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收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收購(Acquisition)是指一個公司通過產權交易取得其他公司一定程度的控制權,以實現一定經濟目標的經濟行為。收購是企業資本經營的一種形式,既有經濟意義,又有法律意義。收購的經濟意義是指一家企業的經營控制權易手,原來的投資者喪失了對該企業的經營控制權,實質是取得控制權。行業蕭條和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可以在對方公司的二級市場進行低價股票收購。從法律意義上講,中國《證券法》的規定,收購是指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發行在外的股份的30%時發出要約收購該公司股票的行為,其實質是購買被收購企業的股權。但是在古董古玩行業例外,國家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明確規定,任何企業不得以任何名義收購古董古玩、文物、珍貴藥材等,非法倒賣、走私均要承擔法律責任。

收購與反收購--聊聊外資對中國製造的併購

最近的十年,是中國製造大發展的時期。2007年的時候,全球製造業總產值為9.324萬億美元,中國為1.15萬億美元,只占世界的12.33%而到2017年,中國製造業總產值為3.596萬億美元,占全球比例已經提高到30%左右了。

中國提高的這17個百分點來自哪裡呢,主要是來自於發達國家,具體的說以歐洲和日本為主,美國也有少部分。比如說高速列車製造,2017年全球60%-70%份額都被中國中車拿走了,而在十年前是什麼樣子呢,2007年4月18日,時速200公里的「和諧號」動車組D460次列車從上海站出發駛往蘇州。這是中國第一列正式開行的動車組。

什麼意思?中國從2004-2005年從德國法國日本加拿大引進的高鐵技術消化吸收製造的和諧號,2007年才第一次在地球上正式運行,那個時候我們份額是零。十年的時間,誰的份額下降了呢?歐洲的德法,亞洲的日本,北美加拿大。無一不是發達國家,無一不是製造業強國。其他如家用電器,消費電子產品,安防產品,通信設備等都是一樣。

我們現在視為傳統產業的鋼鐵產業,在2007年我國還進口了1687萬噸的鋼材,而到了2017年,儘管中國國內需求增加了一倍還多,鋼材進口量卻下降到了1330萬噸。可見進口替代在不斷進行,國產化比例在不斷提高,這十年間全球新增鋼鐵份額的大部分被中國企業獲取。按照產量計算,現在的中國鋼材進口比例只有區區1%左右,也就是99%的鋼材都可以國產化。中國的崛起直接傷害到了發達國家的利益。發達國家面對這種局面,心裏面自然是不舒服的,他們要做的是儘量遲滯和阻止中國製造的發展和崛起。在發達國家工業水平和資本實力優於中國的年代,他們對中國市場是處於俯視的狀態,就跟我們現在看印度市場一樣。因此除了直接用先進產品占領中國市場,使用各種方法阻滯和扼殺中國製造的崛起,也是其市場戰略的重要一環,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必殺技,就是收購,利用當時的中國資本短缺的劣勢,以及利用獲取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的渴望,通過收購消滅掉潛在的競爭對手,從而達到狙擊中國製造崛起的目的。中國巨頭製造業為什麼會被賣掉?三巨頭是產業界的常見現象,也就是行業內通常是有三家巨頭占據第一集團。比如家電三巨頭美的,海爾,格力;工程機械三巨頭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徐工;互聯網三巨頭BAT等等。

實際上,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公司徐工,和中國最大的空調企業格力都遭遇過出售的生死危機。3.75億美元賣掉徐工機械2018年4月13日,徐工機械發布業績快報,公司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291.31億元,同比增長72.4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0.26億元,同比增長391.95%,這是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公司之一。然而在13年前的2005年10月26日,新華社從徐州發了一條專電,「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25日在此間宣布,徐工集團當日與美國凱雷投資集團簽署協議,出售其全資子公司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85%的股權。 該交易總價值約3.75億美元,交易完成後,徐工集團將保留徐工機械15%的股權該交易已獲得徐州市政府的批准,待江蘇省政府有關部門批准後,將按照有關程序向國家相關主管部門報批」 徐工機械董事長王民說,引入凱雷投資將使徐工集團獲得高新技術、發展資金和新的項目,加快徐工機械做強做大、走向國際化的步伐。從當時徐工董事長的表態,我們可以看出當時中國製造業的一些心態,認為企業出售可以「獲得高新技術」,獲得「發展資金」,獲得「新的項目」,「做強做大,走向國際化」。可見新技術,新項目和資金,對當時徐工的吸引力。收購徐工機械的凱雷投資集團,總部設於美國,是一家全球私人股權投資機構按照當年的匯率,3.75億美元約等於22.42億元人民幣。

而徐工集團2003年營業收入超過154億元,徐工機械的收入大約占集團的60%-65%左右。實際上,2003年春,徐州市政府有關部門就已經正式啟動徐工整體改制工作,向海內外發布項目推介。簡單的說,就是要出售徐工機械的股權。為什麼徐工集團要賣掉徐工機械的大部分股權?在那個年代,國有企業改制是普遍的現象,作為國企,徐工集團的效益並不好,大部分產品線處於虧損狀態,不僅面臨貸款和債務壓力,同時還存在妥善安置大量員工以及退休人員的任務,而企業發展,例如投入研發新型產品和技術也需要資金。因此通過債轉股改制,引進新的資金和資本方,同時利用外資獲取新市場和項目,是國企尋求生存發展的一種方式。當然,出售股權,徐工也希望保留管理團隊和品牌資產,以實現繼續發展。2003年秋,國內外三十餘家企業和基金蜂擁而至,其中有德隆集團,三一重工等十餘家國內民營企業,及美國同行卡特彼勒、美國的財團凱雷,摩根大通等。 有意思的是,2004年6月,第一輪競標之後,中國民營企業全部出局,當然徐工給出的原因是報價總體比較低,而且國內企業總體實力不佳,不能帶給徐工好的發展。[1]

6家入圍者全部是外國資本和企業,包括卡特彼勒華平投資、美國國際投資集團、摩根大通亞洲投資基金、凱雷亞洲投資公司花旗亞太企業投資管理公司。最終在2005年10月,徐工集團與美國凱雷資本簽署協議,只待國家批准。事情看起來就是那麼順利,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公司控制權即將易手。改變這一切的是因為收購徐工失敗的三一重工,在併購中出局的三一,其總裁向文波在2006年6月連續發博客披露了徐工集團收購內幕,並且提出三一重工願意以高出凱雷30%的價格收購徐工另外,向文波還爆出凱雷競爭對手摩根大通的報價為31.98億元人民幣,高於凱雷3.75億美元的報價。向文波不斷發出的博客文章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一個月後的2006年7月,中國商務部在北京組織了聽證會,將徐工集團,徐州市政府,以及對收購不滿的三一集團高層召集到北京進行質詢。同時美國凱雷集團創始人大衛魯賓斯坦,攜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也到達北京活動,就收購一事進行溝通。聽證會的內容,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聽證會三個月後的2006年10月,徐工集團和凱雷重新簽訂了協議,從3.75億美元收購85%股權變成了18億人民幣收購50%的股權,單位價格明顯上升了。但是商務部仍未批准,到了2007年3月,再次重新修訂協議,變成收購45%的協議,而單位價格在第一次修改的基礎上再次上升11%。而到2008年7月,由於協議期已過,徐工集團和凱雷投資發布聯合聲明,終止合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