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摩里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摩里斯(1805~72),外文名:Maurice, F. D. ,十九世紀聖公會最偉大的思想家。

聖公宗(英語:Episcopalianism),原作盎格魯宗(Anglicanism,或譯安立甘宗[1]),源自英國(英格蘭)的英格蘭國教會和愛爾蘭教會及其於世界各地衍伸出來的教會[2]之總稱。2011年時,全球聖公宗基督徒超過8500萬人。

人物簡介

摩里斯生於英國諾曼史東(Normanstone),其父是牧師,相信神體一位論,故他年輕時常與父親爭論宗教及神學問題。及至長大,他進入劍橋之三一學院,本來預備將來做律師;後來跟着朋友轉了學院,卻因為不肯接受聖公會的三十九條(Thirty-Nine Articles159,Thirty-Nine Articles),使他既不能獲得助學金,又不能畢業,便下到倫敦;此事他遺憾終生。

後來摩里斯終於接受聖公會的信仰;1830年去牛津繼續學業,並於1834年在沃里克郡之布伯荷教堂(Bubbenhall, Warwickshire)任副牧師。兩年後(1836)他成為蓋伊醫院(Guy's Hospital)的院牧,並且定期作倫理學的演講。在這期間,他完成了影響最深遠的一本書︰《基督的國度》(The Kingdom of Christ; or Hints to a Quaker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 Constitution and Ordinances ofthe Catholic Church, 1838)。可惜這本神學立場原屬正統主義的書備受誤解,教會的攻擊從四面八方湧來。但學術界對他的貢獻卻是肯定的。1840年倫敦大學委任他為英國文學與歷史教授,1846年成為倫敦大學英皇學院剛成立之神學院的神學教授。

1853年摩里斯與人卷進一場激烈的神學論戰,他在《神學論文》(Theological Essay, 1853)里反對罪人受的刑罰是永恆不絕的;他說,永恆與時間是全無關係的。這論調引來的攻擊實在太大了,結果他要辭去教授之職,並於翌年在倫敦開設了一間工人學院(Working Men's College),好實現他的社會主義的理想。這期間他着書不絕,而且深得學術界的讚賞,1866年成為劍橋道德哲學的教授。

摩里斯在神學上最偉大的貢獻,是兩冊《基督的國度》。他認為現今這個世界,就是基督的國度;基督徒的責任,就是要把創造中一切美好、正面的,也屬於「是」(yes)的帶出來,又把醜惡、消極的,和屬於「不」(no)的壓制下去;為此,他一生盡力避免說不(no),認為那是助長惡者的氣焰!此事令他時常為人所利用。

《基督的國度》的原着,在書題後有個子題,叫做《寫給貴格會一信徒,論到大公教會之原則、憲制與律例》。他認為教會原本只有一個,各教派(「系統」)只不過是把人納入不同的小圈子,至終就是分裂教會,這對基督的國度是一個悲劇。在此書的下半部,他重新解釋聖經,說聖經就是神與人立約的見證,先見於家庭,後是國家,最後是包涵萬國的教會──這樣的教會「就是基督的國度」。

教會是屬靈的,其標記是洗禮、信經、崇拜儀節、聖餐、聖職和聖經宣講,這些都是「神與人立約的逐步明證」,是一個大一統,人不應各為己利而把教會弄得四分五裂。他承認,連他的意見「也會發展成為一系統……反過來說,這書若有什麼地方可以幫助人越過自己的小圈子,使人相信有道路引往那活潑又普世的真理,而這真理又是超乎我們的……我願祂的名受稱頌」(vol. II, p. 332)。

他渴望一切藩籬盡撤,萬物同歸於基督的那一天。他寫給友人的一封信如此說︰「我確實盼望一個更深切的改教運動,一個我相信會比十六世紀的改教運動帶來更大祝福的復興……就是當教會認識基督不單是教會的元首,也是整個人類的元首,以致更正教和羅馬天主教的每一個人,都饑渴慕義,親身認識同一的標準。」

摩里斯的思想為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立下極大的功勞;李察。尼布爾(H. R. Niebuhr852,Niebuhr, H. Richard)在《基督與文化》(道聲,51992)一書更說,摩里斯在「基督改造文化」的模式下,成就比任何基督教思想家都大。

參考文獻

  1. 安立甘宗,道客巴巴,2012-03-23
  2. 中國教會史,豆丁網,201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