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才情說——史學與散文的關係(李曉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才情說——史學與散文的關係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才情說——史學與散文的關係》中國當代作家李曉波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才情說——史學與散文的關係

散文是一種古老的文體,它用途廣、內涵大,小說、歷史著作、學術文章都可以納入散文的範疇,成為廣義上的散文。

中國史學與散文更是有一種血濃於水的情緣。我們最早的散文是關於祭天問卜的記錄,是一種達意大於表情,實用性大於審美性的公文。它的撰寫者是祭祀。祭祀不僅負責溝通人神,而且負責記錄戰爭征伐、帝王大師、朝代更替。當時,識文斷字是祭祀階層的壟斷權力。祭祀是甲骨文的書寫者,同時也是最早的歷史學家。這種現象被稱為巫史同源。我們今天去安陽的殷墟就能見到這些簡短的文字。

西周以後,散文逐漸脫離宗教,成為總結歷史興亡的主要載體。春秋以來,百家爭鳴,無論顯赫如儒家、墨家,還是玄妙如道家、名家,無不從歷史興亡中尋找論據,證明觀點。老子是周代的史官,《老子》一書就是對歷史興亡高度總結提煉而寫出的散文詩。《尚書》、《左傳》、《春秋》等書是先秦的散文經典、千古範文,同時也是歷史巨著,為中國文體和文章創立了範式和規矩。史學與散文共生同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之後的中國文學一提散文,自然脫不開「文必秦漢」的範式。《史記》更是秦漢散文的典範,司馬遷把史學著作提升為世界一流的文學名著。從此,中國散文作家就自覺不自覺地從記史傳統中汲取營養,並形成一種路徑依賴,成為散文以「才」為主的濫觴。

漢代以來的大散文家必以學養為根基,學、情互融,以學養文,以學彰情。但是,尋求抒情和記史的最佳平衡點是不容易,往往一不小心,就走進「掉書袋」的死胡同。

到了魏晉,文章不再是說教的工具,而成為抒情的載體和媒介。文人開始有意識地加重文章的抒情性,從而開闢了散文的新境界。從此,「才」不再一家獨大,「情」成為散文的另一極。才、情逐漸融合為一體,成為中國散文的靈和魂,成為散文的必備要素。

唐代劉知幾說,有良好的品德、宏遠的見識、卓越的才華,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歷史學家。其實,這也是成為一個優秀散文家的必備條件。根據散文的特點,我們也可以把散文家的必備素質歸結為兩點,一個是「情」,一個是「才」。

情,不是濫情、虛情,而是一種美好的情愫。它是一種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是駕馭才識與見識的力量。一個「三觀」正的人寫出得散文才可能優美、耐讀、好看。一些三觀不正的人,即便很有才,對歷史變遷也很了解,很有學養,也寫出過不錯的文章,但難以成為第一流的散文家。

才,是一種學養。在我們這樣一個歷史悠久史料豐富的國家,歷史學是最基本的、最為人重視的人文素養。中國人的學養中,一大部分來自對歷史的理解和領悟。但這個歷史不僅指記錄在故張堆里的學問,更多是在歷史觀點與生活體驗的結合。它是當下的生活、活着的歷史。

我們要從漢唐人的歷史著作中學習知識,增長經驗,獲得思考問題、看待社會的方法,但不能機械地搞知識堆積,就歷史學歷史。我們要注意當下,從當下的瑣碎中尋找有價值的東西。要抓住其中有價值的東西,並把它放在歷史的長河中去比較、思考,你才有可能寫出好文章。路遙發現了改革開放與青年命運的關係,陳忠實抓住了進行革命與維護傳統的矛盾,賈平凹扣住了經濟社會轉型時期人文知識分子無所作為的現象,於是就有了《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廢都》。因此,寫散文的人,要在活的歷史中尋找文眼,發現價值。

如果,你不善於閱讀身邊的歷史,你就缺乏寫好文章的源頭活水。好的文章沒有定法,但它一定是親切的、有才情的。最好的文章是平實的,我們讀李白的詩、蘇東坡詞和文,都不會有大的閱讀障礙。故作高深的文章,也許第一眼看的時候,覺得高山仰止,但細細讀來,就會討厭它,鄙棄它。

我們要從當下的生活中發現價值,這樣我們才會有才、有情。我們讀書,特別是對歷史興亡變遷進行學習的時候,我們要用一種比較開闊的視野去看待它,用人性去解讀它,用善良去諒解它,不能求全責備。在生活中,我們更要拷問自己,不要只是拷問別人,要體諒他人、要發現他們身上的樸素情懷。

我一直覺得多「情」比多「才」更難。情的底色是善良、真誠,是樸素、直白。最好的文字是樸素的,它淡而有味。如高山春茶,細細品咂,味道更加濃郁。這樣的散文才會耐讀、有品位。這樣的文章就像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它的驚艷有賴於水下的冰山支撐。這冰山是才學,不輕易外露的,露出來的只是情,讓人看得懂、很親近的感情,然而支撐它的是才學,是對歷史的感悟。

以情去學史、用史,你才有擁有點睛之筆。

才與情是抱在一起的。有情,文章才會有才氣,有靈性。沒有情的文章就像沒有點睛的龍,無論多麼雄壯華美,都不是活物

有一首《泛舟》(宋理學家朱熹)詩是這樣寫得:「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行船應選擇「春水生」時,自然「中流自在行」。由此,我們領悟了一個道理,只有不斷積累才情,自有春水生的那一天,自有寫出好文章的那一天。

[1]

作者簡介

李曉波,原名:趙亞玲。系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