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撓羊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稷山縣舉行「摔跤撓羊」鬧新春比賽原圖鏈接來自山西新聞網 的圖片

撓羊賽是一項流行於山西省忻州市的民間摔跤競賽,現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撓」在鄉間解釋為「扛」,「撓羊」就是扛羊,把羊拉走了。所以說,「撓羊賽」,就是贏或者輸羊的比賽。  

2019年11月,撓羊賽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比之中國跤正式比賽,撓羊賽最大的不同有二,一是不穿跤衣,赤膊上場;二是遊戲規則簡單,裁判權力不大,在場上幾近看客。

撓羊賽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時間限制,為此產生了一個專門詞語叫「熬油」[2],意即場上跤手勢均力敵,總也不分勝負,觀眾看得眼皮下沉卻不願離去,謂之「熬油」。民間撓經常撓到東方欲曉,觀眾無分男女皆興致勃勃。這種健康、簡單的競技遊戲,極大豐富了農村的文化生活,具有很高的娛樂價值。

近年來,由於青壯年外出打工者增多,農村文化活動減少,加之時尚文化的影響,參加撓羊賽的人員銳減,這一活動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危機,亟待保護。   

歷史

撓羊賽源於古代的角牴戲,只不過在其他地區已經失傳,因為忻州自古處於兵家必爭之地,居民具有尚武精神,角牴戲得以在此保留下來。 根據《舊五代史》里的記載,至遲在唐朝,忻州地區就已經有大眾的角牴賽了。據考證,撓羊賽起源於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傳統的撓羊賽常常在廟會時舉行,前半夜唱戲,後半夜舉辦撓羊賽。後來撓羊賽成了當地廟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地有俗語「趕會不摔跤,瞧得人就少,唱戲又摔跤,十村八村都來看熱鬧」[3]。 此外,農閒時也會有撓羊賽舉辦,當地有民謠「立了秋,掛鋤鈎,唱戲撓羊放牲口」。

亦有說法稱撓羊賽的起源與岳飛有關。岳飛被害後,麾下的老兵程嬰氣憤至極退伍還鄉,在家鄉忻州傳授軍中摔跤本領,以求抵抗金兵。

規則

賽前,主辦撓羊賽的村鎮會張貼廣告宣傳比賽,並在場地(一般是戲台)後插兩面旗,上書「英雄跌對,跌死無罪」[4]八個大字(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先後改為「和平跤對,勿傷害人」和「友誼第一、比賽第二」)。而能夠拔旗的人一般是曾經獲得過撓羊賽冠軍的人。如果主辦的村鎮有或者邀請到了獲得過撓羊賽冠軍的人,跤旗只插一面。主辦方的高手即「保羊的」。舊時農曆七月二十二,在原平天地廟廟會上舉辦的撓羊賽影響力最大[5], 屆時有忻州(今忻府區)、定襄原平(今原平市)三縣的高手強強對決。

傳統撓羊賽的選手不着跤衣,上身赤裸;不論體重輕重、年齡大小。主辦方聘請有經驗的老者作為比賽裁判。比賽時,除腳以外的身體部位不能着地,否則判輸。比賽一跤定勝負,失利者下場,勝利一方留在台上接受下一位選手的挑戰。連續摔倒五人則被稱作「好漢」,而連勝六人的選手將被譽為「撓羊漢」(五和六據說與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有關),即比賽的最終贏家,他將獲得一隻活羊作為比賽獎品。眾人為他戴上紅花,送上活羊,讓他騎上高頭大馬繞場慶賀,在酒宴後歡送他出村回家。「好漢」和連勝三人以上的選手也有獎品。現今的「忻州摔跤節」和「山西內蒙撓羊對抗賽」等撓羊賽一般沿襲傳統規則,變化不大。

視頻

撓羊賽相關視頻

2016全國傳統撓羊賽直播
2017年忻州跤鄉體育館撓羊賽(三)——忻州廣播電視台微頻
撓羊賽非遺傳承人崔富海
「撓羊賽」120名跤手論戰鳳凰山

參考文獻

  1. 撓羊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2. 「龍王爺爺」的生日派對,新浪,2004年10月20日09:35
  3. 魅力跤鄉之二:忻州人喜聞樂見的撓羊活動 ,忻州網,2008-05-13 08:21:00
  4. 山西民間摔跤活動:撓羊賽,中國新聞網
  5. 原平七月二十二古廟會百年記憶 ,搜狐,原平故事,2017-09-11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