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振(拼音:zhèn)是漢語常用字 ,最早字形見於戰國時期 。本義是救助。引申為救濟,這個意義後來寫作"賑"。一說本義是振動、抖動。《說文·手部》:"一曰奮也。" 由此引申為奮起、振作,一般用於抽象意義中,又引申為整頓。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振

拼音; zhèn,zhēn

注音; ㄓㄣˋ,ㄓㄣ

平水韻部; 去聲十二震,上平十一真

部首; 扌

筆畫數; 3+7

造字法; 形聲

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異體; ࢈�、च�、च�

統一碼; CJK 統一漢字 U+632F

五筆; RDFE

倉頡碼; QMMV

鄭碼; DGH

四角碼; 51032

字級; 一級(1786)

字源解說

形聲字。"振"字始見於戰國時期,左部是"手",表示與手的動作有關,聲符為"臣"(甲組圖2)或"辰"(甲組圖1)。自小篆以後,聲符統一為"辰"(甲組圖3)。本義是救助。

也有人認為,乙組圖A和B的字形,就是最早的"振"字。這兩個字見於金文中,隸定寫作"辰"。其字形像某種昆蟲的幼蟲,它的身體會一伸一縮不斷地振動,有奮力掙扎和振搖之意,是為"振"的初文。後來因為"辰"被借作十二地支、十二時辰的第五位,先民便另造一個以"辰"表音、以"手"表意的形聲字"振",以表示振作、奮起、搖動等意思。

在漢代印章中(甲組圖4-7),"振"字體多近小篆(甲組圖3;乙組圖E),但形體上略有變化,主要表現在"辰"字上。到漢隸碑刻中,手部趨於一致,"辰"旁形體上略有區別,但也漸趨一致。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十二】【手部】章刃切(zhèn)

振,舉救也。從手,辰聲。一曰奮也。

〖注釋〗振:①邵瑛《群經正字》:"此即俗賑濟之本字。諸史籍所云'振給'、'振貸',其義皆同,盡當為振字。今人之作文書者,以其事涉貨財,輒改振為賑。"按:《說文·貝部》:"賑,富也。"②奮:王筠《說文解字句讀》:"此義與上義反,謂自能振訊(迅疾),不恃人舉救者也。"

說文解字注

舉救之也。

注:之字依《韻會》補。諸史籍所云振給,振貣是其義也,凡振濟當作此字。俗作賑,非也。匡謬正俗言之詳矣。

從手,辰聲。

注:章刃切。十三部。

一曰奮也。

注:此義則與震略同。《采權》傳曰:入曰振旅。《振鷺》傳曰:振振,羣(群)飛皃。《七月》傳曰:沙雞羽成而振訊之,皆此義。《麟止》《殷其雷》傳曰:振振,信厚也,則此義之引申,葢未有不信厚而能奮者。

廣韻

職鄰切,平真章 ‖辰聲文1部(原誤側鄰切,依韻目注改)

振,又之刃切。

章刃切,去震章 ‖辰聲文1部

振,奮也。裂也。舉也。整也。救也。又之人切。

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字部】振 ·康熙筆畫:11 部外筆畫:7

《唐韻》章刃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刃切,並音震。《說文》:舉救也。《增韻》:拯也。《易·蠱象》:君子以振民育德。注:濟民養德也。《禮·月令》:振乏絕。《前漢·元帝紀》:振業貧民。注:振起之,令有作業。

又《說文》:一曰奮也。《廣韻》:裂也,又動也。《易·恆卦》:振恆。《禮·月令》:孟春蟄蟲始振。《周禮·春官·大祝》:辨九祭,五曰振祭。注:至祭之末,但擩肝鹽中振之,謂將食者旣擩,必振乃祭也。《爾雅·釋言》:振,訊也。注:當作迅。謂奮迅。

又同震。《戰國策》:燕王振怖大王之威。《史記·五帝紀》:振驚朕眾。

又整也。《禮·曲禮》:振書端,書於君前。疏:振,拂去塵也,臣不豫愼,將文書簿領於君前,臨時乃拂整也。

又發也。《左傳·文十六年》:振廩同食。《莊子·田子方》:是必有以振我也。

又收也。《禮·中庸》:振河海而不泄。《孟子》:金聲而玉振之也。《周禮·夏官·大司馬》:中春敎振旅。注:兵入收眾專於農也。◎按書傳雲:振旅言整眾。

又止也。《詩·小雅》:振旅闐闐。箋:戰止將歸。

又振旅伐鼓。振,猶止也。

又《爾雅·釋言》:振,古也。《詩·周頌》:振古如茲。箋:振亦古也。

又鳥羣(群)飛貌。《詩·周頌》:振鷺于飛。

又州名。《寰宇記》:瓊州府有崖州,唐武德五年改振州。

又《唐韻》《集韻》《類篇》《韻會》並之人切,音眞。厚也。《詩·周南》:宜爾子孫振振兮。傳:仁厚也。又:振振公子。傳:信厚也。

又盛貌。《左傳·僖五年》:均服振振。

又上聲。《集韻》《正韻》並止忍切,音軫。與袗通。襌也。《禮·玉藻》:振絺綌,不入公門。

又葉諸延切,音旃。軰琳《柳賦》:救斯民之絕命,擠山嶽之隕顚。匪神武之勤恪,幾踣斃之不振。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筆順】

①一(橫)②亅(豎鈎)③㇒(提)④一(橫)⑤ノ(撇)⑥一(橫)⑦一(橫)⑧㇙(豎提)⑨ノ(撇)⑩㇏(捺)

【寫法】

❶"扌"窄,"辰"寬,頂部"扌"高,底部左右旁齊平。

❷"扌",橫筆在橫中線上方。

❸"辰",三個橫筆都從豎中線起筆,第三橫寫在橫中線;第二筆長撇從首筆橫左端起筆,撇向"扌"下側;㇙(豎提)在豎中線右側;捺筆從㇙(豎提)上端起筆,捺腳高於㇙(豎提)底,與長撇撇尖持平。[1]

參考文獻

  1.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