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斑帶吻蝦虎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斑帶吻蝦虎魚

來自 今日永嘉 的圖片

中文名:斑帶吻蝦虎魚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硬骨魚綱

目:鱸形目

亞 目:蝦虎魚亞目

科:蝦虎魚科

亞 科:蝦虎魚亞科

屬:吻蝦虎魚屬

斑帶吻蝦虎魚動物界脊索動物門硬骨魚綱鱸形目蝦虎魚亞目蝦虎魚科蝦虎魚亞科吻蝦虎魚屬的一種動物。 [1]

斑帶吻蝦虎魚形態特徵

測量標本21尾;體長30.0~50.0mm。采自台灣:屏東高屏溪。 背鰭VI, I-8~10;臀鰭I-8~9;胸鰭18~20;腹鰭I-5。縱列鱗30~32;橫列鱗10~11;背鰭前鱗8~12。

體長為體高的5.5~6.8倍,為頭長的2.9~3.6倍。頭長為吻長的2.5~3.5倍,為眼徑的4.7~6.7倍,為眼間隔的4.0~8.3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6~1.9倍。

體延長,前部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大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大於頭高。頰部凸出,中央具縱行感覺乳突。吻短而圓鈍,吻長大於眼徑。眼較小,背側位,位於頭的前半部,眼上緣突出於頭部背緣。眼間隔窄小,小於眼徑,稍內凹。鼻孔每側2個,分離,相互接近:前鼻孔具1短管,位近吻端;後鼻孔小,圓形,邊緣隆起,緊位於眼前方。口中大,前位,斜裂。兩頜約等長或上頜略前突。上頜骨後端伸達眼前緣下方。上、下頜齒細小,尖銳,各有3~5行,排列稀疏,外行齒稍擴大。犁骨、齶骨及舌上均無齒。唇略厚,發達。舌游離,前端圓形。鰓孔中大,側位,其寬稍大於胸鰭基部寬,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鰓蓋骨中線下方。峽部寬,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鰓蓋條5根。具假鰓。鰓耙短小。

體被中大弱櫛鱗,後半部鱗片較大,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均無鱗。項部在背鰭中央前方具8~12枚背鰭前鱗,向前可達到或超過鰓蓋後緣上方,不達眼後方;胸鰭基部無鱗。無側線。

背鰭2個,分離;第一背鰭高,基部短,起點位於胸鰭基部後上方,鰭棘柔軟,第二及第三鰭棘最長,雄魚鰭棘略延長,平放時向後伸達第二背鰭起點;雌魚各鰭棘平放時,向後不伸達第二背鰭起點;第二背鰭略高於第一背鰭,基部較長,前部鰭條稍短,後部鰭條較長,最長的鰭條幾乎等於吻後頭長,平放時,不伸達尾鰭基。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同形,起點位於第二背鰭第一鰭條的下方,後部鰭條較長,平放時,不伸達尾鰭基。胸鰭寬大,橢圓形,下側位,鰭長等於吻後頭長,後緣不伸達第二背鰭起點。腹鰭略短於胸鰭,圓盤狀,膜蓋發達,邊緣弧形凹入,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末端至臀鰭起點的距離等於腹鰭長。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肛門與第二背鰭起點相對。雄魚生殖乳突細長而尖,雌魚生殖乳突短鈍,扁圓形。

體呈淡棕色或米黃色,體側則有6~7條褐色橫帶,成熟雌魚腹部為黃色。體側鱗片基部具黃色或鮮明的橘紅色斑點,前鰓蓋後緣及下緣排列較細密;項部有數條褐色縱紋,背側有不規則深褐色網紋,眼前及前下方各有1條紅褐色斜紋伸到吻端及上頜中部上方。背鰭透明,略帶淺黃色,第一背鰭棘淡棕色,上緣鰭膜黃色,第一至第三鰭棘的鰭膜間通常有藍黑色亮斑;第二背鰭淡棕色,具5~7列褐色水平方向的點紋;尾鰭淡黃色,有8~12列褐色或黑褐色垂直點紋,基部有深褐色「<」形紋,雄魚尾基上方有1橘黃色圓斑。臀鰭為黃色或黃綠色,外緣有褐色邊,最外緣則透明無色;胸鰭淡黃色,基部有2列橘紅色不規則斑點;腹鰭透明或灰白色。

斑帶吻蝦虎魚生物學描述

斑帶吻蝦虎魚為溪流中的小型魚類,典型的河、海洄游魚類,底棲性。仔魚具浮游期。本種游泳力強,常棲息於各河川幹流及支流低海拔的溪段,生活於急流、潭頭等水域。肉食性,以水生昆蟲、小型魚類及蝦類為食。體長30.0~50.0mm,大者達80.0mm。

種群的大小易受不利因素的影響,近年來棲地水生植物的減少及消失,外來兇狠種類的引入,使原本就小的棲息地更為狹小,使該種群日益處於瀕危狀態中,目前已成難得一見的稀有魚種,有滅種危機,屬於稀有種類,為瀕危物種(endangered),已被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2004),也被台灣列入瀕危物種。

斑帶吻蝦虎魚分布範圍

分布於台灣的曾文溪及高屏溪水系。為台灣省特有種(endemic to Taiwan)。

參考來源

  1. 斑帶吻蝦虎魚, 動物界,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