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按圖所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按圖索驥
成語

按圖索驥是一個成語,讀音是àn tú suǒ jì,指按照圖上畫的樣子去尋找好馬,比喻墨守成規辦事;也比喻按照線索去尋求。 《後南柯·訪舊》:南之裸將,刻舟求劍,按圖索驥,是求材必視乎門蔭,用人必限以資格,千古銓政之壞,人才不興,大都由此!"另一說法出自:東漢·班固《漢書·梅福傳》:"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選舉之法取當時之士,猶察伯樂之圖,求騏驥於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

解釋;指按照圖上畫的樣子去尋找好馬。原比喻辦事拘泥於教條,現在指按照線索去尋找事物,易於獲得。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按圖索驥

外文名稱;try to locate something by following up a clue/follow the map that leads you

類別;成語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偏正式

出處;《漢書·梅福傳》/後南柯·訪舊

拼音;àn tú suǒ jì

典故

原文

伯樂《相馬經》有"隆顙蛈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相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曰:"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伯樂知其子之愚,但轉怒為笑曰:"此馬好跳,不堪御也。"[1]

-- 明·楊慎《藝林伐山·卷七》

注釋

隆顙(sǎng):高高的額頭。 蛈(tiě)日:眼睛鼓起,也有人認為是"跌目"。 累曲(qū):疊起來的酒藥餅子。 謂:告訴,對....說。 得:找到,得到。 堪 :能夠,可以。 御 :駕馭,控制。 好:喜歡

譯文

伯樂在他寫的《相馬經》書里有"額頭高、眼睛亮、蹄子大,就是好馬"的說法。一次,伯樂的兒子拿着《相馬經》去認馬。他看見一隻癩蛤蟆,就對父親說:"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馬,其他條件都符合,就是蹄子有點不夠大!"伯樂知道兒子很笨,被他氣得笑了起來,說:"你抓的馬太愛跳了,不能騎啊!"

詞語辨析

近義詞: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按部就班、膠柱鼓瑟[2]

反義詞:不落窠臼、見機行事

燈謎:悲鴻畫馬,伯樂來相(打一成語)

歇後語:伯樂兒子找馬(打一成語)

押韻詞:東道之誼、敝蓋不棄、沈聲靜氣、焮天鑠地、熏蕕同器、兩雄不並立、崇論谹議、回心轉意、殷天震地、通都大邑

成語故事

秦國有個人叫孫陽,他一眼就能認出好馬和壞馬,人們把他叫"伯樂"。伯樂把自己認馬的本領都寫到叫《相馬經》的書里,畫上了各種馬的圖。伯樂的兒子很笨,卻希望自己也能像父親那麼厲害。伯樂的兒子把《相馬經》背得很熟,以為自己也有了認馬的本領。一天,伯樂的兒子在路邊看見了一隻癩蛤蟆。他想起書上說額頭隆起、眼睛明亮、有四個大蹄子的就是好馬。"這傢伙的額頭隆起來,眼睛又大又亮,不正是一匹千里馬麼?"他想。他非常高興,把癩蛤蟆抓回了家,對伯樂說:"快看,我找到了一匹好馬!"伯樂哭笑不得,只好說:"你抓的馬太愛跳了,不好騎啊!"

寓言意義

把癩蛤蟆誤認為千里馬,這是寓言作者的誇張。但是,在學習和工作中,死板教條,生搬硬套,墨守成規,以致鬧出笑話,招致損失的事例,確實是經常見到的。前人傳下來的書本知識,應該努力學習,虛心繼承,但是,一定要注重實踐,在實踐中切實驗證、牢固掌握,並加以發展,這才是正確的態度。"按圖索驥"這句成語一般既用來比喻辦事機械、死板,廣泛用於貶義詞,也用來比喻按照線索尋找。後一種用法不含貶義。

參考資料

  1. 按圖索驥 漢辭網,發布時間;
  2. 按圖索驥 360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