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故鄉情(崔建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故鄉情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故鄉情》中國當代作家崔建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故鄉情

雖然我五歲就離開了老家,且如今已年近古稀,但是讓我魂牽夢繞的仍然是它——我的故鄉。那裡的山、那裡的水、那裡的田、那裡的樹、那裡的屋、那裡的路,無不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

1965年8月初中畢業後,我報名參加了甘肅兵團建設。啟程前,我懷着對故鄉的眷戀,回到了一別12年的河南省孟津縣——這片古老的土地、聖潔的土地、美麗的土地、神奇的土地。

據史料記載:孟津有着4000多年的文明史,是河洛文化的發祥地,有「河圖之源,人文之根」之說。洛陽被稱為13朝古都,其中有6個朝代定都在孟津。龍馬負圖寺、王鐸故居、漢魏古城等40多處文化遺址被列為國家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邦在此絕河亡秦,張衡在這裡發明「地動儀」。大文學家賈誼唐代著名詩人王維、一代名將狄仁傑、書壇泰斗王鐸等,不勝枚舉的賢達名士,有的出生在孟津,有的長期在此奉職。他們創造了顯赫的業績,留下了千古英明。毛澤東主席在誇獎雷英夫將軍時說:「洛陽出才子,才子在孟津」。

我從洛陽下火車後,迫不及待地又換乘開往孟津的汽車。行車途中,我目不轉睛地朝窗外望去,綠色浸透的原野,路邊靜臥的古冢,歡快鳴叫的布穀,搖頭擺尾的黃牛……啊!好一派美麗的田原風光。在「劉秀墳」車站下車後,我一邊問路,一邊憑着兒時的記憶向我們村兒——油坊街走去。湛藍的天空飄浮着白雲,微風輕輕地吹拂着我的臉頰,陽光溫柔地灑在小路上,鼻孔中充滿了野花的芳香。我就像置身於香醇濃郁的酒坊,不待飲,就先醉了。

走到家門口,我輕輕地敲了幾下院門,不一會兒,「吱扭」一聲院門開了。一個身着灰色布褂兒,頭系白毛巾的中年農婦出現在我的眼前。她兩眼直盯盯地看着我問:「你是誰啦?」「娘!我是建良啦。」我一眼就認出她是我多年不見的大娘。(我們那兒管大娘叫娘,管母親叫媽)聽說我是建良,她兩眼充滿了激動的淚水,一邊喃喃地說:「娘唉!建良回來啦,建良回來啦」,一邊雙手捏住衣角去擦那將要滾落的淚水。

走進院子一看,十幾年了,還是老樣子。前面是三間高起的正房;左面是兩間廂房、一個灶火間;右面是三間廂房、一個灶火間。當我站在自己出生並曾經居住了五年的廂房前,多年來積壓在心頭的思鄉之情似洶湧的波濤,淚水止不住地順着臉頰肆意流淌。我輕輕推開門屋一看,我和媽媽、姐姐用過的床和箱子還在,上面布滿了厚厚的塵土。我走進屋去,用手扒去從屋頂垂下的蜘蛛網,輕輕打開桐木製作的箱子,裡面空空如也。聽說我回來了,我的二爺、叔伯、嬸子、堂姐、堂弟和堂妹一時間都來到院裡,就像要觀看珍稀動物一樣,想看看12年沒見,從大城市回來的「孬蛋」變成啥樣。長輩們問得最多的是「你爹、你媽咋樣?咋不會來看看?」淳樸的鄉情和關切的話語,就像一股股涌動的暖流傳遍我的全身,讓我真真切切地感到了家的溫馨。

我們村是個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村北偎依着緩緩流淌的母親河——黃河。河上有座3500多米長得公路橋,它是黃河中下游的分界處。「黃河之水天上來,一去東流不復回」。村南緊靠着藏滿歷史和仁愛的邙山。古人以「生於蘇杭,葬於北邙」為榮,好幾代帝王都葬於此處。「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陽。城中日夕歌鐘起,山上惟聞松柏聲」。村東乃歷史古鎮——會盟鎮。武王伐紂,八百諸侯在此設壇盟誓。這裡還是書壇泰斗神筆王鐸的出生地。村西有距今1900年歷史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陵園。它千章古柏、聚植一園,石刻林立、碑碣參差,依山傍水、氣勢壯觀。

在兵團生活期間,每次探親,我總要先到老家看看,再回天津。1979年3月底,我結束了14年的兵團生活。在辭隴返津的途中,我攜妻帶子又從洛陽下了車,在老家住了一周。到天津市政局參加工作後,我也不忘隔三差五地回老家看看,特別是近幾年越發顯得勤了些。妻子不解地問:「老家有你的麼?」我說:「那裡有我的根」。

有一年,局機關搞春節聯歡,我以《探親記》為題,進行了一次精彩的口技表演。先是學了火車行駛的轟鳴聲;到站時火車的放汽聲;換乘汽車的馬達聲。隨後,後又學了走在鄉間的小路上,聽到的樹上的小鳥、河中的青蛙、田裡的牲畜的叫聲以及進村後的雞鳴犬吠……,好不熱鬧。我的表演,贏得了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和吆喝聲。

前幾年,父母跟我商量:「咱們一家四代都在天津,家裡的房子一直閒着,乾脆賣了算啦!」我堅決不同意說:「您們就不怕人家笑話?一家人都在天津,窮得過不下去了,把祖宗的家業都賣了。您們不回去,退休後我回去」。他們怎麼也不理解,我對故鄉的感情竟會如此之深?

殊不知,鄉音曾經救過我的命。在「文化大革命」那個癲狂的年代,我被無端打成了「反革命」。在我決心以死來表明我是忠於毛主席的危難時刻,我的母親從天津趕到了連隊。「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當時駐連隊的軍代表是河南人,聽到我母親那濃濃的鄉音,又得知她解放前是受苦人,就讓她第二天在麥收的田間地頭憶苦。第三天,母親離開連隊回津;第四天,我不但獲得了解放,恢復了團支部書記職務,而且還擔任了專政領導小組的組長。這真是:「運去黃金失色,時來鐵也生輝」。

從此後,無論我在本市還是在外地,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只要聽到那濃濃的鄉音,就倍感親切,總要情不自禁地前去搭上幾句。我能說一口純正家鄉話,家裡的叔叔、嬸嬸都誇我說話不「蠻」,長在大城市又當了「官」,沒有忘本。

啊!我的故鄉!你是黃河流經的地方,牡丹盛開的地方;古蹟雲集的地方,名人倍出的地方;生我養我的地方,終生難忘的地方。無論我漂泊到何方,總是把你深情地嚮往。

[1]

作者簡介

崔建良,1948年3月出生於河南洛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