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揚·阿姆斯·夸美紐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約翰·阿摩司·夸美紐斯
約翰·阿摩司·夸美紐斯
原文名 Jan Amos Komenský(捷克文)
出生 (1592-03-28) 1592年3月28日(432歲)
中國香港
逝世 1592年3月28日(1592-03-28)(-79歲)
國籍 捷克
別名 Iohannes Amos Comenius(拉丁文)
職業 教師、教育家、作家與哲學家
知名作品 《大教學論》
《語言和科學入門》


揚·阿姆斯·夸美紐斯Comenius,Johann Amos(捷克文:Jan Amos Komenský)(德文:Johann Amos Comenius)(波蘭文:Jan Amos Komeński)(匈牙利文:Comenius Ámos János)(拉丁文:Iohannes Amos Comenius),生於1592年,死於1670年,是一位以捷克語為母語的摩拉維亞族人,捷克偉大的民主主義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論的奠基者,出身於一磨坊主家庭。他是公共教育最早的擁護者,其理念在他所著作的《大教學論》中提出。

年輕時被選為捷克兄弟會的牧師,並主持兄弟會學校。三十年戰爭(1618~1648)爆發後數十年被迫流亡國外,繼續從事教育活動和社會活動。他尖銳地抨擊中世紀的學校教育並號召「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提出統一學校制度,主張普及初等教育,採用班級授課制度,擴大學科的門類和內容,強調從事物本身獲得知識。主要著作有《母育學校》、《大教學論》、《語言和科學入門》、《世界圖解》等。

中文名 約翰·阿摩司·夸美紐斯

外文名 Jan Amos Komenský(捷克文)

別 名 Iohannes Amos Comenius(拉丁文)

國 籍 捷克

民 族 摩拉維亞

出生地 不詳

出生日期 1592.3.28

逝世日期 1670.11.15

職 業 教師、教育家、作家與哲學家

主要成就 近代教育學之父

代表作品 《大教學論》、《語言和科學入門》

人物經歷

早年失怙

1604年,12歲的夸美紐斯失去了父母;兩位姐姐也相繼夭折。他早年失怙,淪為孤兒,被寄養在姨媽家裡。這不幸命運的打擊中斷了他在兄弟會初等學校的學習生活。

1608年,受兄弟會資助,夸美紐斯入普列羅夫市的拉丁文法學校學習。在校三年期間,他刻苦自勵,發憤學習,成績優秀,表現出卓越的才能。

1611年畢業後,夸美紐斯於同年3月30日被「兄弟會」選送到德國的赫爾伯恩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兄弟會選中該校,是因為這所大學盛行加爾文派思潮,它和兄弟會的宗教觀點大同小異之故。大學期間,他在阿爾斯泰德(1588~1638)等進步教授的影響下,系統地學習了古代思想家的著作,研究了人文主義者的思想,接觸了新興的自然科學知識,了解了宗教改革以來各國的教育發展動向,探討了當時德國著名教育家拉特克和安德累雅等人的教育革新主張,為他後來從事文化教育活動打下了良好的根基。從那時起,夸美紐斯就開始收集資料,準備為祖國同胞編寫一本捷克語詞典和捷克文的百科全書。

在此期間,夸美紐斯於1613年在西歐作了短期旅行,訪問了當時的文化名城阿姆斯特丹,並在海得堡大學聽課。他還堅持寫日記,日記中記載着他的著名的哲學命題:「頭腦里的一切沒有不起源於感覺的」。他認為只有感覺所提供的材料,才是最可靠的。

這次旅行使他領略了自然的風采,體察了民眾的生活,熟悉了文化民俗。這些無疑擴大了他的視野,挖掘了他的認識,使他的思想更具生動和實際的意義。

初為人師

1614年,夸美紐斯從海得堡徒步回國,被「兄弟會」委任為他的母校——普列羅夫拉丁文法學校的校長。他以極大的熱誠獻身於教育事業,開始研究教育改革問題。1616年在教育革新上作了第一次嘗試,參照克拉克的方法編寫了一本小型的語法指南《簡易語法規則》。

同年被選為「兄弟會」牧師,在奧爾光茲擔任聖職。

1618年,夸美紐斯被調到富爾涅克城。他身兼二職,既任牧師,又任兄弟會學校校長,他非常熱愛學生,尊敬學生。為了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常帶他們出城遠足。

在任教期間,夸美紐斯不忘「兄弟會」會友,除了牧師所擔任的慈善事業以外,他還關心會友生活,引導他們開展養蜂業,使會友從中受益,自給自足。

夸美紐斯從百忙中擠出時間,潛心研究托瑪斯·莫爾、康帕內拉、路易·維夫斯等人的著作;廣泛閱讀教育著作,撰寫教育、哲學、神學等論文。同時學習繪畫藝術,特別是對地圖學有較深造詣,他筆下的《精製摩拉維亞新地圖》於1627年出版發行,曾經多次再版,被廣泛採用。

夸美紐斯初為人師,熱愛學生,勇於探索,興趣廣泛,顯示出驚人的才華。

國破家亡

夸美紐斯的教育及研究事業剛剛起步,但時乖運蹇,三十年(1618——1648)戰爭爆發了,整個歐洲捲入了戰火,遭受了難以想象的蹂躪。白山一戰,「天主同盟軍」打敗了捷克軍隊,捷克完全喪失了獨立,新教徒慘遭驅逐、流放,財產被沒收,人民遭屠殺;「兄弟會」倍受迫害。

1621年,西班牙僱傭軍攻占富爾涅克,並放火燒城。夸美紐斯的家產、藏書和所有的論文手稿化為灰燼,他本人倖免於難,只帶着幾件僅存的衣服逃出了富爾涅克。當時妻子身懷有孕,只好回到了娘家,跟父母暫居一處。

禍不單行。1622年初,戰爭帶來了瘟疫,他的妻子和兩個孩子染疫喪生,他再次遭到了沉重的打擊。戰爭奪去了祖國的尊嚴和妻兒的生命,也奪去了他研究教育的美好的時光。

夸美紐斯在這國破家亡的黑暗的時代,傷痛祖國的沉淪,憤恨國際間以大凌小,弱肉強食的掠奪戰爭,渴望和平、安寧、光明世界的到來。他以頑強的鬥志,站在鬥爭的第一線,同反動勢力進行了艱苦的鬥爭,成為反封建的鬥士。1618年,他發表《致天國書》,以「被壓迫的貧民對上天的控訴」自稱,深刻揭露了當時種種不平等現象,他對上天控拆道:「不公平的是,那些人(富人)有無數的人世上的財物,而我們卻貧窮困苦,可是我們本來跟他們一樣都是你創造的,他們的糧食囤積滿倉,任憑老鼠齧食,我們卻淪為餓殍;他們的衣櫃裡堆滿了穿不盡的綾羅綢緞,被蠹蟲所蛀蝕,我們卻衣不蔽體。」

夸美紐斯痛恨戰爭,憂國憂民,對當時不平等的社會制度進行了無情的批判,表現出無所畏懼的氣節。

淚別故國

1624年,德皇斐迪南二世頒布了一項法令,命令把所有新教徒從捷克驅逐出境。夸美紐斯同其他「兄弟會」成員隱居在波希米亞的密林中,繼續從事救國活動,並進行教育研究,教導會員子弟。他們深信良好的教育是復興祖國和改良社會的主要手段。

1625年3月,「兄弟會」在杜布拉維查村舉行元老會,會議決定馬上跟波蘭取得聯繫,要求避難,並推選夸美紐斯為談判代表。為了「兄弟會」和祖國的利益,夸美紐斯冒着被捕的危險,來回奔波,終於達成了有關協議。

1627年?月31日,德皇再次下令,以天主教為捷克唯一合法的宗教,市民必須在六個月內公開信奉天主教,否則要被流放國外。因此,1628年2月,夸美紐斯同三萬多戶「兄弟會」家庭告別祖國,遷往波蘭的黎撒城避難。

在離別祖國之際,夸美紐斯的心情極其沉痛,想到多災多難的祖國在異族的統治下,痛苦地呻吟着,可她的子孫們為了生存和圖強卻要離開她……此時此刻,他怎麼也壓抑不住對祖國的熾熱感情,他憤然爬上高山,面對可愛的祖國,雙膝跪倒,淚如雨下,用赤子的熱淚滋潤着母親的心田:「祖國啊——母親,再見吧!」

母育學校

1632年,夸美紐斯出版了《母育學校》一書,在人類史上首次制定了6歲以下兒童詳細的教育大綱,這是他的偉大功績之一。實際上,他也是最先研究家庭教育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一。

夸美紐斯認為,家庭是兒童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初步階段,父母是兒童們的第一位老師,特別是母親對孩子的教育負有特殊的責任和義務。兒童「應當比金銀珠寶還要珍貴些、可親些,兒童是使我們不忘謙遜、和藹、仁慈、協調等美德的鏡子。」

在《母育學校》里,夸美紐斯遵循兒童的自然性原則,認為教育內容應由簡到繁,從感覺(看、聽、嘗、觸)訓練到宗教信仰的培養,形成梯度,循序漸進;教育方法應簡單靈活,易於操作。他對兒童的道德培養極為重視,內容有12項之多,由飲食起居一直到宗教禮儀,要求合理得當。

《母育學校》一經發表,就以其獨有的風格廣為傳播,成為家長們的實用手冊和母親們進行家庭教育的指南,也成了啟開兒童智慧大門的「金鑰匙」。

客逝荷蘭

1668年,夸美紐斯寫成《唯一的必要》一書。他把這部作品獻給荷蘭的魯布拉赫親王,懇求親王宣揚和平,謀求公共幸福,這本書還表達了他對祖國的眷戀之情:「……我整個一生不是在祖國,而是在流浪中度過的,我的住處時時變動,沒有一個我永久住過的地方」。

1670年11月初,夸美紐斯病倒在床,可他仍不忘「兄弟會」的前途和命運,即使在臨終之際,對尚未完成的「泛智論」著作還耿耿於懷,仍然不忘教育事業。他把兒子叫到床前,一再囑咐要整理好他的所有手稿和草稿,以待出版,留給後世。

1670年11月15日,夸美紐斯帶着對祖國的眷戀之情與世長辭,遺體葬於阿姆斯特丹附近的拉爾登。 夸美紐斯是新教育學的奠基人、偉大的思想家、傑出的民主主義教育家;這位「捷克文化巨子」始終不渝地熱愛着他的祖國。他是捷克民族獨立的捍衛者,也是一個不懈奮戰的和平戰士。

「夸美紐斯是一位深邃而有獨立見解的哲學家,也是一位博學而天才的教育家,他在新生一代的教學和教育理論實踐上完成了一場革命。」

教育思想

夸美紐斯受到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對人具有的智慧和創造力充滿信心,主張通過教育使人獲得和諧發展,希望通過教育改良社會,實現教派和民族的平等。泛智論是夸美紐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謂「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過接受教育而獲得廣泛、全面的知識,從而使智慧得到全面的發展。他主張學習廣泛的知識,掌握學科知識的精粹;強調所學內容要對實際生活有用;重視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以及各種語言的學習;注重學生行動能力的訓練等。在其教育代表作《大教學論》中開宗明義「它闡明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的全部藝術」,並試圖通過教育實驗來實現「泛智教育」和「泛智學校」的理想。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還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教學原則,如直觀性原則、啟發誘導原則、量力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鞏固性原則,以及因材施教原則等。這些原則依然是我們今天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遵循的基本原則。

夸美紐斯的另一重要貢獻是,在教育史上他最早從理論上詳細闡述了班級授課制以及相關的學年制、學日制、考查、考試制度。雖然早在歐洲宗教改革時期,在耶穌會派和路德派等教派學校的教學實踐中,已經出現了分班、分級教學制度,並且按年、月、周規定教學進度。但是,夸美紐斯是對班級授課制等作系統理論闡述的第一人。他以太陽的「光亮和溫暖給予萬物」而「不單獨對付任何單個事物、動物或樹木」為依據,論證了班級授課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他認為班級授課制是對教師產生激勵作用,提高教學效率的有力手段。他指出班級授課制的具體方法是:根據兒童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將兒童分成不同的班級;每個班級擁有一個專用教室;每個班級有一位老師,他面對全班所有學生進行教學。他主張在一般情況下,各年級都應該在每年的秋季開始和結束學年課程,其他時間不應該接收任何兒童入學,以保證全班的學習進度一致,都能在學年底結束相同課程的學習,經考試升入更高年級。每日上課時間為4小時,在每學習1小時後休息半小時。每年有4次較長的休假日,每次休息8日。關於考查和考試制度,他提出建立學時考查、學日考查、學周考查、學季考試和學年考試。其中學年考試是最重要的考試,通常在學年結束時舉行,通過抽籤進行口試,合格者均可升級,不合格者必須重修或勒令退學。夸美紐斯以他在教育理論上的卓越貢獻,奠定了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夸美紐斯主張普及義務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實際上是對所有兒童授以學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只有那些有志於從事腦力勞動的男女才能享受,高等教育則更是少數「智者」的權利。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夸美紐斯打破了封建主義的禁錮,主張人人有權利接受教育,適合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主要著作

作品

夸美紐斯在黎撒棲身13年(1628——1640),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獻給了教育事業。他首先幫助「兄弟會」成立了學校,並擔任校長,積極從事教育實踐,積累實踐經驗。在此基礎上,他潛心研究教育理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先後寫成了《語言學入門》(1631)、《語言學初聽》(1633)、教育學巨著《大教學論》(1632)、學前教育專著《母育學校》(1632)、物理教材《物理學概論》(1633)和《世界圖解》(1658)等。其中《大教學論》是他的代表作。

《大教學論》全面地論述了改革中世紀的舊教育、建立資本主義新教育的主張,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第一次把教育學從哲學中獨立出來,完成了教育理論上有史以來的重大變革。它開創了近代教育理論的先河,成為劃時代的巨著。因此,夸美紐斯被稱為近代的「教育巨匠」和「教育理論的始祖」,也有人稱他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在《大教學論》中,夸美紐斯高度評價了教育對社會的作用,認為「教會與國家的改良在於青年得到合適的教導。」他希望通過教育,改革社會道德普遍墮落的現象,從而「減少黑暗與傾軋」,得到「光明與和平」。同時,他也高度肯定了教育對人發展的作用。認為「假如要形成一個人,就必須由教育去形成」,「只有受過一種合適的教育之後,人才能成為一個人」。(《大教學論》第39頁)他把人的心靈比做園地中的泥土,可以栽種各色花木,結出累累果實。

夸美紐斯尖銳地批評了舊學校的種種弊端,「學校變成了兒童的恐怖場所,變成了他們才智的屠宰場」,提出了教育要適應自然的原則,教育要依據人的自然本性,即兒童的天性和年齡特徵。他說:「我們的格言應當是:凡事都要跟隨自然的教導,要按觀察能力的發展第次,要使我們的方法依據這種順序的原則」。於是,他提出了劃分兒童年齡階段的主張,把0一24歲劃成四個階段,即嬰兒期、兒童期、少年期和青春期,每期6年。

夸美紐斯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民主主張,認為「所有男女青年,不論富貴和貧賤,都應該進學校」。為了實現這一主張,他創製了學校體系,發明了班級授課制,這種主張和體系至今為我們所沿用。

在《大教學論》中,夸美紐斯對教學內容,方法及其藝術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說明,提出了一套教學原則,如直觀性原則,循序漸進性原則,鞏固性原則等,奠定了教學論的理論基礎。

這一巨著,以它不朽的思想,經過300多年的考驗,成為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的精華和核心。

「萬應靈方」

17世紀時,科學打開了迷人的、引起爭論的宇宙之窗,各方面的知識急劇增長,人們正在探索一個新的世界,這是夸美紐斯的上代人連想都不敢想的事。夸美紐斯敏感地覺察到了正在發生的這一變革,提出了「泛智」思想。所謂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過接受教育而獲得廣泛全面的知識,並使人們的智慧得到全面的、充分的發展。

「泛智」思想的提出,猛烈地衝擊了封建主義的傳統理論和等級制度。夸美紐斯認為,所有人,無論他們處於何種地位、何種文化狀況,不管是男是女,不管宗教信仰,都是可以教育的;所有人,無論智力高低,能力強弱,「受教育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他還列舉了大量的事實,駁斥了「天性愚笨者不能受教育」的錯誤思想,斷言「人的智力生來雖有差異,但世界上找不到一個智力低到不能受教育的人。」(《大教學論》第69頁)

夸美紐斯認為,通過教育可以發展人的智力,可以使他們掌握較廣泛的知識。這樣,人們「可以相互激勵,互相敦促,消除混亂,擺脫貧困,抵禦卑污影響,從而迎來社會的安定、民族的獨立以及世界的和平和幸福。」他把泛智論稱為醫活人類一切病症的「萬應靈方」。他雖然過分地肯定了教育對社會的作用,沒有看到社會混亂的真正原因,但這一思想仍不失其歷史的進步意義。

夸美紐斯的泛智思想,反映了文藝復興以來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宗教蒙昧主義、提倡發展科學的時代精神,也反映了當時廣泛發展教育的民主要求。1639年,他的「泛智論」寫作提綱以《泛智的先聲》(又譯《泛智的導言》)的書名在英國發表,博得了歐洲文化界進步人士的讚賞,也引起了歐洲各國的廣泛重視。

人物影響

啟蒙智慧

在匈牙利工作期間,夸美紐斯致力改革,開拓創新,編寫了著名的兒童啟蒙讀物《世界圖解》一書。這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附有插圖的兒童百科全書,該書構思新穎、內容廣泛、圖文並茂,堪稱教材一絕。

夸美紐斯在序言中,就說明了本書的特點:「這部書篇幅不大,但它是整個世界和整個語言的鳥瞰,裡面充滿了插圖、事物的名稱和描述」。所以,他把《世界圖解》稱為「世界一覽」。

《世界圖解》的內容包羅萬象,不僅涉及到了動物界、植物界,還涉及到了人類,人類的起源、各年齡階段、人類有機體的組成部分、人的活動、道德的特徵、人在家庭、城市社會、國家和教會裡的關係等內容。附插圖二百幅,均出自作者之手,圖畫逼真生動,形象鮮明。它們和文字對應相配,引人入勝,激發讀者興趣,使所學內容印象深刻。這就使兒童在自然、快樂的情境中逐步、自由地獲取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兒童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得到了美的陶冶,形象思維的能力得以發展,培養了思維習慣,啟開了智慧之門。

從《世界圖解》中,人們可以看到夸美紐斯淵博的知識、精湛的繪畫素養和驚人的構思,也可以窺視到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學原則。夸美紐斯把知識、繪畫和美感溶為一體,代表了他那個時代教育的進步潮流。難怪有人說;「《世界圖解》是夸美紐斯思想的結晶和象徵」。

《世界圖解》於1658年出版發行,在歐洲引起了轟動,曾流行近二百年之久,夸美紐斯因此而獲得了世界聲譽。德國哲學家、科學家萊布尼茲(1646——1716)主張應以《世界圖解》作為初級語言教學的教材;德國思想家、文學家歌德(1749——1832)和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1823——1870)也對這本書以高度評價,稱夸美紐斯是「兒童插圖書的創始人」。

「活的字母」

「活的字母」(象徵字母表)出自《世界圖解》一書。在字母表中,字母和一些動物的畫圖一一對應,動物所發出的聲音就代表着字母的發音,「活的字母」因此而得名。

夸美紐斯認為,傳統的機械掌握字母的方法非常呆板,學生常常陷入毫無意義的發音練習之中,學而生厭。針對這種弊端,他別出心裁,獨具一格,編排出「象徵字母表」,使死的字母變成了會發音的「活字母」。

在《學校——遊戲》劇本的第三幕第三場中,夸美紐斯描繪了他發明的「活字母」的教學過程:

教師:孩子們來吧!我們來看看這幅圖畫。

學生:老師,我們很願意這樣做。

教師:(手指着第一幅畫)這是什麼?

學生:鳥。

教師;說得對。什麼鳥?

學生:不知道。

教師:(問另一個學生)你知道嗎?

學生:也不知道。

教師:這是烏鴉。你們知道它怎麼叫嗎?

學生:不知道。

教師:它這樣叫;啊——啊——啊。你們學它叫吧!

學生:啊——啊——啊。

教師:對。你們知道這個聲音怎麼寫嗎?

學生:不知道。

教師:我來教你們。這兒是「A」的寫法。你們每個人在任何書里看到這樣的字形,一定要象烏鴉叫一樣「啊——啊——啊」地讀出來。

教師:你們是不是想知道它是怎樣寫的?

學生:想知道。

教師:那很容易學。伊生,你來開始寫一寫,讓其餘的人看看。這兒是畫圖用的木製筆桿,用右手的三個手指這樣握住它,然後自上往下這樣寫(大家都摹仿,最後教師又說),這兒是粉筆,把這個字母寫在黑板上第一個字母的旁邊,看,你們已經學會寫這個字母了。你剛才寫的,怎麼念出來呢?

學生:「啊」。

教師:念得對,很好。

夸美紐斯的「活字母」在初步識字教學的歷史中,起了極大的作用,以後拼音識字教學法的一切演變,都發軔於此。

和平使者

1654年,夸美紐斯再次回到黎撒,繼續從事「泛智論」的研究。這年4月,「三十年戰爭」波及到波蘭,波蘭當政者懷疑捷克「兄弟會」支持瑞典人,遂將黎撒城付之一炬,捷克「克弟會」失去了最後的主要避難所。夸美紐斯的住宅、圖書館和他準備了40年之久的《捷克語寶庫》手稿也毀於一旦。夸美紐斯又陷入極度的痛苦之中。

夸美紐斯一生中,屢遭戰爭之害,飽受流亡之苦,更有亡國奴的難言之隱,現實使他清醒地認識到,只靠教育是難以得到和平的。因此,他晚年主要從事政治、宗教的研究,以尋求和平之道,渴望民族獨立。晚年,他寫成《關於改進人類事務的總建議》(共七卷)一書,書中提出了一個全面改善人類社會事務的方案。

為了促進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夸美紐斯提議建立一個國際性的「光明委員會」,負責搜集和推廣各國的科學發明;幫助落後國家發展文化教育;在各國設立科學院、各種科學學會,開辦圖書館,翻譯和出版各種圖書資料。為了改進宗教事務,他主張各國教會在基督教基本教義的基礎上達成協議,成立「世界宗教法庭」,消弭教派紛爭。為了改進政治事務,他建議組成一個處理國際政治事務的最高機構——「世界元老院」,以制止戰爭,「保衛公共幸福」。

1667年5月,夸美紐斯把新作《和平天使》寄給英國和荷蘭的代表,以「和平天使」的身份,呼籲全世界一切民族,在討論國際關係時,應宣傳宗教寬容思想。

夸美紐斯在晚年,為世界和平而大聲疾呼,真可謂是渴望和平的使者。

視頻資料

夸美紐斯的一生

參考文獻

【教育觀點】揚·阿姆斯·夸美紐斯:教育要順應自然

【教育觀點】揚·阿姆斯·夸美紐斯:教育要順應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