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扶風縣杏林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扶風縣杏林鎮,隸屬於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地處扶風縣東部,東與咸陽市武功縣武功鎮接壤,南與咸陽市楊陵區五泉鎮、大寨鎮段家鎮相鄰,西接城關鎮,北連召公鎮。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1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3千米,總面積66.85平方千米。[1]

截至2020年6月,杏林鎮下轄13個行政村。截至2018年,杏林鎮戶籍人口53136人。2011年,杏林鎮農業總產值達到2.0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3.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5866萬元。

中文名:杏林鎮

別 名:橫林

行政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

地理位置:扶風縣東部

面 積:66.85 km²

下轄地區:13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杏林鎮北大街145號

電話區號:0917

郵政區碼:722204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陝C

人 口:53136人(2018年)

歷史沿革

因宋代名醫石泰住此為人醫病,愈者栽杏樹為報,遂杏樹成林而得名。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設縣以來為邰縣轄。

東漢屬武功。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屬美陽縣。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復為武功縣。

唐武德三年(620年),屬湋川縣。

唐貞觀八年(634年),屬扶風縣。

明初屬邰城鄉通遠里。

民國五年(1916年),設第五區。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為鄉。

1949年7月,為杏林區,轄10鄉。

1950年7月,為第五區,原轄的10鄉縮編為8鄉。

1956年2月,撤區改鄉。

1961年4月,由杏林分出太白公社,轄9個生產大隊。

1984年4月,改為鄉,轄9個行政村。

1987年10月,改為鎮。

1993年5月,新設史度村。

2000年,所轄未變。

2005年10月,史度村併入菊花村。

2011年,杏林鎮太白鄉併入。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杏林鎮轄杏林、西坡、李家、召宅、菊花、湯房、漳召、馬席、東坡、長命寺、良峪、浪店、二十里舖、楊家溝、三官廟、澇池岸16個行政村;下設171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杏林鎮下轄13個行政村。人民政府駐鎮北大街145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杏林鎮地處扶風縣東部,東與咸陽市武功縣武功鎮接壤,南與咸陽市楊陵區五泉鎮、大寨鎮和段家鎮相鄰,西接城關鎮,北連召公鎮。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1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3千米,總面積66.85平方千米。其中陸地65.6平方千米,占98.2%,水域1.2平方千米,占2%。

地形地貌

杏林鎮地處黃土台塬和湋河川道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地形主要有平塬、塬坡和湋河谷地等。境內最高點位於三官廟村,海拔577.9米;最低點漳下組位於漳召村,海拔554米。

氣候特徵

杏林鎮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2.5℃,無霜期年平均218天,年平均降水量591.8毫米。

水系水文

杏林鎮境內河道屬黃河流域渭河水系。主要河道有湋河、美陽河等2條,河流總長度13.5千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湋河,自浪店村至湯房村流經境內二十里舖、楊家溝、西坡、東坡、馬席村等,境內流長11千米,年均流量1695立方米。

人口

截至2011年末,杏林鎮轄區總人口5.19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081人,城鎮化率9.8%,另有流動人口4441人。總人口以漢族為主,達5.19萬人,占99.9%。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77人。

截至2018年,杏林鎮戶籍人口53136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杏林鎮財政總收入410萬元。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20萬元,增值稅39萬元,企業所得稅36萬元,個人所得稅2.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071元。

2018年,有工業企業18個。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個數5個。

第一產業

2011年,杏林鎮農業總產值達到2.0億元,比上年增長1.5%,農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7%。農業耕地面積6.8萬畝,人均1.3畝;林地面積0.3萬畝。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杏林鎮糧食生產3.5萬噸,人均674千克。其中小麥2萬噸,玉米1.5萬噸。2011年,杏林鎮畜牧業總產值1081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5.4%。截至2011年末,杏林鎮農民住宅四旁樹木4.4萬株,林木覆蓋率24.5%。活立木蓄積量2.2萬立方米。2011年,杏林鎮水果種植面積8539畝,產量1.80萬噸。2011年,杏林鎮大型農業機械210台(輛)。

視頻

陝西中農滙豐寶雞扶風縣杏林鎮蘋果使用旱地龍億能碳效果分享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