是上進的理,十虧一就是九,諧音久,好運長久,健康長久的兆頭在裡面。敬神的燃香,說起來是百根一匝,其實也要虧一點,俗語云:香無足,九十六。這都是商家取巧的做法,但人家取巧之時送出一個祝願,讓人虧得心甘。別小看這小小的十虧一,俗語云「痴子不賣本」,即如照本賣還賺一分利,只要銷量大,照樣賺大錢。

「斤」、「兩」、「錢」的概念根植在中國人的骨血里,是中國人的文化,中國人的真善美、中國人的創造心、中國人的勤勞勇敢,裹在「斤」、「兩」、「錢」上,成了不錯的包漿。

現如今,我家鄉何老武超市裡的白蘿蔔雷打不動九毛八分錢一斤。別管人家虧不虧,人家就這麼任性賣。呀,老武家東西真便宜,大家快去買!

那年,我母親種出了一隻超大紅薯,八斤打不到,就是秤砣繩壓在八斤的刻星上,壓不住,秤尾還是往上射。母親把紅薯送給了屋後的曙英嫂子。

早起跑步看到阿平,她在伊比伊超市門口秤完體重跺着腳喊:「完了,完了,七天長假,長了一斤二兩。」 [1]

作者簡介

雪夜彭城,本名劉鳳蓀,男,江西省都昌縣人。 發表關乎鄱陽湖文化的小說、詩歌、散文200萬字以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