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的精神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為何當代人沉迷於用手點按手機屏幕?
為何電影中的殭屍走路時雙手總是向前伸直?
為何手必須保持忙碌,而「遊手好閒」成了一種罪惡?
從宗教儀式到流行電影,無處不在的手與我們的精神生活究竟有何關聯?
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手的使用史
英國著名精神分析學家達里安·利德
穿越醫學 、藝術史、流行文化多個領域
書寫手的趣味文化史
《泰晤士報》《衛報》等權威媒體共同推薦!
※達里安·利德是英國著名作家和精神分析師,被《衛報》譽為「當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作品從拉康派精神分析的視角出發揭示了人類心靈的各種面向,兼具深刻透徹的分析與生動優雅的文筆,是了解當代精神分析與精神醫學的理想入門讀物。廣受包括布克獎得主希拉里·曼特爾、哲學家斯拉沃熱·齊澤克在內的著名作者稱讚。
※本書是利德圍繞手書寫的一段趣味文化史。從精神分析的視角出發,跨越臨床醫學、藝術史、流行文化等多個領域追尋手的蹤跡,往往通過解讀一部電影或一篇故事的細節,探索手豐富多樣的形象背後隱藏着的關於我們內心,乃至整個人類文明存在的真相。作者通過這段歷史最終要喚起的是對我們當代人生活與精神狀況的反思,在手的忙碌中包含了我們的各種焦慮、躁動與不安。
※本書系明室推出的達里安·利德系列作品的其中一本,這不僅是這位知名精神分析師書第一次被系統翻譯為中文,也極好地填補了相關類型書籍的市場空缺。
為何當代人沉迷於用手點按手機屏幕?為何電影中的殭屍走路時雙手總是向前伸直?為何手必須保持忙碌,而「遊手好閒」成了一種罪惡?無處不在的手與我們的精神生活究竟有何關聯?從嬰兒的遊戲到成人的社交,從古代的宗教儀式到現代的數字生活,手忙碌的身影無處不在,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手的使用史。改變的是手的使用方式,不變的是手對於人類存在的巨大影響。
英國著名精神分析師達里安·利德從精神分析的視角出發,通過對臨床醫學、藝術史、流行文化等領域內紛繁材料的生動分析,書寫了一段關於手的趣味小史。這段手的精神奧德賽最終通向了我們自身存在的真相:既折射出個人內心深處的躁動與不安,也反映了整個人類文明的文化邏輯。手的精神意義與我們現代人的命運息息相關。
名人推薦
「當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衛報》
「一段引人入勝的沉思,展示我們的手對於理解我們自身與我們的世界是何其重要。」
—— 《泰晤士報》
作者簡介
達里安·利德(Darian Leader)
英國作家、精神分析師,弗洛伊德分析和研究中心的創始成員,同時也是英國精神分析學院院長、羅漢普頓大學榮譽客座教授以及弗洛伊德博物館信託人。現執教於利茲城市大學,同時也在布魯內爾大學講授精神分析專業的碩士課程。
著有《人為什麼會生病?:精神如何影響身體》《手的精神史》《搖擺之心:理解躁鬱》《瘋狂是什麼》等作品。
香港城市大學心理學碩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英國心理學會會員。
書評
手是人體的重要器官之一,我們要通過手來做很多事情,比如進行自我的表達,獲得外界的東西。
手會通過大腦的指揮操縱來進行動作,很多事情都必須通過手部的活動來進行,而這些都反映着我們的意識和情緒,以及深藏於內心的某些欲望和想法。
比如我們現在最常用的就是用手來刷手機,不停地點開一個個信息框,不停地消掉一個個信息提示,不停地刷新聞……似乎停不下來。這是我們的大腦產生了「上癮」機制,通過手部活動來實現大腦的獎賞。
比如我們買買買之後又責怪自己「控制不住手」,其實控制不住的是我們內心的欲望,想要通過購物來滿足內心的某些需求。
比如當我們跟別人談話時,有些人會不自覺地雙手抱臂,這是一種防禦和進行自我保護的心理狀態反應。
比如我們經常習慣將手插在自己的衣服口袋裡,除了保暖和耍酷的作用之外,更多的是尋求一種自我保護和自我約束的心理安慰。
比如很多孩子,包括我的孩子,每當出門在外時,總要緊緊地拉住大人的手,這是他們尋求安全感和對父母依戀的一種心理表現。
而熱戀中的戀人們也會緊緊地牽緊雙手,互相依戀。如果當兩人不再牽手,也許就暗示着感情上出現了一些問題,或是愛情的激情已經消失。
再比如說,如果我們的雙手被綁起來,內心就會產生巨大的壓力和恐懼感。雙手如果失去自由動作的權利,便失去了控制感和安全感。被綁住的手也會努力掙脫繩索,這是一個控制與征服的博弈。
嬰兒剛出生會有一些天生的本能的身體反射活動,比如允吸反射、抓握反射。做媽媽的人也許會發現,當我們把手指或一些物品放到嬰兒的手掌中,他的手指會自動地收縮,抓住物品,這就是抓握反射,是對外界刺激的一種本能反應。
為了生存,嬰兒對母親的依賴是天生的。有精神分析學家認為,人類過早地與母親的身體分離,很多本能反應,比如抓握反射,都是一種重新獲得過早斷奶的補償以及與母親聯結的努力。
但放手並不是天生就會的動作,而是嬰兒在後天需要通過學習才掌握的動作。要讓嬰兒放開某樣東西,需要大腦指揮身體進行一系列的肌肉反應,這對嬰兒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止對於實物,對於一些虛幻的東西,比如感情,以及其他一些我們無法獲得或控制的事情,人們會說要「放手」「放下」。但是,放手往往很難。放手為什麼那麼難?原來抓住東西不放本身就是人的一種天性,這種動作會牽涉到心理活動。
精神分析認為,人會追求一種「知覺同一性」。人天生會追求控制感,控制感能讓我們感到安全自主,控制感在身體上的主要反應動作便是用手抓住東西。
中國人有個傳統就是讓出生滿一周歲大的孩子進行「抓周」,以此來判斷他對什麼感興趣,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也許這是一種樸素的對人的精神活動反應的心理測試。因為孩子用手去抓住什麼就反映了他對這樣物品所代表的東西有天然的偏好或是特長,人們也就相信這預示着他將來會偏向於這方面的接觸和發展,在這方面會有突出的長進和成就。
這些都是通過手部的運動來窺探心理活動和內心欲望的表現。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某個身體部位在尋求滿足的同時總是伴隨着手的動作,比如吸吮、抓咬。這是內心驅力的一種體現。
手的動作的確會出賣我們的內心。比如當人緊張時,雙手也會跟着緊張,不止手心會出汗,還會不自覺地緊緊握拳,或是想要捏緊一些東西。
當我們不知道如何面對一些人或事的時候,會忍不住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手上,或是摳手,或是用手去做些什麼事情,甚至會傷害自己的手,似乎通過這些外部的刺激就能掩飾或緩解自己的緊張無措,或是減輕一下內心的痛苦焦慮。
人類的很多想法和情感會通過一些約定俗成的手部動作來表達,手也成為內心世界的外部具象化表現。比如,舉起雙手表示投降,伸出手指指向別人表達着一種攻擊性,伸出中指表示辱罵,向上舉起大拇指表示讚揚,向下則表示一種藐視。
有趣的是,如果我們稍加留意就會發現,中國有很多跟手有關的成語,作為對人的特性和內心的一種描述,其實都反映了一種樸素的心理分析。比如:心靈手巧、毛手毛腳、遊手好閒、大顯身手、妙手偶得、手足無措、愛不釋手、心慈手軟、得心應手、心狠手辣……
如此看來,原來我們的一雙手真的為我們做了很多事情,也代替我們跟外界進行交流,表達想法和意願。
在《手的精神史》一書里,英國精神分析學家達里安·利德從精神分析、歷史、藝術、哲學等角度,對手進行了分析論述,為我們打開了一個了解自我與人類行為與文明歷史的全新角度,也讓我有了以上的這些觀察和思考,很有意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