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拜謁趙一曼故居(鄧溪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拜謁趙一曼故居》中國當代作家鄧溪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拜謁趙一曼故居

途經四川宜賓縣,知道那裡有趙一曼故居,我們臨時決定驅車前往拜謁。

車載導航顯示到達目的地大約70公里,山路彎彎曲曲,繞着山東轉西轉似乎還沒離開原點。耳邊還不斷響起繞山行駛車輛的輪胎與地面轉彎時發出吱吱的摩擦聲。狹窄而又顛簸的路讓人糾結,時而沒完沒了的會車剎車更是一種折磨。

這裡是一座坡型的山峰,坡上面房屋占地面積約四千平方米,建築面積約二千平方米。石木結構的房屋建築各具特色,布局合理配套齊全,房前屋後植物綠地生長茂盛,長廊、涼亭、洗衣間、食堂、會場或集合場地一樣的大操場,兩旁均勻分布豎立二根大旗杆,坡上平坦處靠北側一角是磨坊,除家族住宅用地外還有很多傭人住的房屋。山上大面積的梯田、林業基地都是她家的產業,占據了整整一座山。山下靠路邊一側,一尊趙一曼雕像佇立着,如果沒有她家的深宅大院襯托會顯得十分冷清和悲涼。

光禿禿的雕像好似立的有些勉強,這些怪現象似乎早已是見怪不怪的事了,甚至歷朝歷代很多都如此!巾幗英雄一曼小姐同樣不例外,儘管她為國家為民族獻出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可遠不如演藝圈某些網紅或娛樂明星受重視得實惠。幸虧還有這尊雕像,不然會有很多人不知道這是英雄故里,甚至連趙一曼是男是女都弄不清楚。

參觀趙一曼故居,了解到她出身名門大戶,也曉得一些她家族成員構成:趙一曼原名李坤泰,父親李鴻緒,母親藍明福,她們子妹8人李坤俞、李坤傑、李席儒(男)、李坤篪、李坤能、李坤輿、李紹唐(男)、李坤泰(趙一曼),丈夫陳達邦,兒子陳掖賢,兒媳張友蓮,孫女陳紅和陳明。

趙一曼出身高貴自身也優秀,她1905年10月25日出生,1923年冬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6年春由社會主義青年團員轉為中共黨員。1927年2月考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同年受黨組織安排去蘇聯莫斯科中山勞動大學學習。1928年回國,年底隻身一人去湖北宜昌建立地下交通站,暴露後回到上海。1929年秋到[[[南昌]]江西省委機關工作,江西省委機關被叛徒出賣遭到破壞後,她又回到上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她受黨組織指派到東北從事抗日鬥爭。1932年到瀋陽,後到哈爾濱任省總工會組織部長,1934年春轉游擊區,7月任珠河縣中心縣委委員,後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二團政委。1935年11月被捕,次年8月2日在黑龍江省珠河縣(今尚志市)英勇就義,犧牲時年僅31歲。 [[ 她的革命生涯,思想理念不是簡單的穿衣吃飯,而是放棄富有,放棄享受,為國家為民族大業才投身革命。1935年11月抗聯第三軍第一師第二團受敵人圍追堵截,在左撇子溝被圍。趙一曼在指揮部隊轉移的戰鬥中身負重傷,當撤退到西北溝窩棚時,因漢奸告密,趙一曼在此與敵人進行了最後的拼殺,彈盡糧絕,再次受傷昏倒被俘。入獄後當敵人對她施行了滅絕人性的摧殘和折磨。趙一曼以堅強地意志忍受了各種非人酷刑,沒有吐露任何實情,堅貞不屈說:"我的目的,我的主義,我的信念,就是反滿抗日"。這就是她投身革命信念、主義和理由。她工作上不計較職務高低,憑她的貢獻遠不該是團級職務,可她毫無怨言,表現出英雄的共性素質和大無畏精神,時刻聽從黨召喚,一生交給安排黨笑灑滿腔青春血,喜迎全球辜福來!

她在處理個人問題上同樣也是顧大局,不選擇,不挑剔,為方便配合工作,找了一個遠不如自己奇醜無比的男人陳達邦做丈夫,她的言行舉止完全符合滿足中國的傳統美德好女性守婦道,她的大無畏精神是做人最好的品質,她的英雄氣概是從骨子裡發出對日本鬼子切齒恨,對民族像母親對子女一樣即無私又勇敢的愛。

她為抗戰勝利做出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在我們眼裡,趙一曼忠誠黨和人民的精神完美到極致,而這種精神,抗日時期需要,現在依然需要。[1]

作者簡介

鄧溪君,山東省散文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