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故園·故鄉(春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故园·故乡 春仔)
前往: 導覽搜尋
故園·故鄉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故園·故鄉》中國當代作家春仔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故園·故鄉

1

曾經,揭陽之名對於我,只是嶺南的一座古城,是散發着遠古氣息的地方。有過一些書本知識,聞過一些道聽途說。

小時候耳靈。家鄉的大人說,那裡曾經很蠻荒,嶺南人什麼都敢吃,吃蛇,抓住了生吞活剝,然後帶血吃下去;吃昆蟲,比如蠶蛹、比如螞蟻,生煎,油炸,燒烤,吃得津津有味……

或許這只是傳說,但是我記住了。

大學時苦讀。粗讀歷史,知道這裡是潮汕文化的發祥地;粗讀《史記》,又知道揭陽很古老:「五十萬人守五嶺,其一揭陽,此秦兵初戍揭陽嶺也。」然後,始皇帝在此建縣,揭陽便成了粵東古邑,成了嶺南最古老的縣份……

這些信息,讓人想起地老天荒,想起亘古,想起恆久,想起越族蠻夷,想起金戈鐵馬,想起開化,想起遙遠的古文明……

然而,因為是只曾耳聞,不曾目見;只在書中相識,卻從未親至,我對揭陽的印象是複雜的,也是粗淺的。

改革開放的時候,很多人奔向南方,也走進揭陽。有人說,揭陽人說最古遠、最特殊的方言——潮州話,百轉千繞,像是說鳥語,又像是外星人的嘰嘰呱呱,沒有辦法懂,工作,生活有很多不方便。有人又說,揭陽人吃潮汕菜,吃海鮮,有很多特殊的物料,講究燜、燉、煎、炸、蒸……鮮香無比,但那些菜是很昂貴的,也很難吃得起。

心中不禁疑惑,揭陽到底是怎樣的地方啊?可又想,俗話說的好,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百聞不如一見,不如親自到那裡去看看吧。

2

從呱呱墜地的那刻起,我們這些上世紀40、50、60年代出生的人,或者更晚一些出生的人,大都居住在古老的村莊裡,住着祖先留下的老屋。那些老屋,雖然歷經歲月,久經風雨,但卻都是我們熟悉的元素,熟悉的味道,是刻在骨子裡的審美情趣,它的古樸、宜居,它的一磚一石,它的木樑青瓦,無不承載着厚重的歷史,無不承載着厚重的文化,無不承載着祖先的艱辛奮鬥和深刻記憶。木的柱,木的梁,木的樓板,木的壁,木的窗欞、木的雕花……也無不鐫刻着工匠們的精湛技藝。歲月的煙火將它們熏黑,條條木紋記錄着祖先的傳奇。這樣的老屋,一家挨着一家,中間只隔着一張板壁,或者一堵磚牆,然後連綿成一大片,鄰里相親,雞犬相聞,形成一個個煙火旺盛的村落。置身這樣的村落,人們安靜、安心,祖先的形跡雖隱匿不現,但其精、氣、神卻無處不在,而且綿綿不絕,塑造着我們的性格,薰染着我們的氣質。

可如今,這樣的村落,這樣的房屋,或倒塌,或拆除,一個個古老的村莊、古老的建築,從此再也不見,大都蕩然無存了。

10月8日,因了東道主蔡漢順(人稱蔡老爺)先生的盛邀,《新銳散文》34位散文寫作者走潮汕進揭陽,專門遊覽了古老的淡浦村、德安里、丁氏光祿公祠。我們看見,同樣是古老的村落,古老的建築,在他們那裡,卻有着完全不同際遇。

據說,潮汕地區的傳統民居建築堪稱「壯麗」,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潮州大厝皇宮起」,「京華帝王府、潮汕百姓家」,「金碧而不庸俗、淡雅而有韻味」,潮汕人用這樣的句子,極盡讚美他們民居的豪華氣派,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揭陽期間,我們跟隨主人的腳步,徜徉在淡浦、德安里、丁氏光祿公祠這些古老的村落、古老的建築里,感受着這裡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

淡浦村是400年前由蔡氏石源公開基建村的。我們走進淡浦村時,廣場上的潮州木偶戲曲,茶室里的古箏古琴聲正在空中飄蕩,古典的氛圍伴隨我們,讓我們盡情地遊覽、流連。

蔡步華等幾位鄉親引領着我們,「過「岐陽」門,入「進士第」,進「石源公祠」,穿越幽靜的巷道,入家廟,看蔡氏公廳,看民宿居室……雖然,我們看見,揭陽城裡到處都是現代化的氣息,但是,在這裡,時光固然讓許多東西褪去了顏色,比如承重的木樑,比如以磚、石、土所砌的護牆,比如從外到內的裝飾,屋檐下的花鳥圖案,屋頂的龍鳳、仙人走獸的嵌瓷,以及所有建築上精美絕倫的木雕,石雕工藝……卻依然盡顯其昔日的豪華、典雅、富麗壯觀,尤其是那以姓氏宗祠為中心,次要建築圍繞主體建築,規模龐大、宏偉壯麗、輕巧通透,相連成片,外部封閉而內部敞開的建築格局,營造着幽美的、近乎自然的環境,讓人獲得寧靜和諧的生活氛圍,更加讓人折服,讓人產生無限的思古幽情。

德安里是清朝廣東水師提督方耀的府第,也是廣東境內罕見的大型府第式建築組群,更是潮汕地區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歷史時期較長的巨型府第式建築組群。據稱,這裡的建築格局老寨俗稱「百鳥朝凰」,中寨和新德安里為「四馬托車」,三寨相連,外置護寨河,占地總面積5·9萬平米,建築面積3·2萬平米。德安里的建築,集潮汕民居建築的大全:大祠堂、三廳亘、五間過、四點金、下山虎、駟馬拖車、五壁聯、獨腳獅等。在潮汕見不到或罕見的建築形式,在這裡都能看到。堪稱典型的要數村落的排水系統。它們採取傳統明溝的方式,經過"九轉十八彎"的流向,最終匯入寨前溪,經百里橋,注入榕江。德安里的排水系統還有一個特點,無論從天井流出的水,還是從支流排入中溝,再流入大溝,水都是從中行。水從中行即"衍",意在生生不息,繁衍千秋萬載。

清代洋務派實幹家丁日昌在全國唯一的故居——丁氏光祿公祠,是一個集祭祀、起居、藏書、教育於一體的綜合功能建築組群,建築規模宏大,布局實用大方,木雕精美且極具地方特色,也是典型的潮汕地區祠堂風格,亦稱"百鳥朝凰"。在這裡,我們靜靜地憑弔丁日昌的生平事跡,覽看精妙絕倫的建築。據導遊介紹,這組建築的梁架、屋脊的彩繪和泥塑採用了一些西方的建築圖案,其中西合璧的處理手法,開創了潮汕地區引進西方營造法式的先河。

三日的揭陽之行,我們在這些古老的建築中流連忘返,不由感慨萬千,在這雕樑畫棟依然在,池台竹樹日日新,古風古意撲面來的所在,真是一個讓人靈魂安妥的所在。

於是想,留得故園在,心靈有故鄉。

我不知道,揭陽人是怎樣把這些無價之寶原模原樣地保存下來的。「十年動亂」,「封資修」無處藏身,它們沒有被剷除;經濟騰飛,地王價層出不窮,古建築推倒重建的數不勝數,可它們依然屹立,這是怎樣的奇蹟啊!

到如今,當我們行走在這樣的古村落,古建築的環境中,看着那些祠堂,看着那些家廟,看着那室內的雕樑畫棟,看着那屋頂的封火牆,似乎總能看到祖先的背影,總能感覺到祖先跳動的脈搏,讓人覺得,祖先的靈魂,似乎仍在蔭庇着我們,滋潤着我們。

是的,在這樣的地方,我們會隨時感到,祖先就在我們的心靈里,我們古老的文化,就在我們的血脈里。我們會知道自己從哪裡來,會思考將向何處去,會從我們偉大的,有着五千年的優秀文化里,獲得向上的力量。

3

都說揭陽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可在我的眼裡,如今她除了古老,卻是前所未有的生機勃勃。拔地而起的新機場,層層疊起的高樓大廈,四通八達的高速通道,流光溢彩的燈火,展現的是充滿現代化的光輝。翠綠綠的大榕樹彰顯着她的青春,紅艷艷的紫金花映襯着她的活力。

然而,回來這麼多天了,充滿我記憶,令我無法忘記的,仍然是她古老的歷史,深厚的文化,以及那些古城、古村落,還有那琴聲古韻。

我記住了淡浦村以及村前那個古老的廣場。在過去,那應該是叫禾場吧?秋收的時候,那裡是堆滿稻穀的地方,人們在那裡打穀子,享受着豐收的喜悅;天上掛滿星星,或者懸着彎月、滿月的夜晚,人們在那裡休閒、納涼,說故事,兒童們在那裡歡歌。如今,在這寸土寸金的都市,她沒有被金錢所侵蝕,沒有被現代城市所吞沒,呈現在眼前的,仍然是她初始的模樣,仍然是那麼安靜、祥和。在我們的靈魂深處,這是兒時的樣子,是心靈的歸屬地,是永遠的故鄉。

我記住了飄蕩在那個古老廣場上空的音樂潮劇,記住了迴蕩在茶室里的美妙琴聲。在那個曠闊的廣場上,一個簡易的演出台,幾位木偶劇演員,操弄着金鼓銅鑼,樂器響件,牽引着木偶人物,吞吐着歌詞對白,雖然一句也聽不懂,但那具有獨特古音古韻的演唱,卻能沁入人的心脾;還有那個簡便的活動茶室,三四位淡浦的鄉親、淡浦的漢子,包括漢順先生,他們撫弦引弓,擊節敲琴。「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海棠花》、《中秋月》、《一點金》,這些帶着古老音韻的民樂民曲,猶如清清涓流,引人思古,引人懷遠,亦引人讚嘆:淡浦人尊古崇文、愛文愛藝的情懷多麼令人欽敬!不禁問,四海之內,民間還有幾處能聽到這樣由鄉親披掛上陣演奏的、清新悅耳的音樂呢?

我還記住了淡浦的烤茶。出門旅行,不是每一個地方都有茶相待,淡浦卻有。在淡浦公廳修繕竣工重光的地方,老人端來了茶,笑臉相勸:「來來來,食杯茶再看」,聽着心裡就暖暖的。參觀完畢,回到淡浦文化工作站,書記坐下來,親自為我們泡功夫茶。玉液般的茶水散發出濃濃的清香,喝一口,又甜又甘,倦意頓消,冬日的暖意便深入到骨子裡。這一杯杯茶,有文化,有禮數,有樸素的情誼。

我更記住了蔡漢順、蔡步華、蔡郁瑜、蔡順喜、蔡順流、蔡衛平、蔡靜標、葉文生、葉輝亮、黃淡華這些淡浦的鄉親。他們不離我們左右,總是那麼準時地迎接我們出行,唯恐對我們招待不周。我們常常抱怨人心不古,可是,淡浦的鄉親卻懷着古情古意,整整三天,熱情周到地帶着我們四處採風。在這個繁華熱鬧的地方,在這個商機不斷的世界,他們不是有空有閒,而是放下手頭的活來陪客,足見他們古道熱腸,真情真意。[1]

作者簡介

春仔,男,江西省新余市人,現居江西銅鼓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