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拜謁龍華烈士陵(韓貫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拜謁龍華烈士陵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拜謁龍華烈士陵》中國當代作家韓貫明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拜謁龍華烈士陵

拜謁龍華烈士陵園

龍華松柏傲然立,神州馳騁英雄氣。

號角一響震乾坤,豪傑四起戰熊羆。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壯士無悔赴刑場,化作豐碑照後裔。

春末夏初的一天,陽光明媚,微風拂面,我來到了上海龍華烈士陵園。陵園裡,英木蒼蒼,鮮花鋪地。蒼翠的松柏昂首挺立,展示着威武不屈、凜然不可侵犯的氣勢。那如火如荼、嬌艷欲滴的花兒紅的似血、白的如雪簇擁在陵墓的四周,幾隻蝴蝶在花叢中飛來飛去似為忠魂起舞。杜鵑在枝椏間起勁地叫着,好像在替長眠的英靈問候我的到來。祭掃先烈的人把手中的花束緩緩地放在烈士墓前以寄託深深的哀思。淒涼悲壯、如泣如訴的歌聲一直在陵園上空迴蕩,仿佛穿越了時空,讓人一下子回到了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我在一排排紀念碑前駐足、凝望,敬仰先烈們的堅貞不屈和浩然正氣;在巨大的無名烈士墓前佇立、沉思,心潮澎湃、潸然淚下,緬懷他們捨生忘死、殺身成仁的革命情懷;在莊嚴肅穆的紀念館裡憑弔了羅亦農、趙世炎、蔡和森、孫炳文,感受先烈們的赤膽忠心和一腔熱血;在狹隘陰森的牢房裡目睹了擁擠的上下床鋪,深信先烈們對共產主義信仰的無比執着和對正義事業至死不渝的追求;在恐怖的審訊室里看到了各種令人髮指的刑具,想像先烈們的剛鐵般的革命意志與錚錚鐵骨;在栩栩如生的主題雕像前,我心潮難平、感慨萬千,被先烈們氣吞山河、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深深震撼。

1927年至1937年,國民黨當局在此相繼關押近萬名革命志士,公開或秘密殺害近千名共產黨人,包括楊殷、彭湃、陳延年、陳喬年等一批黨的早期領導人以及「龍華二十四烈士」。

1950年4月,在當年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的刑場之一(現已是龍華烈士陵園的一部分),經住民提供的線索,挖掘出18具完整的遺骸和數具頭骨、身骨及肢骨不全的遺骸。有些骨肢上還套着手銬、腳鐐,還挖出一些烈士遺物。其中有件尚未腐爛的毛線背心,經多方辨認,認定是「左聯」五作家之一馮鏗的遺物,從而確認挖出的正是龍華二十四烈士的遺骸,其中有林育南、何孟雄、李求實、柔石、胡也頻、殷夫、馮鏗(女)這些著名的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都死於一場國民黨反動派的集體屠殺。碑後有一株枯樹,20年之後的樹幹上依舊彈痕累累……。龍華二十四烈士平均年齡才二十六歲,年齡最小的歐陽立安才十七歲。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他們閃光的青春戛然而止,永遠定格在1931年2月7日。

魯迅先生在《為了忘卻的紀念》一文中憤然寫道:「忍看朋悲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低眉吟罷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這正是魯迅先生對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的五位「左聯」作家朋友的深切紀念和對國民黨反動派殘酷暴行的抨擊與控訴。魯迅先生還曾說道:「至於看桃花的名所是龍華,還有屠場,我好幾個青年朋友就死在那裡面,所以我是不去的」。先生是有感於在黑暗中凋零的二十四個綻放的生命,那刻骨銘心的長久悲痛致使他不忍去龍華。

「龍華千古仰高風,壯士身亡志未窮。牆外桃花牆裡血,一般鮮艷一般紅」。這是當年革命黨人在龍華監獄的牆壁上留下的一首獄中詩,表達對英勇不屈、慷慨赴死的烈士們的讚美和敬仰之情。

毛主席說:「無數革命先烈為了人民的利益犧牲了他們的生命,使我們每個活着的人一想起他們就心裡難過,……」。

夕陽西下,殘陽如血,我懷着沉痛的心情告別了先烈們。回去的路上,思緒猶如大海的波瀾久久不能平靜,烈士們大義凜然、從容赴死的悲壯畫面一直在腦海里徘徊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試看今日之上海乃人民之天下,群魔亂舞的舊上海已成歷史雲煙,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舊中國一去不復返了。當年大肆殺戮共產黨人的國民黨反動派早已退守台灣小島,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若先烈在天有知,定會含笑九泉。

今天,戰爭的硝煙早已散盡。朋友,你可以坐上高鐵去飽覽祖國的壯麗河山,可以漫步在公園裡賞百花競艷、聽群鳥歌唱,也可以攜手親密的伴侶在花前月下演繹情人的漫,也可以跟朋友們在閒暇之餘坐在咖啡廳里,一邊海闊天空一邊品嘗咖啡的美味。我們的生活充滿幸福充滿陽光,多麼愜意多麼詳和。然而,這些平凡的事情對於中東對於加沙的普通老百姓來說,是一件多麼奢望而又遙不可及的事啊。在那炮火連天的地方,每天都有鮮活的生命死在斷壁殘垣中、亡於槍炮下。相反,我們有強大的祖國,我們頭頂上的天空永遠是那麼的藍,我們腳下的土地永遠是那麼的寧靜,我們有幸生在華夏、活在盛世。朋友,請意識到這就是幸福吧!我們有什麼理由怨天尤人?有什麼理由不熱愛我們的國和人民?有什麼理由不為祖國的未來而努力奮鬥?

朋友,你可曾想過,沒有犧牲何來強大的祖國,沒有犧牲何來幸福生活。世上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用寶貴的生命替我們衝鋒陷陣、負重前行。今天,我們更加懷念在風雨如磐的歲月里以身許國、救民族於水火的仁人志士。

生也千古,死也千古,中國民族自古英雄無數。

丹心碧血為人民,人民代代懷先烈。

血雨腥風龍華地,忠魂薈萃礪後人。

安息吧,最可愛的人!共和國的旗幟上有你們血染的風彩。[1]

作者簡介

韓貫明,男,河南省禹州市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