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戒不掉的鄉愁(楊秀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戒不掉的鄉愁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戒不掉的鄉愁》中國當代作家楊秀廷的散文。

作品欣賞

戒不掉的鄉愁

節氣里深埋着農事的根,也生長着鄉土上的生活美學與生命哲學。

在我的心裡,節氣素樸、清新、活泛,有自己的節奏和色彩,賦予鄉村溫度、氣質和故事,衍生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因而充滿神秘的氣息。鄉村在節氣的開枝散葉中,不斷豐富和沉澱生命的底色。

呼應節氣,順應節氣,是鄉村里人們認識大千世界的一種方式。鄉村的素淨和美好,涵映在鄉音、鄉愁、鄉情互生的意蘊里,讓人們在勞作、成長的過程中,獲得對家園和生命最直接、最鮮活的認知。鄉村因之增添底氣,農人由此多了期待。

時間的針腳,在二十四節氣的舒張韻律中,留下了等距離的流轉之美。節氣是有情節的時間故事,始於立春,終於大寒,蓬勃豐沛,慈嚴有格,一月兩相遇,一年一輪迴,既不動聲色,又千變萬化。這些充滿生命氣息的節氣,隱伏着生活與情懷的律動,一年又一年,在一個個特定的時間節點上,參與了自然、人文、歷史現場的建構,進而影響到人類生產、生活在時間場域中的秩序。歷史沉澱,衣食住行,文化習俗,情感映現,季節更替,時間和空間在周而復始中轉換。順着時間的河流,行行復行行,傾聽、觀察、思考,是我行走鄉村二十多年遇見鄉愁和重溫鄉情的一次次心靈還願,也想通過這樣的行走和記錄,為走近鄉村的人們呈現一個親歷者「在場」的視角。

鄉愁如花朵,紛紛開且落。這是我的尋找與經受,也是內心挽留的情愫。行走鄉村,回望鄉村,我常常被一種別樣的暖意感動着,那就是「鄉愁」。時間如流水,水流雲在,月落誰家?鄉愁以自然的、民間的、情感的、生命的存在方式,蓄積於我的內心,如風如雨如雲如霧,亦如霜如雪如雷如火,縈繞在我的旅途上,浸染於我的心魄中,戒不掉,揮不去。南北朝醫藥家和文學家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有云:「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節氣與鄉愁這張互相疊印的意義之網,涵蓋天地人心,歲月深處,人心與節氣共生的那種意境,美的不可方物。

每一個節氣,都自帶芳華,包含着詩意、美感,以及東方哲學意蘊,生息着獨特的生態氣質與生命顏值,也守護着塵世的安寧與吉祥。節氣與心靈的關涉是微妙的、可感的,季節給予我靈感和力量,不僅重設了鄉村夢境,也為生命賦形,精神質地也得到了重塑。我已經停不下我的腳步。閱歷與心境,經由尋訪和遇見,讓我慢慢明白,懷着虔敬之心,守望時光眷顧的鄉村風景,其實也是安奉着鄉愁的愛意與慈悲。

時間都到哪去了?聖奧古斯丁說:「時間是什麼?你們不問我,我是知道的;如果你們問我,我就不知道了。」人類對時間的解碼與描述,從來都有着隱秘的困惑和衝動的期待,更多的是通過萬物的感應來達致心靈的體悟。

我的童年是和大自然在一塊的,除了上學,就是進山砍柴,放牛,打豬菜,還不懂得去關心風動雨落花開鳥鳴,更不理解大自然「禾花開來養得老,棉花開來遮得郎」等等妙處。我知道冬天冷,是因為衣裳單薄,夏天熱,是因為我們每天都要到村前的小河裡泡一會。慢慢長大,參與到種菜、積肥、割秧青、栽秧、收割、挖渠、開荒等農事活動,學着如何在節氣里跟土地討生活。在鄉村廣泛流傳的農諺浸潤,如「清明下早種,穀雨撒遲秧」「白露後撿核桃,霜降前挖紅苕」等等,同樣增加了我對節氣與農事的認知。於是,節氣悄悄在我的心裡落下了一顆種子,隨着年歲增長,萌芽,抽枝,拔節……我從鄉村經驗中獲得了豐厚的滋養,有了素樸的觀察體驗與身歷憬悟,我開始對節氣與鄉村的關係產生了興趣。節氣與情懷相互喚起,也開始相互浸潤。十多年前,在一次留駐鄉村三個多月的田野調查中,我就注意到節氣中的民俗文化,做了一系列觀察記錄。花開鳥鳴,萬物萌生,都是一個個蓬勃的生命體,有自己的律動和感情、生氣與活力。二O一六年中國「二十四節氣」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節氣」這個熟悉而陌生的詞彙再次回到大眾的視野之中,二十四節氣的世界意義、人類意義、全民意義得到了歷史性彰顯。由此啟發和促動我寫作「二十四節氣里的鄉村」。

默默地跟着節氣行走在鄉村里,也是我小心地辨認自己身世遭逢的過程,節氣對我的心性產生了一種自然的規整效應,在我的內心裡,確實有一些東西需要清點。作家阿來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故鄉的一個投影,寫故鄉就是寫自己。」我對鄉村的粗淺記錄和畫像,借二十四節氣為經線,以湘黔邊界的清水江中下游苗村侗寨為體驗地,用民族民間文化為表現色彩,圍繞「家園鄉愁」「文化鄉愁」「地理鄉愁」和「歷史鄉愁」這一「鄉愁」主題,通過寫物候變化、人居環境變化和文化的流變,反映清水江中下游文化社區的民風民俗,通過山水風物與民族族群的精神聯繫、遷徙歷史、戀愛婚姻、生產勞動、文化傳承等的互生融合,展示民族文化獨有的魅力,通過「鄉愁體驗」這種行走和感悟的方式,體悟鄉土情懷和對自然生態的依戀。

二十四節氣是時間活着的二十四副面相,充滿靈性和神秘的色彩,又隱藏着塵世間的「悲喜之情,聚散之跡」,喻示人類共通的命運與情感,它們以輪迴轉化的方式彼此拓展、相互延伸,為人類提供了一種觀察世界,體悟自然,理解生命的鮮活方式。節氣是浩瀚寰宇中閃動的晨星,也是時間之河的驛站。每一個節氣都值得讚美,因為節氣本身被歲月賦予了美的神跡,底氣充沛,由時間的低處出發,執着行進,再從年輪的高處折返出發之地,既慈恕善意,又寬博從容。節氣所饋贈的教誨和語言不斷填充我的心靈世界,我知道,我試圖對二十四節氣進行觀照和表達,其實是十分困難的。但我可以跟着它走,感知風土、氣韻、情感、境界,澡雪身心,健朗元氣,我的視覺、聽覺、觸覺、知覺乃至情感,在節氣的輪迴中將會得到開化,情感世界與心靈空間不斷拓展,心靈柔軟、寧靜、通透而自由,就算寄身寒冷之季,依然獲得伸手召喚陽光的共情力量。

時間的抒情色彩,繽紛於節氣。節氣是時間在農曆的軌跡上運行的產物,被時間賦予了意義與張力。每一個節氣的後面,都掩藏着一個時間的舊址,繁華過後誰也遮蔽不了時間灰燼里生命枯落的沉寂。生命賦能節氣而節氣賦能萬物卻又是天經地義的,大自然在節氣輪迴中孕育一茬茬希望,農事的嫩芽和生命的情懷總能找到萌生的苗床,鮮活的生命躍動與永恆的嚮往,生生不息。即如美與愛,就算遙遠得像夢一般,卻並非無路可尋。

人生如逆旅。自幼而少,自少而壯,關於二十四節氣的感知、領悟,是我聆聽山風山雨、浸潤鄉俗鄉情的尋找與駐足,也是我溫習鄉村過往時光的記錄。節氣,不斷調動着我對於時間的感受力。有時夜裡讀書,倦了,閉目回味某個節氣熟悉而遙遠的氣息,仿佛聽見時間的腳步聲從身邊過去。體悟節氣,慢慢就成了內心的一種需要。我選擇鄉村書寫的民間視角,通過描繪鄉村變遷中的人物、故事、鄉情和世相,力圖尋求生活的經歷和意義。在敘述中,免不了個體經驗的內心指認,並渴望由此建構一個靈魂依傍的「精神原鄉」和「鄉愁家園」,從而祈盼守望這份俗世里的安穩和幸福。

曾以為,二十四節氣是長長歲月布落人間的一座座驛站,噠噠的馬蹄聲奔向遠方,朝日不息。人到中年,才知道,其實那是不一樣的花期,一朵朵花蕾,掩映於時間的秩序之後,風吹,雨潤,霜浸,雪吻,開開落落,又開開落落。

梭羅說:「舒慢,才得從容。」塵世浩瀚,縱然只是一滴水,也要追隨清透,常懷感恩。作為一個行走在鄉村的歷史感受者和文化體驗者,歲月的滄桑與柔美,鄉村的血脈與氣韻,生命的繾綣與傷懷,在「與時遷移,應物變化」中注入我的心懷,融入我的溫情與敬意,催我靈魂躍起,我經由節氣的體察,來感知鄉村的體溫,活生生的人,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山河大地、風雨霜雪、日月星辰等與人息息相關的自然萬物,讓我呼吸到鄉村的活氣、鮮氣與真氣。

觀天地常懷敬穆,候草木以記流年。節氣是淺淺的鄉愁,不息如縷,凝聚時光和記憶。在「尋找家園」的路途中,由着節氣引領,於是有了我的這些探訪和沉思,眷顧與珍藏。伴水而行,藉山而居,內心安然,歲月不驚,山河大地自心而生,因心而會,呵護鄉愁,安妥靈魂,這或許是生命里的另一種清修與加持。

節令流轉,心寧則安。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有一句溫暖向善的台詞:「希望是美好的,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希望如斯,節氣如斯,鄉愁如斯。

節氣在時間的流逝里可以重生,在這個意義上,節氣給了我們重返時間河流的可能。節氣里的鄉愁,於我,是清心自守的素懷安然,是美的遇見,是靈性的存在,戒不了。 [1]

作者簡介

楊秀廷,貴州省錦屏縣委政研室原主任,貴州省作協會員,202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第二期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培訓班學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