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是第612位志願者老師(金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我是第612位志願者老師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我是第612位志願者老師》中國當代作家金平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我是第612位志願者老師

這一集故事要從2015年支教出發篇開講:我從大慶出發,8月24日到達廣西南寧,找到愛心螞蟻辦事處後,與幾個九零後志願者朝夕相處,結下很深的情誼。

28日我們接受培訓,每人收到「愛心螞蟻志願者團隊」一張工作卡,我是第 612 號,是團隊第 612 位志願者老師,與其他六位支教老師成為共赴使命的戰友,一種使命感與責任感油然而生。

我們都是接力老師,要做一個學期的教學工作,與以往夏令營、冬令營來做短期的志願者老師是有區別的。培訓期間,我記住了培訓老師引用的一句話: 一個人做事,知識不夠的話用品德來補,品德不夠的話就很難做成事情。是啊,老子不是說過嗎,「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品格是一種內在的力量培養好其終生安全穩固、豐富快樂、使其未來人生美好順利。

收穫與疑惑並存。我們共同學習《支教手冊》,每人朗讀一篇文章,然後一起對剛剛學到的《學習篇》、《紀律篇》等開展討論,攤開每條戒律消化接受。這時候,大家發現我的普通話比南方普通話標準,(哈哈!是的,我自己也感覺到了,這是東北人的優勢。)其他各地年輕人的普通話相比廣西人的普通話好聽一些,不拖長音。

志願者老師接受培訓後休息

通過學習《支教手冊》,了解到當地有這樣一種說法,來山區支教的老師,所做的只是盡義務教學,而無需引導孩子們開眼界,或通過考取大專院校,走出大山改變命運,而應誘導孩子們熱愛自己的家鄉,把長大以後建設家鄉作為人生理想。這番話有幾層意思!不走出大山學習?怎能改變人生命運呢?不學一技之長怎能建設家鄉呢?可以說每一位志願者老師懷揣的夢想不盡相同,但總體思路是一致的,那就是完成當地學校的教學任務,收穫自己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礪的經歷。

我心中有桿秤,自己來支教完成教學任務是最重要的。在支教工作目標得以順利完成的前提下,通過自己的相機,拍下學生們真實的學習狀態、生活環境,用鏡頭記錄這裡的一切,用真實的文字和圖片喚醒社會良知,把愛傳出去。有一點非常欣慰,自己來完成支教心愿,承載着周圍很多人愛心情懷,包括我的老師、好朋友、好同事、好同學,可以說我是帶着眾多人的愛心,一個人來做這件事。

2015年8月份最後的一周,我已融入愛心螞蟻團隊之中。培訓結束後的下午,我在青年人的宿舍里,被一本書《是什麼帶來的力量》所吸引。這本書講的是一名德國大學生盧安克,作為國際交換生,他在我國東南大學和廣西農業大學畢業。然而,大學畢業後,他沒有回到自己的國家,而是做出了在廣西東蘭縣板烈村小學,義務支教10年的人生選擇。

一個外國人,親力親為的用十多年的時間,在中國的貧困山區支教。我不知道怎樣表述此時的感觸,說實話,如果我沒來到廣西做志願者,就不知道一個外國人竟然在廣西貧困山區支教10餘年。

閉目沉思片刻,腦海里閃現出抗戰時期,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為抗戰的將士們救死扶傷。我內心熱浪翻湧,情不自禁默誦起毛主席的《紀念白求恩》:「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產黨員,五十多歲了,為了幫助中國的抗日戰爭,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不幸以身殉職。一個外國人,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作他自己的事業,這是什麼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這種精神。」

我在冥想,如果毛主席他老人家在九泉下知道,21世紀了,還有一個德國青年,在中國的偏遠山區廣西支教10年,他老人家該是怎樣想呢?怎樣評價呢?會不會再次提起筆呢?

在原央視記者柴靜的《看見》欄目里,我看到這樣兩段話。一段是盧安克的,他說;「鄉村留守兒童最缺少的不是錢,不是被接到一個發達但陌生的世界,而是缺少一個屬於自己的像一個熟悉的家一樣的地方。他們更缺少的是一個長久、穩定、只屬於自己比哥哥更有權威的大人在身邊。」


另一段,是當年柴靜在對盧安克採訪之後的結束語:「其實教育永不停止,它就像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觸碰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只要這樣的傳遞和喚醒不會停止,我們就不會告別盧安克。」這兩段話令我內心突生拔雲見日之感,更堅定了自己要把支教之路,一直走下去的決心和[信念]]。

支教培訓的日子裡,我最大收穫是結識了一群思想活躍,敢想敢幹的青年志願者們,他們是我走向支教之路的好夥伴,這是我終生難忘的一段經歷。

下一回我要講一講,結識一群九零後的愛心志願者,重返20歲,致我逝去的青春歲月![1]

作者簡介

金平 ,中共黨員,大學學歷,石油國企幹部;2015年去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保安鄉上鎮小學,做一名志願者老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