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大規模荒漠生態恢復的機器人集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支持大規模荒漠生態恢復的機器人集群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支持大規模荒漠生態恢復的機器人[1]集群,全球氣候變化,尤其是土地荒漠化是整個人類面臨的最嚴峻的危機。我國也有七個荒漠化嚴重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乾旱的西北地區,占全國95%的沙化土地。新疆沙化率達到64.34%,寧夏55.8%,內蒙古52.2%,甘肅45.12%,青海26.7%。土地荒漠化,導致很多地區經濟發展落後、貧困人口集聚,甚至時常誘發嚴重的社會和安全問題,已成為制約這些地區發展與穩定的重要因素。
案例背景介紹
1 引言
除此之外,我國提議並主導的「一帶一路[2]」提議中的「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也面臨嚴峻的生態問題。尤其是「一帶一路」提議中的四個經濟走廊存在嚴重的荒漠化問題。「新亞歐大陸橋」(從中國江蘇連雲港到荷蘭鹿特丹),乾旱和荒漠遍布沿線;「中蒙俄經濟走廊」約400公里路線位於荒漠區;「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路線總長超過6000公里,大約一半位於荒漠區;在「中巴經濟走廊」的南段,主要是乾旱的荒漠。「一帶一路」沿線的境外部分經過的中東、中亞等地區,荒漠化有日益加劇的趨勢。這些區域內的大部分地區同時面臨經濟落後和生態脆弱的雙重問題,而經濟發展又將對「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生態環境構成新的壓力。要順利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必須重視土地荒漠化問題,在維持經濟快速發展,遏制沙漠化、治理修復我國西北地區,甚至修復「一帶一路」沿線的荒漠化土地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但是無論困難多大,必須尋找方法予以解決,因為這是實現綠色「一帶一路」、實現「一帶一路」可持續可發展的根本要求。
人工植樹造林是緩解荒漠化,甚至的全球氣候問題的關鍵和主要手段。如果從微觀的角度看,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從泥土中吸收水分,向空氣中釋放氧氣。除了吸收二氧化碳,樹木還能幫助土壤吸收大量的碳。從而可以緩解由二氧化碳聚集而形成的溫室效應。科學界也普遍認為,人工植樹,是目前成本最低且最有效應對氣候問題的解決方案。根據《科學》和《自然》雜誌刊登的最新研究報告,在全球範圍內,有17億公頃無樹土地,它們可成為1.2萬億棵樹自然生長的地方,這占了全球陸地面積的11%,相當於美國和中國陸地加起來的面積。而且,人工植樹可以在不影響城市和農作物的情況下完成這件事。根據調查研究,全球有6個國家可實現超過一半的森林恢復潛力,包括俄羅斯(1.51億公頃)、美國(1.03億公頃)、加拿大(7800萬公頃)、澳大利亞(5800公頃)、巴西(5000萬公頃)、中國(4000萬公頃)。如果這些土地能被森林覆蓋,其構建的生態系統能夠幫助將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三分之一,從而有效緩解全球變暖造成的危機。
案例實施與應用情況
2 荒漠化治理的中國經驗與局限
雖然防沙治沙早已列入很過國家的發展戰略,生態保護也逐漸成為人類社會的共識,但是由於過度追求經濟發展,荒漠化現狀依然非常嚴峻,生態恢復進程非常緩慢。我國政府在荒漠化治理投入的資金最多,尤其是政府主導的「三北工程」,民間資本和公益基金也廣泛參與,尤其是最近幾年由阿拉善SEE公益機構發起的「一億棵梭梭」項目,聯合了全社會的力量,如阿拉善盟政府、牧民、合作社、民間環保組織,希望用十年的時間(2014-2023年)在阿拉善關鍵生態區種植一億棵以梭梭,預計可以恢復200萬畝荒漠植被,改善當地生態環境,遏制荒漠化蔓延趨勢。我國政府及民間機構正以更大的資金力度支持防治荒漠化。
世界各國也都重視並採用以人工造林(灌木)為主的荒漠化治理方式,也特別重視造林技術的研究。其中以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日本、英國領先。對於林業栽培技術,包括育種技術、整地技術、施肥技術、造林方法等方面,美國、加拿大等國已有50~60年的經驗,並取得相當成績。
然而,我們應該清楚地意識到,我國荒漠化土地目前依然是年均淨增長的。而且如何在種植1.2 萬億棵樹,以現在的方式和技術來看,完全是天方夜譚。
在此,我們可以對當前植樹造林面臨的幾個關鍵問題總結如下:
·現在大部分地區都是人工植樹,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人工費用高。
·防護植被的存活率極低的問題,其中關鍵又是「水」的問題。現實中,經常面對的是植樹容易,存活不易。在荒漠地區,即使水源有保證,存活也相當不容易,外來樹種,更難存活。
·重植樹,不重維護,缺乏有效監控;
這個過程急需高新技術和可行方案進行支撐,尤其是需要重視將自動化、機器人技術引入到全球氣候變化,防治荒漠化的國家戰略中。
3 現狀及發展動態
人工傳統穴狀植樹:這種方法最為常見,通過人工挖坑、放苗、填土、澆水完成植樹。該方法易於操作,適合於小批量植樹造林,缺點是人工效率低,且要反覆灌溉,才能保證樹木的成活率。
機械化挖坑機(如圖1所示):近幾年出現的,以拖拉機、挖掘機為動力源,配以液壓系統來實現土坑挖掘的機械設備。該設備一般由動力系統(拖拉機或挖掘機)、液壓系統、機械鑽挖系統三部分組成。這種設備需要對現有土地進行大面積翻動,這種方式不適合生態脆弱的荒漠地區。
沙丘低壓水沖植樹:利用有壓水流在流動沙丘上打孔扦插的造林技術,在造林過程中,以硬質管作為水槍,利用有壓水流衝擊在沙丘上形成栽植孔,插入沙柳插條,一次性完成造林及灌溉工作。這種技術較人工植樹的效率提高十幾倍。這種技術主要適用於鬆軟的沙丘。
人工澆水:水分是影響植物成活的關鍵因素,在降水量低、水資源缺乏的地區種樹需人工大量澆水。由於土壤滲漏和地表蒸發,漫灌溝灌等方法對水源利用率低;滴管、微噴等方法提高了水資游的利用率,但其應用受地形、供水、維護等外在條件的限制,難以在無供水條件、立地困難的地區應用。
透氣防滲砂技術:沙漠里的水分大部分被下滲和蒸發掉,在樹根底部鋪設透氣防滲砂,就可以保住下滲的水分保存在下來,節水75%,提高成活率。這種技術防水、防滲性能顯著,但往往也會影響植被的根系發展。
參考文獻
- ↑ 機器人發展簡史 ,搜狐,2023-03-31
- ↑ 一帶一路建設意義重大 ,搜狐,202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