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故鄉.古城(塞下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故鄉.古城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故鄉.古城》中國當代作家塞下翁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故鄉.古城

一提到故鄉,人們便會說鄉愁,"月是故鄉明"。我的故鄉沒那麼多文人的意境,它就是縣城邊邊一個小村莊。太小,小得在地圖上竟然找不到它一個點。但它再小,在我心裡卻不小。它雖小,卻承載着厚重的歷史

楊莊子,一個名不見於經傳的小村莊。卻延承着我楊氏一族近五百年的艱辛里程。

明嘉靖十年(1532),舉國的一次大遷徙(移民),我的先祖把大槐樹下楊莊子的莊名原汁原味的搬來安在了柔遠城子附近。

楊莊子,建在陽山之下,名符其實。不到二十戶人家,是一個以窯洞為建築群的村莊(老戶),位於柔遠城子城北一千米處。坐西北而面東南,猶如一塊美玉,鑲嵌在一座不起眼的山腳之下。

在莊子的對面山頭上,有一座巍峨挺拔的近千年的古城池,傲立蒼穹,飽經風霜,蔑視群山,名曰——柔遠城子。此城建於北宋(康定至慶曆年間1040—1043),與向東二十里地的大順城是一對姊妹城,由北宋名臣范仲淹任延州知州時所修。著名的《漁家傲.秋思》就寫於此。

柔遠城的名字也出於范公之手。北宋時,這裡屬與西夏對峙的軍事要衝。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因自己搶了人家,便怕別人搶他。一杯酒,就把哥兒們撂到那兒了。投鼠忌器,邊塞主將一律由文官執掌,老范就是這裡的經略副使,外行治軍必然致使軍隊戰鬥力低下,邊境在軍事上屢屢受挫。一個泱泱大國,以至於靠朝貢於外夷換得苟且。對外的不抵抗和不敢抵抗使北宋王朝呈現出一個很不對等的畸形怪圈。它是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發達,版圖最小,軍事力量最弱的一個王朝。由於整個朝庭的懦弱,也同樣表現在朝臣和封疆大吏們的處事方式上。范老先生就很具代表性。他建的大順城,柔遠城,其城名就很能說明問題。顧名思義,求得大順,以柔而致遠。頗有粉飾太平之感。看人家大漢,恩威並舉,以武力打擊為主,附之以安撫。李廣,狄青,霍去病。摧枯拉朽,大有踏破賀蘭山闕之勢。宋則不然,殘害忠良的潘美,寫《岳陽樓記》的范老先生執掌邊防,筆桿子管槍桿子,書生掌兵,一竅不通。在他的詞里「將軍白髮征夫淚」,其厭戰情緒溢於言表,躍然紙上。明顯的底氣不足。柔遠城和其它關塞一樣,最後還是沒能抵擋得了金夷的鐵蹄。北宋最後還是落得個靖康之恥。

范令不知何處去,一座孤城萬仞山。柔遠城子也淹沒在歷史長河的煙雲之中。

柔遠城坐落在距地面三百多米的山巔之上,全部以夯土築牆,城高約二十多米,邊圍長兩千六百多米,呈正方形。北高而南低,面向南,兩側邊牆像兩隻手臂延山而下,緊緊擁抱着山腳古鎮。遠眺,用於防禦的山頭城池和山下軍政駐地城郭渾然一體。頗像宋時文官頭戴烏紗帽正襟危坐在三條河流交匯之處。成為縣城的一大坐標。山下城門以紅砂石砌成,高數丈,巍然而立。(可惜已於58年拆毀)。城垣歷經千年至今仍然完好。可見當年施工質量之優。

我們那裡老年人習慣把大娃叫狗娃,次子便是二狗,以次類推……柔遠城也不例外,簡稱城子山,衍生出城子梁,城子坬,城子溝等等。山腳下的小鎮自然而然的就叫柔遠城子了。城邊的河那就是柔遠河。就這麼個小鎮,由於宋時戍政策,軍人舉家落戶,墾荒務農以自給,繁衍後代。隨着人口的逐日增多,就將西漢所設在東華池的縣址遷之柔遠城子為華池縣。柔遠城子便名正言順的成為縣城所在地。

以後由於眾所周知的第一塊舊石器出土、劉志丹所建南梁政府,馬錫五斷案,毛主席給華池縣"面向群眾"的題詞及自由婚姻的典型劉巧兒的出現,使華池縣聞名遐邇。柔遠城子也名載史冊。楊莊子亦水漲船高,納入了城關村。

柔遠城子,川不算寬,卻狹長無比。坐在我家窯洞前,早看日出晚觀月升。日月初升都從城子山頂露面 ,在烏紗帽側緩緩升起,升至城中方形城牆之上,就像托着一個在圓型權柄下的一枚大印,煞是壯觀。柔遠河河水粼粼,日夜流淌,水面折映着日出月落,藍天白雲,青山古城。見證着改朝換代,世事滄桑,山河春秋。

時過境遷,人老思鄉。故鄉的那山、那水,那藍天白雲,以及對面山上那座古城……已成為我兒時美好的記憶 ,靜夜時的無盡惆悵,滿滿的思念,終生的依戀……

——庚子暮秋於隴上。[1]

作者簡介

楊學輝,筆名,塞下翁,男,漢族,生於1950.1月,華池縣柔遠鎮人,1969.1月參軍,71.5月入黨,74.1月復員,於2009.12月以副縣級待遇退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