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的不死鳥(呂延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我的不死鳥
圖片來自創意悠悠花園

《我的不死鳥》中國當代作家呂延梅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我的不死鳥

陽台上的植物在我眼裡,像皇宮裡嬪妃,也有尊卑貴賤,我知道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但事實的感覺就是如此。那些胖嘟嘟的多肉植物,名字怪怪的,我怎麼也記不住,不像小時候在野地里挖的野菜,薺菜,馬齒莧,米蒿……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這些多肉植物是從花卉市場裡精挑細選的,是稀罕的植物。有一盆混跡其中,有點濫竽充數。對稱的、高翹的葉子,像蓬起的羽翼,儼然鳥兒展翅飛翔。它叫落地生根,又名「不死鳥」,聽這名字,和「死不了」一樣,卑微,但有極強的生命力。

碧綠油厚的葉子,長三角形,邊緣就像畫了曲線,紅色的,每一個鋸齒上都有一個綠色的小葉芽。我喜歡用手指輕輕地觸碰,一粒粒葉包在指尖滑過,紛紛滾落,碎玉滿地。它不怕旱,十天半月,甚至一兩個月,不澆水,一樣綠蔥蔥的,只是葉子向下蜷着,抱成一團,像一個圓鼓鼓的繡球。

不由得想起它的來歷。前年,在辦公室窗前,銹跡斑斑的紅陶盆里有一株賴泱泱的植株,落寞地空守在冷清的角落裡。我驚奇的發現,小手掌般的葉子邊上一棵棵獨立的植株,毛刺刺的紅白的根,在空中尋覓着落腳的土壤。花盆裡,已有幾棵小苗。我隨意拔出來一顆,栽在閒置的盆里,偶爾給它澆一點殘茶水。它竟然歡脫脫生長起來,到了夏天,拔出一杆長長的穗子,開出來一串淺紫的小花。我見了,啞然失笑。這不起眼的植物,花兒也不惹人眼,幸虧它不靠花兒招蜂引蝶繁衍後代。

因為工作原因,我要調換校區,我把一些花草寄養在同事的辦公室。一年之後,我再回到那裡,看到它們的慘狀:吊蘭因為缺水,葉子泛黃了,但卻瘋了一樣,蓬成一叢秋草;蘆薈像千手觀音,伸展着無數的胳膊,無序地伸向四面八方;這盆落地生根把銅銹色身體蜷縮成一個球體,,光潔的葉面,片片朝外,透着生之厚重,暗紅色的瓦盆被包裹其中,想伸手端起它,竟無從下手。我清楚,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一樣,有閒情養幾株花草。有些人對植物一點不感興趣,任憑花草在眼前漸漸枯萎。

我在新的辦公地點,白手起家,開始養花草。在人家儲藏室外面僅有一點土地上,一株吊蘭在牆角里,在寒風裡瑟瑟抖着。我小心地掐下一株小苗,用小塑料花盆培了土,擺在辦公桌上。它的枝葉漸漸長大,孱弱的葉子有些泛白。在缺少陽光的屋子裡,它顯然是缺鈣的小嬰兒。當太陽西斜,溫暖的陽光從西窗照進來,我打開窗戶,攀着椅子,探出身子,把它放在窗戶外的平台上。它吹着自然的風,曬着太陽,聽着隔壁小學校園裡孩子的歡笑聲。

我並不是喜新厭舊之人,對於花草尤甚。再普通的花草也不捨得送人,仿佛那就是我的孩子,離了我的視線,就覺得不安穩。但是,現實條件有時不允許,我家沒有一個陽光充足的陽台,也沒有固定的辦公室。我永遠白天和夜晚匆匆忙忙地趕路,在家和菜市場裡與蔬菜和糧食打交道。我時常看着電視記掛着哪本書還沒看完,看着書又心不在焉,想着微信群里又有什麼信息。如此這般,把時間無數次的切割,支離破碎,一事難成。

如果花草有知,會不會埋怨我,隨意把它們遺棄在那裡,希望他人能給予關愛,最終任它們自生自滅。其實我沒有想到會是這番情景,在我的想象里,它們或者像原來一樣,被時時關注着,澆點水,曬曬太陽,就那麼不緊不慢地長着,如他人窗前的花草。或者,一堆枯死的枝葉,委在干硬的黃土上,等我去看它們,連花盆也不知道被遺棄在哪個角落裡了。

想起當初我和這盆落地生根的相守,在太白摟後面辦公樓四樓的窗台上,它簇擁在一片生機盎然的花草之中,像一棵大樹挺立着,疏疏朗朗的葉子在陽光下,盡情伸展着,雖然沒有花兒的艷麗,單單這些葉子,也別是一番風味。只要給它們一米陽光,有維持生命的水分,它們就把生命演繹成一道風景。在那個僻靜的窗台上,很少有人光顧,即使打開窗戶,南風從樓縫裡穿過來,偶爾有送來小飛蟲,在葉子間流連,之後,又悄悄地離開,不知飛到哪裡的了。隨着時間的流轉,那盆植物當時的情形,只能成為一個記憶,在我電腦文檔里儲存着它的照片,偶爾翻出來,它鬱鬱蔥蔥的影子,像我曾經蓬蓬勃勃的青春,眼光一碰到它,心裡還有怦然之聲。

如今的它,以另一種姿態呈現着生命的存在。不同的際遇,不同形式的生存方式。曾經在網上查了查,它是治跌打傷的中藥材,景天科伽藍菜屬多年生肉質草本,原產非洲馬達加斯加島的熱帶地區。

花草需要陽光和水分,人也是一樣。日子平淡得久了,也需要曬一曬陽光,情感乾渴久了,也需要一些安慰。只是現實的平淡已是常態,以怎樣的心態對待是至關重要的。即使沒有陽光,一樣以內心的強大對抗一切。在枯水期,冬日的大河袒露着乾枯的河床,在凜冽的寒風裡長久地等待着,以一種決絕的精神,等待着冰雪融化,春潮來臨。

在父母師長的關愛下,孩子會成長得健康俊逸;而缺少愛的環境中自我成長起來的孩子,能夠抗挫折,生命力極強。誰也不希望遭遇困境,但世事無常,即使在絕境中,也不會輕易束手就擒,如果要生存,必須擺正心態激發內在的潛力奮力活下去,卻活出了不一般的精彩。[1]

作者簡介

呂延梅,筆名,綠葉子。出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生活在孔孟之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