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放射性物質的輻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放射性物質的輻射(封面)原圖鏈接來自 豆瓣網 的圖片

放射性物質的輻射》,全面論述核輻射的性質、射線與物質相互作用規律及射線誘發核反應的專著。埃·盧瑟福、詹·查德威克(見「中子的存在」)與查·德·埃利斯合著。1930年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

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18章,另加1個導言和1個附錄,共計588頁。導言敘述了寫這本書的背景、動機及該書的內容和範圍。第1章簡要介紹了放射性的發現及放射物的衰變。第2—7章描述了α射線的性質及與物質相互作用時產生的各種效應,給出了射程、能損、能量歧離等概念和初步的計算公式。第8—11章是本書最精彩的部分,討論了α粒子從非常接近原子中心處通過時發生大角散射的現象,由此推測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以及核附近相互作用力的性質和隨距離的變化。這幾章還介紹了如何用α粒子實現人工核反應,從而導致元素之間的相互轉變。第12—16章敘述了β和γ射線的性質及與物質相互作用時被吸收的情況,並詳細介紹了有關的測量方法。第17、18章綜述了當時核物理領域中的其他一些研究熱點,包括宇宙射線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原子核的結構和質量與放射性的關係,核反應中的能量轉移等。本書着意於介紹從放射物中輻射出來的三種射線的性質及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各種效應。對了解核物理的發展過程,以致指導當前的研究工作,都是很有意義的。

作者簡介

埃·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英國物理學家,曾任劍橋大學教授和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他緊隨貝克勒爾之後開展放射性研究,與居里夫人等共同論證了α、β和γ三種射線的存在。根據α粒子在金箔上的大角度散射,於1911年首先提出了原子的核式模型。1914年,提出最簡單的帶正電的射線是一種基本粒子,取名為質子。1917年後,致力於以α射線誘發人工核反應的研究。到1924年,已成功地從大多數輕元素中轟出了質子。盧瑟福最先在實驗中應用閃爍計數器,大大推動了射線的定量測量,其名字也因此被定為放射性強度的計量單位之一(1盧瑟福=106衰變/秒)。盧瑟福一生獲得了巨大的榮譽。曾因研究放射性蛻變理論和α射線的性質取得重大成果而獲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1925至1930年間榮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1931年被封為納爾遜男爵。

工具書的特點

1、從編輯目的而言,它主要供查考、檢索而非通讀[1]

2、從編排方法而言,工具書總是按某種特定體例編排,以體現其工具書性,易檢性。

3、從內容而言,廣泛吸收已有研究成果,所提供的知識、信息比較成熟可靠,敘述簡明扼要,概括性強[2]

視頻

放射性物質的輻射 相關視頻

放射性物質泄漏 多人遭輻射
輻射和放射性物質到底對人體有什麼危害

參考文獻

  1. 工具書,絕不像你想的那樣簡單,人民數字聯播網,2020-05-13
  2. 工具書的特徵,豆丁網,2016-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