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拜謁陳寔墓園(張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拜謁陳寔墓園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拜謁陳寔墓園》中國當代作家張溢的散文。

作品欣賞

拜謁陳寔墓園

在我們許昌湖光瀲灩、風景如畫的擁有「一湖一堤一山兩島嶼、一堂一閣七橋五古亭」的西湖公園裡,有一座亭子,小時候常聽人們說是百花亭。只記得下面的照壁南面刻的是毛主席的詩詞《沁園春.雪》。這個亭子是 1977 年重建, 2012年西湖公園升級改造後,這個百花亭才恢復有了原來的名字——德星亭。" 德星亭 " 一層正門兩側楹聯赫然入目:仁德忠孝聞名遐邇,清正廉明震爍古今。亭子下面的照壁南面是青石雕刻的「梁上君子」,北面金粉隸書刻着德星亭的簡介。亭子南面不遠的地方是一組陳寔帶着兩個兒子和小孫子拜訪荀淑的雕像群。說起這德星亭就不能不說說這德星亭的來歷,就不能不說說德星的來歷。 東漢時期有兩個以賢德聞名遐邇的人物荀淑和陳寔。陳寔今長葛古橋人,曾任太邱長,人稱陳太邱。他為政清廉,論事公正,深受世人崇敬。其子紀方、元方亦才高望重,父子三人時號「三君」。荀淑為潁陰(今魏都區)人,官至朗陵侯相,辦事明斷,時稱「神君」。其子八人,皆才學出眾,譽稱「八龍」。陳、荀二人志同道合,交往甚密,常常一起談古論今。有一天,陳寔帶着兩個兒子及小孫陳群,駕車拜訪荀淑。淑設宴款待,八子(儉、昆、靖、燾、任、爽、肅、敷)侍陪,兩家歡樂至極,就在此時,魏國朝中太史夜觀天象,說眾德星相聚,於是奏稱「德星匯,五百里內有賢人聚」。時京都洛陽距潁陰(今許昌市魏都區)380里,正好500里內,而陳、荀二人均以賢德聞名,德星便被歸在兩家身上,陳寔便被後人稱作德星。德星,自然也就成了道德標準,宋代人依據這個傳說,在西湖原址建了一座別致的亭子,名德星亭,亦稱聚星亭,內設陳、荀二賢畫屏,成為許州一大名勝。歷代名人對此亭頗為欣賞,寫下了許多名篇佳句。 2018年正月初六下午,天清氣朗、風和日麗。心頭不由得想起這世世代代受人敬仰的德星陳寔,於是騎車前往長葛市古橋鄉陳故村,去拜謁陳寔墓園。由出村子北行至陳莊街後東行至魏武大道,一路向北到長社路後一直東行,看着通往陳寔故里的路標由十四公里變為九公里、五公里直至南行五百米處,就能看到路西不遠處青綠的麥地里紅磚砌的院牆和一重檐的牌坊圍着的一個院子和院子裡的一些松柏。往南拐到一通往墓園的水泥路上就看到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大爺蹲在牌坊北面的小門旁邊。我先在大門前停了車,拿起手機拍下了這座牌坊。雕樑畫棟上的有一款由香 港 聯 泰 國 際 集 團 主 席 陳 守 仁 博 士題寫黑底金字的《陳園》匾額。大門兩旁的柱子上刻着金色的對聯「潁川支派遍布天下,德星後裔光耀乾坤。」隨後,同打也打了招呼。我首先問了句:「大爺,年過得好吧?」他應了聲。隨後我說:「我是從許昌專門騎車前來拜謁這位德高望重的大賢的。」隨後知道他就是多年來一直堅守的守墓者。這時候,一個三十左右的青年騎着黑色踏板電動車也來到了門前。他在門前鎖了車。我推着車子和他一同走進這座陳寔墓園。這座墓園占地約4667平方米。進院子就你能看到大門正對的是一條有二十米長的三四米寬的水泥路,和不遠處香爐前一座高大的白色的雕像。那青年正站在爐前拿着手機拍照。路兩旁低矮的冬青樹旁除了各有兩棵樹齡不短的柏樹,就是綠油油的麥苗。兩棵柏樹之間又各有一座亭子。右面的是德星亭,左面的是教子亭。路兩旁的麥地里各立着幾通刻有「光宗耀祖、蔭佑子孫」、「至善至孝積德積福」等碑子。繞過刻有「許昌潁川陳氏文化研究會」字樣的石案和香爐,來到陳寔的雕像前。懷着無比崇敬的心情深深地鞠了三個躬。之後看看雕像右面由東漢文學家、書法家中郎將蔡邕為陳寔寫的碑文。及左面的幾通石碑。隨後繞高大的周圍種滿松柏的(墓冢高7米,占地177平方米,)陳寔墓冢慢慢的走着。陳寔的賢德故事仿佛歷歷在目。 陳寔,字仲弓,東漢末年潁川人。(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古橋鄉陳故村人)有的書上說是鄢陵縣陳家村的,還有的說是漯河郾城的。但無論塵世是哪裡的,總能說明陳寔是個人人敬仰的賢德之人。如果是秦檜,肯定沒人去爭。這像是題外話了。陳寔少時勤奮好學,坐立誦讀,手不釋卷,品德學識為鄉人推崇。縣令聽說後,專門召他來見,一番談話後,縣令頗感此年輕人有見識,是位棟樑之材,就讓他到太學裡學習。過了一段時間後,縣令想讓他在身邊做個小官,但陳寔婉言拒絕。縣令多次召見,他索性避隱到陽城山中潛心讀書。當時,縣裡剛好發生了一起謀殺案,正在辦此案的楊吏,百般尋覓沒有頭緒,聽說陳寔的事後他遂起了疑心:為何眾人一心想謀求的差使,陳寔不為所動,還自己跑到山中隱藏起來?其中定有原由,他殺人後畏罪潛逃躲避山中也未可知。於是,立即派人將陳寔從山中五花大綁地抓來審問。又是拷打又是刑逼,招數用了不少,楊吏也沒有得到任何口實,最後,由於證據不足,陳寔被拘役一段時間後無罪釋放了。幾年後,陳寔做了督郵,專門負責監督郡所屬各縣官吏的功過。他不但不對當年之事興師問罪,反而不計前嫌,私下裡委託縣令請楊吏前來暢敘鄉情。他對縣令說:「當年之事,也不是楊吏原意,如今案情早已水落石出,想必楊吏也痛悔不已。過往之事,就讓他順水東流吧。」陳寔的以德報怨寬廣心胸之讓後人為之敬仰、為之慨嘆。 小時候只聽說梁上君子是小偷的別稱,隨後才知道成語「梁上君子」就是出自陳寔的典故。膾炙人口的「梁上君子」的故事即此時發生在太丘,並載入《後漢書·陳寔傳》陳寔晚年,當時發生災荒,百姓生活困苦。有一天夜裡陳寔就寢時,突然發現房樑上伏着一個人,他心中一驚,卻並沒有驚動樑上之賊,假裝沒有看到,不動聲色地穿戴整齊,喚來子孫,在正堂嚴肅地訓導他們說:「人生來本性並不是不善的,由於習慣成性,於是到了這種地步,譬如梁上君子就是這樣的啊!」小偷聽了非常吃驚,就從樑上跳到地下,跪地叩首請罪。陳寔態度十分溫和地對他說:「看你的相貌神態,不像是惡人,大概是因生活貧困,才被逼如此的。你一定要克制自己,正當做人才是呀!」當即又送了他兩匹絹,放他回去,小偷非常感動,連連叩頭請罪,從此改邪歸正。這事傳揚出去後,全縣四鄉,再沒有人偷竊,地方清靜,百姓得以安樂。「梁上君子」的典故由此而來。後來,毛澤東讀《陳寔傳》,非常贊同陳寔對待因飢餓到他家偷東西人的分析:「不善之本,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於此,梁上君子者是矣。」並對陳寔對這件事的恰當處理作了畫龍點睛的點評:人在一定條件是可以改造的。關於梁上君子的傳說有的說是出自河南永城,有的說是出自出自河南省漯河市郾城。說是 距今台王村中間的凌雲台東南約五十米處,原有一座紀念陳寔事跡的「無梁亭」,據傳該亭建於清乾隆年間。「無梁亭」顧名思義就是沒有房梁。的確,這座「無梁亭」不但沒有房梁,就連一根木料也沒有用,它的建築全部是磚瓦結構。據當地群眾說,「無梁亭」是為紀念陳寔恩賜盜賊的功德被列為「郾城鄉賢」,供人們祭祀所建。「無梁亭」雖然建築不大,但是它構思新穎,獨具匠心,可稱得上是古代建築中的精品。「無梁」寓意為:無梁上君子藏身之處,以至全縣復無盜賊,更是進一步為頌揚「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太平盛世而建。 桓帝永興元年(公元153年),陳寔任太邱長,(今河南省商丘市永城縣)故時人稱陳寔為陳太丘。他為官清正廉明,品德高尚,百姓安居樂業。鄰縣的有人戶來歸附的,陳寔就認真地訓導規勸,遣送回原來的地方。維護社會安定。縣吏擔心有人來訴訟,明說想禁止。陳寔說:「訴訟是希望明白,禁止了,有理往哪裡申訴?還是不拘禁吧」。陳寔以德治縣,以理服人。竟然也無人來訴訟。社會安定和諧。後來,沛國相違法加重賦稅。陳寔無力抵抗,又不願聽從;就憤然解印棄官離去。「不做官則已,做官就要為民,不能為民官不做也罷」。這就是陳寔的為官之道。一代廉吏陳寔任太丘長。他勸農桑,倡教化,減賦稅,輕刑獄,明法紀,廣施廉政,深受太丘老百姓愛戴,留下了"牛車赴任"、"陳寔遺盜"等膾炙人口的成語故事。陳寔愛民如子,他也因此受到了百姓的愛戴。 中常侍(侍候皇帝的宦官)侯覽私自托潁川郡太守高倫用一人為吏,做文學掾。陳寔時任郡功曹,認為不合適。為保太守的清名,又不得罪中常侍,陳寔自己承擔過錯另外推薦那個人任職。下面的人議論過錯,陳寔默默忍受。後來在高倫升官任尚書送別時,高倫才向眾人公布真相:陳寔是替人受過。從此天下人都佩服陳寔的高尚品德。 東漢後期,因外戚、宦官專權,政治黑暗,一些士大夫對此痛心疾首。他們對於宦官的專橫尤其痛恨,並時加抨擊。然而專權的宦官卻藉(jiè)皇帝之力,誣告士人與太學生們「誹訕朝廷,疑亂風俗」,對東漢朝廷的統治將極為不利,反將士大夫和太學生誣為「黨人」而加以禁錮,「黨錮之禍」由此形成。它使賢良忠義之士多受株連,慘遭**,陳寔亦未能倖免。當時受株連者有的逃避他鄉,有的請求赦免,陳寔卻大義凜然地說:「吾不就獄,眾無所恃。」並主動投獄,為他人承擔責任,一年後方遇赦出獄。陳寔這種捨己為人、捨身求義的大無畏精神,在當時是很受天下士人的欽佩和敬重的。但陳寔也因反對宦官專權,遭黨錮之禍被禁錮,不許再做官,前後長達二十年之久。 「黨錮之禍」後,陳寔遂懸車告老,退隱家鄉,隱而不仕。陳寔不僅學識淵博,而且佼不謅上,愛不瀆下,品行端方,為人正直。其在鄉閭,平心率物,修身養性,深得群眾敬仰。村里凡遇有人打官司,雙方總是願意先請陳寔公正判決,陳寔也總能將其中的是非曲折分析得入情入理,並能善誘善導,使各方當事人都心悅誠服。所以在陳寔的家鄉流傳着一句話,叫「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的諺語。陳寔如果瞧不上他,就說明他真差得可以。陳寔的深明大義,其高尚的德行為遠近所嘆服。 後來,司空黃瓊選忠厚正直的人為官,就讓陳寔做聞喜(今山西省絳縣西)長。不久,又改擔任太丘(在今河南永城)長,陳寔剛任太丘長時,在一個明月皎潔的夜晚,沿街散步,走近一家小店,聽到裡面有哭聲。推門進去,見是店主人在哭,陳寔問他為何傷心,他說:「三年前,妻子暴病身亡,無錢埋葬,借了近鄰富商李垠銀子10兩。不料,李垠為富不仁,將借據改「十」為「千」,限期要我歸還,如逾期不還,還以這個客店頂債。」陳寔心裡明白,這條大街儘是李家生意,只有中間夾着這家客店。李垠塗改借據,顯然是為了圖財霸產。陳寔回到衙門,即差人把店家接去,一面張揚聲勢,說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大哥,一面貼出扒房擴街的告示,李垠一見,忙備厚禮去衙內求情。衙役說:「這位太丘長不比別的老爺,他可不吃這一套。你最好找他大哥試試。」李垠到後堂一看太丘長的大哥原來就是店家。慌忙施禮請罪。說道:「小人私改借據,該死該死,我這就把借據還給您老人家,請您在太爺面前多多美言!」太丘長在內室聽得清清楚楚。第二天,陳寔升堂,傳來李垠,一拍公案說:「大膽李垠,私改文約,賴人房產,從實招來!」李垠只得低頭認罪。於是判罰李垠紋銀1000兩,交給店家,叫他擴大店房,專接苦難行人住宿。客店落成,題名「慈恩店」,表達感謝陳寔之情。 陳寔對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好德行得到尊敬,天下服其德。不僅在鄉間頗有好聲望,而且在東漢皇帝身邊的宰相等大官中也有很高的威望。(東漢的宰相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太尉楊賜、司徒陳耽,每當任命新的公卿,群僚都來祝賀。楊賜等常常嘆息說:「德高望重的陳寔公未能登上大位,我等慚愧先占了」。後來解除黨禁,大將軍(將軍最高職位,職掌全國統兵征戰)何進、司徒袁隗都敦促陳寔出來做大官。每當三公之位空缺,參議者都推選德高望重的陳寔。多次接到聘任書,陳寔都推辭。 《世說新語·方正篇》記載的「陳太丘與友期」的故事是說,陳寔任太丘長時,和朋友相約一天中午同去辦事,時逾中午朋友不來,陳寔毅然不等而去。朋友過午而至,質問陳寔的大兒子元方,家父為何不等?元方義正詞嚴地告訴他:「你不守信用理應如此。」後人作律詩讚曰:「千金一諾重如山,萬物初開誠為源。事者有期須事事,言之無信莫言言。日中人去休目真目,時過我來應愧顏。君看陳公化盜處,長留圭臬在人間。」東漢時,陳寔被美譽為「循良吏」。「循良吏」即指遵守法度有政績、民眾讚揚的官吏。   《世說新語·政事篇》還記載陳寔一件執法如山、主次分明的事:陳寔做太丘長時,有強盜殺死了一個財主,他帶人前去追捕。半路上又聽報有一個女人生下嬰兒拋棄不養,他立即回頭處理棄嬰一案。主簿指責他:「盜賊殺人的案件重大,應該先去查辦。」陳太丘說:「盜殺財主,何如骨肉相殘?」陳寔急救平民嬰兒的行動成為千古佳話。   陳寔去世後後,諡號為「文范先生」。相鄰府丞郡縣的官吏士民都來弔唁,朝中也是「群公百僚莫不咨嗟,岩藪知名失聲揮涕。」三萬人為他送行。為紀念陳寔的功績,後來當地民眾在太丘集東南二里處建陳仲弓祠及陳公廟,遍植松柏。「陳廟霜松」曾被列為永城八景之一,有詩云:「霜壓蒼松冷韻長,荒祠異代祀循良。聚星盛事傳千古,化盜仁風被萬方。嘗聽黎民歌惠澤,時來野老頌甘棠。鄉人共畏陳君短,黨禁書成亦不妨。」明代張綸過永城,瞻仰了陳寔祠後,寫下了很有影響的《太丘古祠》一詩:「古祠煙鎖幾經秋,文范先生在此留。竊竹窮民無病涉,投梁君子有恩酬。一生清節銘貞石,千古高風長太丘。桓袞累征終不就,功名識破水中漚。」詩中涉及到兩件事,一是一個竹匠的母親有病臥床,為給母親治病,竹匠翻牆越院到陳寔家的竹林里偷竹子,被當場捉住。了解實情後,陳寔不僅沒責罰,反而送竹子給那位竹匠,讓他編織物品賣錢給母親治病,被傳為佳話。另一件事,就是已經載入史冊的「梁上君子」的故事。   

千百年來,太丘人民以有陳寔這樣一位「德高為范」的人任太丘長而榮耀與自豪。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永城縣誌·碑記》載:「乃永城有陳太丘良規在,余素恿慕公而竟踵公治。履官以來,注厝區畫,少不類公者,即競競止、不敢發往。太丘俗,好爭且多盜,邇來盜稍稍息,民之爭亦稍稍息。依稀乎曩太丘長之世。漢傳有云:『寧為刑罰加,不為陳君短。』讀茲語,則陳公凜凜有生氣,余固因公治以修吾治……」 夕陽西下,離開陳寔墓園,踏上回家的路途途,途中讓我浮想聯翩。《易經》中第一篇的卦辭篇辭就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德,按照自然規律去工作、去生活、去做人做事「德」的最初含義就是盡孝守祀,回報父母生育之恩。「德」即指人們奉行的為人處事良心最高準則,通過看辨別分析小心謹慎區分正邪,宇宙觀處理達到圓滿完美的行為心靈準則為-德。"德"的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規律去做事。不違背自然規律發展去發展社會,提升自己。關於「德」,老子的《道德經》這樣解釋「道生之,德畜之。」意思是,生命的誕生,是道的作用,而生命的成長,是德的作用。道是在承載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無言無形,看不見聽不到摸不着,只有通過我們的思維意識去認識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體實例,是道的體現,是我們能看到的心行,是我們通過感知後所進行的行為。所以,如果沒有德,我們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人生於天地之間,就應具有天地之德。天格為尊,為剛,勢而上,生生自強不息。要想像天一樣的被尊重,就必須要自己像天一樣自強不息,自強而自尊,自尊而人尊。地格為卑,為柔,勢而下,汲汲厚德載物。要像地一樣的學會謙卑,要學會大地所特具的厚德載物,容人而人容,謙和而人趨。此天地二者,一尊一卑,對立的兩方被「易」統一於一體。既有堅剛的內心,又有寬廣的胸懷;既能自制,又能容忍;既能得人尊重,又能待人謙恭。因是天地二德,是為君子之德,賢聖之道,帝王之資。「德」就是人們的行為規範。常言說:「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在《資治通鑑》中,司馬光把人才分為四類:「才德全備的人稱之為聖人,才德兩缺的人稱之為愚人,德操多於才能的人稱之君子,才能多於德操的人稱之小人。令人信服的資本是多的,但只有一種資本能夠使你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也只有一種資本才能令人打心裡欽佩,那就是德。范仲淹說:「以德服人,天下欣戴,以力服人,天下怨望」。!德不配位就是我們的德行不配我們的福報。 過去的私塾里,人生第一課就是「德」。學的就是孔子的「禮、義、廉、恥、孝、悌、忠、信」這人生八德,這是做人的根本。上小學的時候,學校就用「德智體美勞」五個字要求學生,做一個德才兼備又紅又專的好學生。老師也常教我們:「不論你們長大後從事什麼職業,都要記住本行業的職業道德,做一個德藝雙馨、人人稱讚的人。「要以德服人」,要懂得「感恩戴德」,絕不能「以怨報德」。父親活着的時候也常用春秋時期的「欒書和郝至」的故事,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富而無道不如貧而有德」(欒書曾是晉國的上卿,按規定應享受500頃田的俸祿,可他連100頃田都沒有,窮得置不起宗廟中的祭器。但他並不以此為懷,反而更加注意自己的品德修養。後來他以德行廣布全國,贏得了全國百姓的普遍尊敬和愛戴。郝至則相反,他曾是晉國的正卿,家中的財富達到了國家總財富的一半,但是他驕奢淫逸,貪得無厭,永遠覺得自己的財富不夠多,權勢不夠大,甚至依仗自己的財富地位胡作非為,魚肉百姓。結果,不但自己最後落得個死無葬身之地,他的宗族也被滿門抄斬。)也常跟我們講過去一個鎖匠收徒弟的標準:「他必須做到心中只有鎖而無其他,對錢財視而不見。否則,心有私念,稍有貪心,登門入室或打開保險柜取錢易如反掌,最終只能害人害己。我們修鎖的人,每個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開的鎖。才高八斗,不如徳重千斤。」還跟我們講看一個人有沒有德行,就看他能不能忍。看一個人有沒有福氣,以後有沒有發展,就看他是不是心量很大、心胸寬廣,中國人說「量大福大」。還有用晏子的話說就是「通則視其所舉,窮則視其所不為,富則視其所分,貧則視其所不取。」這個人通達時、得志時,看看他舉薦的是什麼人,是賢德之人,還是結黨營私的人,還是自己的親屬。窮困潦倒時,就看看他不去做的事,人窮志不短。雖然一個人很窮困,但是不符合道義的事也不應該去獲取。他富裕時,就看他是不是會與人分享,惠施財富。孔老夫子也說,一個人即使有周公的才華,但他又驕傲,又吝嗇,那其餘的方面都不值一提。一個人富裕了,不僅不吝嗇,而且還能惠施財富,這個人才有可取之處。貧窮時看他是否不管道義而苟取。沒結婚前父親就問我說過這樣的話:「你說娶妻娶色好,還是娶妻娶的好?」我說:「還是娶妻娶的好,色只是短暫的,而賢德卻是長久的。」 陳寔作為一個一千多年的封建官吏不畏權貴,剛正不阿,淡泊名利,清正廉潔的做人為官之道,仍值得我們每一個人今天的黨員干去學習、借鑑。但是在如今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金錢的浪潮衝擊着道德的底線,利益的狂風席捲着道德的根基。人人都慨嘆江河日下、人心不古,道德淪喪的時候,仍有那麼多的貪官污吏,他們不顧國家損失、不顧人民利益,見利忘義,貪贓枉法,攜權枉德,完全喪失了作為人民公僕的責任感與基本良知。仍有抓不盡、殺不完的匪盜惡人,潛伏在社會的各個階層,做着不文明、不道德、不能見光的醜惡行徑,侵蝕污染着我們這個古老而又文明的國度。面對金錢美女和各種誘惑,又有多少人能心定不移,又有多少人能面不改色,又有多少人能毅然拒絕呢?又有多少人能從自我做起?我不由想起明代陳繼儒的《小窗幽記》中的一句話「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勞我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無論何時何事,如果人人都把德放在第一位,把德當作自己的衣冠,每日三省吾身,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把缺失的道德都一一撿回來,都力爭做個有道德的人,這樣我們才能逐步走向大同世界,早上日實現我們習主席的「中國夢」。  

[1]

作者簡介

張溢,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