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拜年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拜年》中國當代作家唐正國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拜年

正月初一拜大年。一個「大」字突顯出人們對初一拜年的重視。

「村巫吹角天將曉,里巷拜年爭欲早。」在我的家鄉,至今仍保留着初一早起迎春,然後給長輩、鄰里拜年的習俗。首先拜自家長輩。長輩乃一家之首,肩負重任,是家庭幸福的創造者和引領者,理應受到尊重與愛戴。到長輩面前行禮祝福,這是禮道,也是規矩,更是孝心。我小的時候,祖母健在,和叔父一起生活。因此每年的初一,父親帶我去的第一個便是叔父家,我除了給祖母拜年,還要向叔叔嬸嬸拜年。似乎是一種契合——此時祖母早己穿戴整齊地端坐於廳堂正中的四方桌的上方,仿佛在等待着來自兒孫的「朝拜」。

見到祖母,父親下跪,叩呼:母親大人長命百歲;我亦下跪,三叩其首,高喊:祝祖母大人萬壽無疆。這時,侍立在旁的叔父趕緊扶起父親,躬身施禮,父親亦拱手相還。我也趨勢爬起來,向叔父下跪行禮,祝叔父一家生活幸福萬事如意。立在一旁的堂弟亦懂事地將我拉起來,說了聲哥哥好,我微笑地擁了他一下算作問候。

接下來是拜本族的長輩。拜完了祖母,父親和叔父便領着我和堂第去給叔祖父拜年。這是我最樂意的事情。叔祖父是復員軍人,參加過抗日和解放戰爭,有養老金,生活富裕,為人和善,給他老人家拜年,不但能吃到我平日吃不到的瓜果點心,還能得到比父親、祖母包得更多的壓歲錢。在一番下跪、行禮、上茶、敬煙的禮節之後,叔祖父便率領我們家族的男丁去村頭的族長家拜年。

族長,俗稱「長輩先生」,是宗族中行輩最高且年齡最長的人,具有管理和主持族內各項事務的宗法權力。當年的族長,是一位九十高齡的長者,童顏鶴髮,精神鑊鑠,為人正直,處事公正,德高望重,備受族人尊崇。據說他比我的叔祖父還高二輩,到了這個輩份鄉下人就不知道怎麼稱呼了,大人們只好含糊其辭地告訴我們這些小輩稱其為「長輩先生」。不僅我們這麼稱呼,凡低三輩以下的也這麼稱呼,於是「長輩先生」便成了族長的通稱。

我的宗族有上百戶人家,要想使拜族長的活動有序進行,做到既不耗時過長又有儀式感,那就得有一定的規章:一、時間8點至10點;二、以家族為單位集體拜謁。行跪拜禮後,由族中長者領呼祝辭,下人們隨後三誦其聲;三、禮成後,由侍立一旁的「長輩先生」的下人攙起跪拜的族中長者,施禮作答;四、按家族輩份高低順序進行,輩份相同的先來先拜。我第一次隨叔祖父的「團隊」去給「長輩先生」拜年的時候,還是被「團拜大軍」那種車水馬龍、川流不息的景象震撼了……

正如清人顧鐵聊在《清嘉錄》中描述的:「男女依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拜完了長輩後,給鄰居拜年也是不可忽視的。俗話說:割不斷的親,離不開的鄰。雖然鄰里之間,有的門對門,有的屋連屋,平日裡低頭不見抬頭見,熟得不能再熟,但是來自正月初一的一個微笑、一句祝福還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說拜年不僅是禮節,是人們互致新年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也是拉近彼此情感的一座溫馨橋樑,還是消除雙方矛盾的一種手段。記得有一年的秋天,我媽和鄰居二柱他媽因一點小事鬧了意見,直到年底雙方仍不說話。可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一,雙方在新年第一次見面時,卻忍不住地向對方問了一聲新年好。這一問猶如一陣春風,拂去了彼此心頭的陰霾。於是她倆前嫌盡釋,和好如初。

對於拜年,每個人都有着屬於自己的個人記憶。畢競,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年代,在拜年的習俗上也是有所區別的。小時候,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我的家鄉,留給我最深的記憶,是初一早起挨家挨戶地給長輩、給鄰里拜年的場景。

時遷事移。如今拜年的方式可以說是越來越多樣,也越來越簡潔,越來越方便。除了傳統的當面拜年之外,還有電話、短信、微信、視頻等新興的拜年方式。在我看來,無論我們採用何種方式來拜年,只要紮根的依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只要表達的依然是中國人的情感維繫,都行。 ‌ ‌ [1]

作者簡介

唐正國,安徽池州,中學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