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故鄉的土炕,生命和禮儀的平台(李培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故鄉的土炕,生命和禮儀的平台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故鄉的土炕,生命和禮儀的平台》中國當代作家李培根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故鄉的土炕,生命和禮儀的平台

土炕分大炕和小炕。小炕一般緊靠房屋的窗台和山牆,只占用半間房屋的地方,可供二至三個人起居。大炕要從窗台下一直延伸到後牆,因一條大炕跨越了房屋的五道橫樑,因此也稱擔梁大炕。大炕一般可供五至十個人起居。

一條土炕由炕箱、炕洞和炕皮三部分組成,炕體都與生火的地方——鍋灶、爐灶或地灶相連。炕箱是用磚頭砌成的長方體,通常寬 尺,高 尺。為了支撐炕洞的建造,炕箱下方通常要墊一尺左右的干黃土做基礎。炕洞用結實的干土坯砌成。炕洞實際起着通煙和保暖兩個作用,一旦使用後,既要求通煙順暢,又要求炕面整體暖和。因此盤炕時對炕洞的要求很高。為了通煙順暢,挨鍋灶的地方要建造一個跌灰坑,挨出口的地方要留一迴風坑(俗稱狗窩)。為了炕面整體暖和,盤炕時還要根據炕的大小,把炕洞設置成不同的類型。常用的類型有掃帚型、迴轉型等。炕洞砌好後,土坯上面要鋪一層石板或泥胚做平面,為了找平和保溫,石板上面還要鋪一層細土,細土上面再抹一層稀泥。這樣一來,一條炕就製作成功了。為了追求漂亮,人們還要在炕箱上方要鋪設一條光滑的木頭做炕沿,在炕面上鋪一領葦席遮擋泥土,有的人家還會在炕的三面牆壁上畫一圈圖案,俗稱炕圍,以此來美化土炕,豐富家庭的氣氛。因一條土炕不僅要求出煙通順、溫度均衡,還要求堅固美觀,因此對匠人的技術要求很高。往往一個能蓋瓦房的匠人未必能打好一條讓人滿意的土炕。因此,在普通老百姓眼裡,一個會打炕的匠人往往比一個會蓋房的匠人更受歡迎。

土炕不是建好了就一成不變了,而是需要不斷地維修和翻新:每隔幾個月要拉一次煙囪(俗稱拉窯獨),還要不定期地清理跌灰坑和「狗窩」。更重要的是每年春季必須要把炕皮刨開,用新土坯和新泥土重新砌造炕洞(俗稱打炕)。重新打炕的原因不僅是因為舊土坯嚴重老化後無法繼續承載家人的活動,而且還因為炕土是種莊稼的上等肥料,每年春天打一次炕,就等於給農家增加了一定數量的優質肥料。然而,打炕屬農村里最髒、最累的一項營生。有民諺詠:有福氣遇上了下鍋蒸仗(煮肉和蒸饃饃),沒福氣遇上了掏茅坑打炕。可見打炕的營生誰也不待見。據說,崞陽的人們為了逃避打炕這種營生,就把打炕和掏茅坑的營生專門留給女婿來做,如果這兩項營生做好了就是一個合格的女婿,做不了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女婿。

建造一條炕是如此的艱難,維修和翻新又是如此的費事,但傳統的代縣人一直沒有嫌棄它,放棄它,仍然年復一年、不厭其煩地建造着,維修着,翻新着。這是因為千百年來,土炕一直是育養生命的搖籃,生活幸福的保障,人們對它有着深厚的感情。

一條炕承載着人一生最重要的幾個節點。

可以說,人的一生,有百分之六十的時間是在炕上度過的。

首先過去的代縣人都是在土炕上出生的。土炕就象一個溫暖的窩,一個可靠的平台,使分娩的母親躺在炕上有着無與倫比的安全感和歸宿感。從新生命誕生到孩子滿月,母親要在這條炕上整整休養一個月時間。當新生命出生後,土炕就是小生命的恆溫箱和保險箱。孩子躺在土炕上不用擔心着涼、受熱,也不用擔心狗踩雞啄,更不用擔心時不時摔傷。孩子就在這條炕上睡大、爬大、耍大。直至能下地跑動了,炕頭仍然是他最熱戀的地方,累了的時候就會爬上炕去休息,覺得不安全的時候就會爬上炕去躲避

[1]

作者簡介

李培根,關中渭水邊一女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