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戰國商鞅方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戰國商鞅方升,又稱商鞅量,是戰國時代秦國銅製量器,戰國商鞅方升初置於「重泉」(陝西蒲城縣),後轉發至「臨」地。戰國商鞅方升出土於晚清時期,現藏於上海博物館[1]

戰國商鞅方升,全長18.7厘米,升縱7厘米,橫12.5厘米,深2.3厘米,容積202.15立方厘米,重0.69千克,為長方形的有柄量器,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銘文

戰國商鞅方升是國寶級文物,是中國度量衡史不可不提的標誌性器物,是戰國至秦漢容量、長度單位量值賴以比較的標準。是秦統一六國後造量器的標準器具,此器是研究秦國量制的極重要的資料。

2013年8月19號,「戰國商鞅方升」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名錄

流傳歷史

秦孝公十八年(前344年),商鞅任大良造時頒發標準量器。戰國商鞅方升初置於「重泉」(陝西蒲城縣),後轉發至「臨」地。

晚清時期,戰國商鞅方升出土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龔心釗從清暉閣買來戰國商鞅方升,藏於龔氏湯泉別墅。

文革期間(1966-1976年),戰國商鞅方升被搜出後被藏於上海師範大學校園中。

1981年8月18日,上海博物館收購龔旭仁收藏的戰國商鞅方升。

文物特徵

戰國商鞅方升全長18.7厘米,升縱7厘米,橫12.5厘米,深2.3厘米,容積202.15立方厘米,重0.69千克,為長方形的有柄量器,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銘文。器外壁刻有銘文七十五字,記載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大良造鞅頒布標準計量器,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為一升。「大良造鞅」即商鞅,該件器物因此得名。

戰國商鞅方升周邊及四角平正垂直,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銘文,左壁刻:「十八年,齊率卿大夫眾來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為升」。器壁與柄相對一面刻「重泉」二字。底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詔書:「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右壁刻「臨」字[2]

戰國商鞅方升是一個由幾何直線組成的斗狀物,呈長方形,直壁,後有長方形柄。刻銘詳盡、標稱值明確、器型完整、製作精良。

歷史價值

戰國商鞅方升是文史界國家重量級文物,是中國度量衡史不可不提的標誌性器物,是戰國至秦漢容量、長度單位量值賴以比較的標準。古代量器流傳者為數不多,且大都是民間使用之器,戰國商鞅方升是與重大歷史改革相關聯的國家統一頒發的標準器,是秦統一六國後以商鞅所造量器為標準器具,此器是研究秦國量制的極重要的資料。

戰國商鞅方升前後經歷了120多年的實際使用時間,從秦孝公變法時商鞅統一秦國度量衡,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它是天下盡用秦制最有力的物證,同時也充分說明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是商鞅在秦國變法的繼續和發展。

戰國商鞅方升的底部,加刻了秦始皇廿六年(前221年)統一度量衡的詔令。說明商鞅雖因變法得罪改革者至於車裂慘死,但其開創的包括統一度量衡在內的一系列制度,幾乎仍完全被承襲下來,在秦始皇建立龐大帝國之後,又將一國之制推廣為天下大法。

視頻

戰國商鞅方升 相關視頻

戰國商鞅方升
第7集:戰國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