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把你的微笑帶回家(袁明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把你的微笑帶回家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把你的微笑帶回家中國當代作家袁明秀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把你的微笑帶回家

寧夏中華回鄉園留給我的印象太深刻了。

因為它的建築高大、氣勢恢宏、莊重典雅,以至於當我站在聖潔廣場上的那一刻,有一種眼暈的感覺。

它給我的視覺帶來了強烈的衝擊。

走進仿印度泰姬陵設計的主體大門,潔白的主體、飽滿的穹頂、絢麗的浮雕、繽紛的彩繪、精巧的結構,更是給人的心裡帶來巨大的震撼。

同樣震撼我的還因為,它是我國目前唯一的以回族文化為主題的旅遊景區,景區內的回族博物館,是全國最大的回族博物館。這着實讓我這個從小就生活在漢族聚集地的回回女子從心底里為自己的民族驕傲、自豪。

中華回鄉園坐落於回族最具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回鄉名鎮納家戶村,和納家戶村古老的回族社區清真大寺交相輝映。以展示伊斯蘭建築文化、禮俗文化、飲食文化、宗教文化、農耕與商貿文化為主要特色。

文化園的規模實在是太大了。儘管園內的任何一處都讓人「相看兩不厭」,但我還是有選擇的參觀了回族博物館和金色禮儀大殿。

回族博物館整體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整體建築為「回」字形,讓遊客在漫步歷史長廊的過程中,領略回族歷史和源遠流長的回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展館的五個展區內,陳列着各類見證回族文明歷史的文物,小到指甲蓋大小的《古蘭經》,大到一人多高、曾經和鄭和下西洋專用的金鐘……尤其是在五號展廳內的七位寧夏回族著名人物塑像,更是栩栩如生。

這麼悠久的歷史,這麼厚重的文化,都讓我感到無比激動。

不過,觸動我心底最柔軟的那根神經的,還是館內那位年輕的講解員。

從我走進博物館入口的那一刻起,我的目光雖然被館內陳列的文物吸引,雙手也不停地按動相機的快門,但我的心一直被館內講解員緊緊地攫住,深深地被她打動。

這是一位年輕的回族女子。

那一天,她身着典型的回族服飾,一襲潔白與淡綠相間的印花衣裙,衣裙的下擺零星的點綴着些靈巧素雅的圖案,和星星點點的金屬小亮片,頭上的頭巾顯然是和衣裙配套的。髮髻、脖子、手腕、腳腕都藏匿於這襲淡雅的服飾下,留露在蓋頭下的那張臉白皙、端莊、秀氣,深邃明亮的大眼睛一直充滿着笑意。雙手非常職業地時而交叉在腹前,時而優雅地指向陳列着的展品,偶爾也去扶正夾在臉頰上的微型擴音器。我特別注意了她的腳,她穿着一雙黑色的平跟布鞋,走起路來輕盈,宛如一朵出水芙蓉,亭亭玉立,充滿了青春的活力。

從博物館的入口處,我就一直緊跟着她,是為了不錯過她的每一句講解。她說話的音量始終保持在一個恰到好處的高度,清晰、柔和。她的普通話非常標準,吐字清楚,既帶有女性特有的柔美,而又不失莊重;既帶有講解員的職業特質,而又透着一種親和。在這充滿虔誠、充滿自豪的聲音里,我好像聽見了遙遠戰馬的嘶鳴、聽見了來自西域的聲聲駝鈴。

我不時的從展品中騰出自己的目光與她對視。我感覺到,無論我在什麼時候望她,她都在與我對視。彎彎的眉毛下面的那雙眼睛大大的、黑幽幽的,她回望我的時候總是帶着笑意。這樣一來,老是給我一種錯覺,她的語言是從那雙美麗的大眼睛裡流出來的,似乎與嘴巴無關。

規模如此龐大的一個展館,每天接待的遊客究竟有多少位?我沒有查證過。每一撥遊客參觀完這個展館需要一個小時,她一天要講解多少遍?我也沒有查證過。只知道,她從展館入口處,再到展館出口處,始終沒有喝過一滴水,始終就這樣微笑着,始終就這樣讓人感到親切着。參觀者可以隨意地或站、或蹲,怎麼感到舒適就怎麼着,可以隨時為自己補充水分。

但她沒有。

她在講解的全過程中,始終微笑着,始終端莊着,始終與遊客的眼神交流着,始終如一朵蓮。

這位回族女子工作時的神態如一幅畫,深深地鑲嵌在我的記憶里。

這樣一個年輕的、如芙蓉般清雅的女子,她僅僅是普通工作崗位上的普通一員。也許,她和千千萬萬個為了生計而忙碌的女子沒什麼兩樣。下班回家後,她也許會走進廚房,擇菜、洗菜、炒菜,也許會在晚上閒下來的時候洗衣服,然後把它們晾在陽台上,也許會在休息日與同伴兒一起逛商場,為自己淘一款心儀的衣服。

這樣一個始終微笑着的回族女子,使得我參觀中華回鄉園有了另外一層意義。

我甚至不知道她叫什麼名字,不知道她的年齡,不知道她接受教育的程度,也許,我今生再也無緣見到她,但她的笑眼卻已經深深地嵌入我的心底。

這個普通工作崗位上普通的回族女子,她是陽光的。從她的微笑中,我讀到了過去從沒有讀過的關於生活煩惱、關於工作壓力、關於工作崗位、關於紛爭、關於名利的最樸素、最簡單的道理。

離開中華回鄉園,我帶走了寧夏之行最為珍貴的東西——微笑,寧夏中華回鄉園回族博物館那位女講解員的微笑。

很想大聲告訴她:

我把你的微笑帶回了家。[1]

作者簡介

袁明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