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故鄉的端午節(王紅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故鄉的端午節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故鄉的端午節》中國當代作家王紅霞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故鄉的端午節

故鄉雖不是我童年的搖籃,但卻是我童年成長的樂園。

——作者題記

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在我的家鄉,端午節還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兒時,我和小玩伴每年都是叫着、喊着「端午不吃粽,死了變成敻(麻雀),端午不帶八鎖,死了變成八河」走進節日的。

至今,我仍思念着家鄉過節時的韻律。那熟悉撥浪鼓聲,韻味十足的童謠聲,聲聲在耳,童年時的一幕幕也悄然再現。最先映入我眼帘的是那個肩挑籮筐、手搖撥浪鼓的賣貨郎,還有守在賣貨郎籮筐前的一對母女。小女孩兒親昵地依在母親身旁,一雙亮晶晶的眼睛盯着母親伸在籮筐里的手一動不動,只等母親選好一樣小物件,她便迫不及待地接在自己的小手心,在她甜甜的笑臉上融進了母親無限的愛意。讓我欣慰的是:畫面中的這對母女就是年輕時的母親和年幼時的我。

節前「購物」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的常態,能在賣貨郎的籮筐里挑選自己的心愛之物,該是童年最美好的事情。但並非每個孩子都能如願,我難以忘懷當年小男孩兒那渴望的眼神以及充滿稚氣的童音。此刻,他們昔日的對話又在我的耳畔響起:「媽,你就給我買下這顆鋼珠吧,後晌崩珠可要決一勝負的,向毛主席保證,我一定能把他們的珠子全都贏回來。一顆,我只要這一顆就夠了。」母親狠狠剜了他一眼:「你是我大大來,說買就得買?你贏些玻璃珠珠能幹啥?是能吃還是能喝?」小男孩兒嘿嘿笑着低聲回應:「能頂飯吃,也能頂水喝!今兒晌午我就餓一頓。」說着把手伸到母親面前討要,可母親揪住他的耳朵就往自己懷裡拽:「有本事你就天天掛起嘴來不要吃!」

「媽,三天不吃飯就能餓成顆圓蛋蛋,哪還敢天天……快鬆手呀媽,我的耳朵快被你揪下來了!」「我叫你花描格調嘴(嘴強)!」母親索性雙手並用,揪住他的兩耳向着兩邊拉。「上回你偷偷拿雞蛋去換乒乓球的事我還沒和你算清賬,你是個記吃不記打的東西!」這話似乎戳到了他的痛處,剛才還嬉皮笑臉的他瞬間紅了臉,一個轉身掙脫了母親的手,揉搓着兩隻已經發紅的耳朵快速跑開了。

這邊剛消停,那邊又傳來罵聲:「你一個小丫頭片子,不會掙錢倒會花錢!屋裡的小鏡不就破了一條縫,怎麼就照不住你的臉了?天天照鏡天天看,你的臉上有朵花兒?」小姐姐似乎在辯解,但她的母親不為所動,繼續大着嗓門兒播着音:「你想要天上的星宿呢,沒人給你登天的梯!等你自己會掙錢了,你再拽打啊!」顯然這位母親負着氣的先聲奪人起了作用,小姐姐眸子低沉,不再作聲。

     二      對我們孩童來說,節前是最容易從母親兜里討來寶貝的,他倆該有多失落呀。我很討厭這樣的母親,覺得她倆都是母夜叉。但母親嘆了口氣:「當媽的都愛自己的娃,只是各家有着各家的難,哪個媽不是精打細算地好過家?又有哪個媽捨得多花一分冤枉錢?」

因為母親額外給我買了小鏡子,還有紅頭繩,我知道這是母親對我平日做事的獎勵,更覺得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

母親把選好的五色絲線帶回家,她要等父親回來一起搓八鎖(花鎖)。我看見母親從箱子底翻出一小捲兒新布頭兒,她要挑幾樣好看的綢緞小布塊兒給我們縫香包。記得住在縣城時,母親年年都是買現成的八鎖和香包給我們帶。自從回到家鄉,她就和鄉鄰一樣自己做。最初,母親還要用廢舊布做樣品,試過幾次後,她便能直接用新布上手製作了。母親說:「還是自己做更划算,樣子和質量也不比賣的差。」我們帶的香包都是母親純手工一針一線精細縫製而成的,她做的香包人見人夸,大家都說我們有個巧手的娘。

俗話說:「寧要一把藝,不要十畝地。」所以,在母親做活兒時,她總是儘可能地讓我陪在她身邊。耳濡目染,我便從母親身上學會不少技巧活兒。

那會兒搓八鎖(花鎖)用的絲線全是一小撮一小撮的,每條線展開也拉不滿三間房的長。五撮五色線合在一起,父母各執一頭將線拉直,再從不同方向搓,直到花線鉚足了勁兒,父親便將左手中指勾住繩子中部,把右手捏的一頭交於母親匯合,兩股花繩自動扭起來就算好了。後來再搓八鎖時,母親乾脆讓我上手了。     三      母親說:「粽香是五月特有的味道,端午節的粽子最好吃。」

母親包粽子也是一把好手,她包的粽子外觀精緻,內里香甜軟糯可口,一點兒也不像有些人家包的那樣,要麼大得像只大腳丫,要么小得一口就吞下了。要麼夾生煮不透,要麼邊角漏出白糯米來。母親每次包粽子時,我都是她的小助手。從前一天清水泡製糯米起,我就沒有缺席過。比如事先把竹葉、葦葉煮熟,煮好的竹葉有道工序必做,我是一清二楚。就是把竹葉兩邊捲曲的部分各扯下一條留着捆粽子,再把每片竹葉從背面攔腰裹在乾淨的瓦片上,連續五六片疊加時,就取下來折兩折,用撕下的邊條捆成把兒,泡在原湯鍋內。母親包粽子外皮多用竹葉,內里墊上新鮮蘆葦小葉以增香。遇到又寬又長的竹葉,她會適當減少竹葉兩邊的寬度,在竹葉中間圍個圓錐形包粽子;遇見短竹葉,就把竹葉頭部彎下來卷個圓錐形。總之,兩者都是先抓一撮米放底端,再放一個紅棗、幾粒花生,接着繼續放米至口平時,把豎着的竹葉彎下來封嚴口。最後松松捆好,一個粽子就完成了。

母親煮粽子也很用心,她先把粽子整齊地擺在一口大鍋內,保證粽子之間留有空隙,再在粽子上壓個篦子,然後,倒一鍋開水進去,水要沒過粽子,最後,蓋鍋蓋小火燜煮十來分鐘後,改大火煮半小時,再小火燜煮半小時就熟了。

五月初五早上,一覺醒來,就能聞見滿屋飄着粽香味。不等我們幾個起床,母親已將花繩剪成合適段落,系在我和哥哥、弟弟、妹妹的手腕、腳腕、脖頸上。而小妹不滿周歲,母親給她帶了一色紅八鎖。

「快起床吃粽子了,孩子們!」母親說着話,就在我們每個人的碗裡盛上兩個雪白的粽子,上面撒着一層白糖。端起碗,看看白里透出紅棗的紅,花生的粉,我便覺得其中也有我的一份功勞在其中。

吃着香甜的粽子,母親還會送上美好的祝福:「帶上八鎖吃了粽,就有神仙來呵護……」接下來,父母帶着小妹要去給本家長輩們送粽子去。出門前,母親總不忘叮囑哥哥帶個粽子,撒到村西的小河裡餵小魚。 我和哥哥、弟弟都出門兒找夥伴兒玩兒去了。一路上,我們幾撥人馬高聲齊和:「端午不帶八鎖,死了變成八河。端午不吃粽,死了變成夐。」

端午節的童謠,就這樣被我們帶到小河邊,伴着河水的嘩嘩聲,經久不息地迴蕩着……[1]

作者簡介

王紅霞,曾用名王宏霞,退休教師,詩歌、散文、小說作品多見刊於《鳳台文學》《大中華文學》等報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