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馬克思(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為他在1858年8月—1859年1月寫成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所寫的序言。1859年6月隨同該書在柏林出版。中譯本有11種。最早的譯文(摘譯)載於1919年5月北京《晨報》,淵泉譯。以後又有劉曼、郭沫若等人的譯本。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經過重新譯校後,編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1962年11月版),又載《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1972年5月版)。

內容簡介

《序言》中譯本約2 800字。扼要地說明了作者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動因和經過,特別是對所發現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質作了概括說明,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作了經典性表述,並把唯物主義原則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提出: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從而確立了唯物史觀的根本觀點,從根本上同唯心史觀劃清了界限,從這個基本立場出發,馬克思進一步剖析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着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82頁)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帶動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發生相應的變革,這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最一般的規律。「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係或財產關係(這只是生產關係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着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按照上述原理,馬克思提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同上書,第83頁)並依此作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結論。

本文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列寧指出:「這篇序言對運用到人類社會和人類社會史的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作了周密的說明。」(《列寧選集》第2卷第585頁)。

工具書的特點

1、從編輯目的而言,它主要供查考、檢索而非通讀[1]

2、從編排方法而言,工具書總是按某種特定體例編排,以體現其工具書性,易檢性。

3、從內容而言,廣泛吸收已有研究成果,所提供的知識、信息比較成熟可靠,敘述簡明扼要,概括性強[2]

視頻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相關視頻

08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讀書時間:《讀懂中國發展的政治經濟學》

參考文獻

  1. 工具書,絕不像你想的那樣簡單,人民數字聯播網,2020-05-13
  2. 工具書的特徵,豆丁網,2016-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