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們的明天還可以更美好(嚴德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我們的明天還可以更美好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我們的明天還可以更美好》中國當代作家嚴德榮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我們的明天還可以更美好

飛機在11800米的高空以每小時1100公里的速度在暗夜中飛行,機外溫度零下48度,機艙里的人們在舒適溫度中和柔和的燈光下,坐在安穩的座椅上享用着可口的餐飲。這就是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帶給人類自己的享受。從地圖上看,從巴黎到西安的航線應該是飛越地中海,再穿過中東和中亞那幾個「斯坦」進入新疆,直達西安。然而,真實的航線卻是先飛向東北方向,從柏林、華沙、明斯克和莫斯科這幾個作為國家首都的城市上空飛過,然後折向東南,直插蘭州,最後才降落在西安。這,就是認知和實踐的差距。同樣,也是我這次歐洲之旅的收穫:設想中的歐洲和我所看到真實的歐洲,以及我們與他們的差距。

以前知道歐洲是面積最小的一個洲,三十多個國家加起來還沒一個中國大,他們的一個國家充其量只能等於我們的一個省、一個市甚至一個縣。以前認為我們有長江黃河,有青藏高原,有東海南海,歐洲那逼仄的地方不會有多好的風景。以前覺得我們有萬里長城,宮殿寺廟,亭台樓閣,夢裡水鄉,歐洲不會有多少像樣的古建築。原來一直認為我們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不要看歐洲一百多年來發展迅速,他們不會有多少文明史值得驕傲。然而短短十多天的見聞,讓我重新見識了真正的歐洲,對我們自己也有了不少新的認知。

首先,自豪抹殺不了現實,理想代替不了幸福。到了歐洲,不得不羨慕那裡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法國的大平原上,田地里和我們家鄉一樣,生長着大片的秋莊稼,葡萄園比比皆是;意大利的田野里種的多是玉米,瑞士和奧地利的髙山之間,牧場上遊走的是牛、羊還有不多的馬匹。海洋性氣候使整個西歐、南歐冬不極寒,夏少酷暑。阿爾卑斯山許多地段可以媲美我們的青藏高原,多條大河流經的廣袤平原讓我們的三大平原自慚形穢。比起中國的地形地貌,歐洲唯一缺失的是沙漠和戈壁。歐洲三面臨海,卻從來沒有颱風之害。阿爾卑斯山位於歐洲中心,最髙海拔超過了4千米,但是千萬年來卻沒有被荒漠化,反而是森林覆蓋率極高的地區。她的雄奇和美麗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我們乘坐的大巴從意大利北部就開始進入山區,中間換乘過火車、纜車,穿過奧地利西部和德國的一角,然後橫穿整個瑞士,直到進入法國,才告別了這座大山。一路上看不盡的是山頂的皚皚白雪,山腳的青青湖水,山腰繚繞的白雲,山上山下幽雅的民居。山環水繞,路如飄帶。風景迷人自不待說,最令我羨慕的是那無邊無際的茂密森林,更眼饞林中那挺拔通直,根稍幾乎一般粗細的樹木。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這裡的林中隨便砍倒一棵樹,只要截成幾段,不用鏇也不用刨,就是上好的大梁、檁條和椽子。墨綠色的森林,碧綠的草地,湛藍的天空,黛色的湖水,都讓偏心眼的造物之神一骨腦兒放在了歐洲!

其實就在幾千年前,我們這裡也曾有過山青水秀的美景,華北有虎,河南有象;敦煌水美糧豐,西域植被繁盛。《詩經》中《伐檀》所描述的,就是中條山南麓的景色:「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 我還清楚地記得:僅僅數十年前,家鄉還曾是大雁南飛北歸的必經之地,那時候每逢深秋和開春,排成 「一」 字或 「人」 字的雁群就會絡繹不絕地從頭頂飛過,或者在村外的麥田中憩息過夜。我和小夥伴們曾聽信了傳言,竟在深夜裡跑到麥地里去抓大雁,結果奔忙了半夜,只是驚起了幾支雁群。一無所獲的回到家裡後,又都各自挨了一場打罵。短短几十年過去,環境的惡化逼得大雁也改變了遷徙的路線。如今,即使薛丁山再世,汾河灣也已經無雁可打了。

也難怪,全歐洲只有四億人口,而我們的人口是他的數倍。十多萬萬張嘴吸乾了母親的乳汁,耗盡了母親的血肉。

作為仿古建築的從業者和古建築文化的愛好者,觀賞當地的古建築是我歐洲旅遊的目的之一。眾所周知,我們山西是全國地上古建築保存最多的省份,這是我們的幸運。但是如果仔細查勘,就會發現其中的許多建築已經由於年久失修,處於風雨飄搖,朝不保夕的狀態。其實國內其它地方的狀況也好不到哪兒去。縱觀全國各地的旅遊景點,人造的假古蹟、偽景點揮金如土,燒錢無數,而一些真正的文化遺產卻很難得到有效的保護。其原因我認為是政府無暇顧及或不屑一顧,民間人士痛心疾首卻有心無力。以前我總認為我們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文化遺產在世界上應該是首屈一指的。到了意大利才知道,這個比我們山西省大不了多少的地方,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數量竟然和中國不相上下。不服氣歸不服氣,幾天來我一邊遊覽景點,仔細觀察每一座建築,一邊反覆思考追究其中的緣由,突然發現一個原因:我們在很大的方面是吃了建築材料的虧!意大利留存下來的古建築,從古羅馬鬥獸場、凱旋門,到形形色色的教堂、宮室,還有威尼斯水上的民居,包括被火山爆發掩埋掉又發掘出來的龐貝古城,全都是石頭建造的,保存的時間相對要長久。而我們的祖先有史以來的建築絕大多數都是土木或者磚木結構,不僅經不起長期的風吹日曬雨淋,更要命的是極易毀於水火之災。秦始皇的阿房宮不就是「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了麼?古長安、古洛陽,建業金陵、汴梁開封,甚至無數的州府縣城哪個沒被燒毀過不知多少次?距今較近的「火燒圓明園」,還是歐洲的強盜們幹的!如果不是這些,我們的祖宗會給我們留下多少無價之寶!

除了用材的原因,建築的壽命還得益於歐洲人的「 工匠精神"。這種精神不僅僅顯示在德國的機器,意大利的皮具和瑞士的鐘表上,而是體現在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說「 住 」吧:且不談那些規模龐大的鬥獸場,跨度和高度驚人的教堂、洗禮堂、鐘樓(比薩斜塔也是一座鐘樓),還有德奧各國的一處處城堡,這些公共建築都是經歷了幾十年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用幾代人的聰明才智和不懈的努力付出才建造起來的,當然是登峰造極的精品了。就是他們各國造型各異的民居,也無不表現出他們的認真、精細還有執着。譬如著名的水城威尼斯,就是人們先用從數百公里外開鑿運來的石塊砌成堤壩,把一塊塊灘涂圍起來,然後排出堤內的海水和淤泥,再用巨大的原木一排排的栽滿騰出來的空間,木樁上鋪上一層層的石頭,這才開始在石板的基礎上蓋起一座座的樓房、教堂、王宮和商業場所。坐着威尼斯特有的」 貢多拉 「 小船,穿行在一座座」 島城「 之間,鑽過那數不清的小橋,看着那些坐在自家門口和門洞裡的也在看着我們這些遊人的人們,我在為他們的處境擔了不少杞人之憂的同時,更打內心裡佩服他們的從容和對自己建築的信賴。

最為美麗的是瑞士的山間民居,不論是聚居的村鎮,還是孤零零的家戶,都是那麼的漂亮。一座座的房屋從湖畔、河邊散落到翠綠的牧場和高高的山腰。房子的底層都是石砌的,上面的一層或多層都是木屋,有些甚至連屋頂都是木板鋪就。房側屋下,堆放着鋸齊劈好的木材。每座木屋頂上,都矗立着不止一根煙囪。傍晚時分,看着這片青山綠水之間,藍天白雲之下,隨風飄蕩着的縷縷炊煙,別有一番久違了的情思湧現在了我的心頭。

歐洲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歷史上英法、法德、法俄之間的戰爭幾乎就沒有停歇過,甚至還有過一場「百年戰爭 」,按說它們之間應該是新仇加舊恨,應該 「 一個個像那烏眼雞,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才對。但今天 歐洲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在我們看來的確有些無法想象和理解。他們(主要是西歐)這十多個國家之間的國界邊防,更是讓我感到意外。當我們的大巴進入阿爾卑斯山不久,導遊告訴大家:我們的腳下現在已經是奧地利的國土了。大伙兒都很驚訝,紛紛回頭尋找似乎並不存在的國境線的標誌。這以後一路走來,從奧地利進入德國,由德國進入瑞士,我們已經見怪不怪了。田間的一條小路,原野上的一條小河,甚至兩座房屋之間的街巷,都可能是國境線。後來的幾次出境入境,除了在法國瑞士交界處一座建築旁邊停了一次車,由我們的斯洛文尼亞的司機(也是車主)下去填了一張表格外,大巴車都是長驅直入的。導遊解釋道:歐洲這些國家的邊境線,並不像我國那樣,有着標誌性的國門,層層的鐵絲網,還有大批的駐軍、威嚴的哨兵和巡邏的部隊,出入境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了不起的大事。這兒的居民出境入境就如同走村串戶一般方便。隨着國與國之間壁壘的取消,關卡的減少,歐盟各國的經濟發展可謂受惠良多,民眾更受益不少。從開始的 「歐洲經濟共同體 」 發展到今天的「 歐盟」,也算得上是一個社會進步的產物,是人類社會邁向世界大同的有益的探索。歐盟二十多個國家普遍的高福利,不能說和他們國防支出的大幅減少沒有關係。就包括我們這次旅遊,只辦一國簽證就可以週遊多國,不也是受益於歐盟有那麼一個「申根協定」麼。

國家的產生和疆域的變化,是由漫長而複雜的歷史發展和文明進程決定的,其實它就是一個人群、民族、種族甚至只是少數當政者家族的權力和利益的範圍。在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思想里,對國家的觀念非常重視,哪怕明知道它只是一家一姓的「天下」。各朝各代都要求老百姓首先得 「忠君愛國」,我們從小接受的也是類似的教育。所以對歐洲國與國的關係和人們的國家概念,初看就感覺非常驚詫。但仔細想想,就自以為有點明白了:有史以來,整個歐洲國與國之間就沒有過長久的固定的國界線。古希臘、古羅馬、奧斯曼、拜占庭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時代就不用說了,就是中世紀以來,歐洲大大小小的王國帝國大公國,也大都被一個或幾個家族統治,各國的帝王后妃都是斬不斷理還亂的姻親關係鏈接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國名叫過來改過去,國土也經常作做為聘禮或嫁妝送來送去。再後來甚至直到近代,歐洲的戰爭就沒有停過,使得國家之間恩恩怨怨,分分合合,得利的和操縱的始終只是當權者,而受難的總是老百姓。也許是明白了這些道理,才讓他們的國家觀念淡了許多。

歐洲是汽車最早的誕生地和現在最大的出口源。跟我們的大巴在同一條路上跑的大車小輛,卻絕大部分都是兩廂車,甚至還有奧拓般大小的車子,極少見到豪華越野等大塊頭的車。據說主要原因是歐洲人不像大部分國人那樣喜歡攀比和炫富,汽車對他們來說,只是作為純粹的代步工具。小車節省空間,容易轉向掉頭,好找車位,同時還省油。在讚嘆歐洲人節儉精神和環保意識的同時,我也佩服他們要把自己那麼大的塊頭塞進並不寬敞的車裡,肯定要受不小的委屈。

車牌上大都有歐盟的標誌,然後是代表國別的字母,F打頭的是法國車,D字的是德國的,不少小車牽着房車,甚至還有牽着汽艇,那都是從意大利南部海濱度假歸來的;瑞士、捷克的車也不少,最遠還有英國的車,只是車牌右邊沒有了歐盟的那個標識。在這裡開車,與國內最明顯的區別就是路上看不到監控攝像頭,也極少有限速標誌和收費站。路邊也沒有廣告牌(城市裡也很少有)。據說這些東西以前還都是他們發明的,現在卻已經快被淘汰了,而我們的道路上,限速標誌和監控已經讓人目不暇接,城鎮的街頭、路口還在拚命加裝攝像頭。真希望有一天,我們的道路上這些東西也能逐步減少,直至消失。 人在旅途,就是把自己交給道路。意大利、奧地利、德國尤其是瑞士的道路,都可以用 「 完美"一詞來形容。尤其瑞士作為多山之國,它的道路建設堪稱完美,讓人嘆為觀止。不論是城市鄉村,林區牧場,目光所及,都可以看到一條條四通八達的道路伸向山谷山頂,繞過河流湖泊,穿過密林亂石。每條道路不管寬窄長短,無一不是平坦整潔,路面上幾乎看不到一處缺陷。即使在遠離居民區的山路兩側,每隔一段照樣有着水篦子和或明或暗的排水溝。真心佩服以敬業著名的瑞士人,他們簡直把製造鐘錶的功夫也用在了道路建設之中。我們乘坐的大巴行駛了幾千公里,輪胎仍然乾淨得像剛從洗車房開出來一般。只是進入法國之後,才發現路面上有了瀝青灌縫和挖補過的痕跡;巴黎郊區高速路中間的隔離帶和兩邊的綠化帶,也是雜草叢生,椿樹瘋長。可能是法國人只顧了浪漫,疏忽了管護吧?

看看法國,也是這次歐洲游的一個重點。凡爾賽宮、羅浮宮、埃菲爾鐵塔及其內部的藏品、展品,都是人類文明文化的結晶,值得細細品嘗和回味。這些自不待說。就是巴黎的城市布局和建築規劃,也是令人欽服的。幾百年前的法國人,竟然能夠把城市做得如此超前,包括街道、宮室、居民區、文化設施、甚至下水道,至今依然適用,簡直令人讚嘆。不僅是法國,我們半個月走過了歐洲多少城鎮鄉村,極少見到建築工地,唯一的一座施工的塔吊,還是我當稀罕物指給旅伴們看的。想想這麼多年來我們全國如同一個大工地,房地產開發、棚戶區改造、開發區開發、造修路架橋就不用說了,最不應該的是剛建好不久甚至還沒有使用的高樓大廈,一座座、一片片地拆毀重建,爆破的場面還被冠以「十分壯觀」。真不知道決策者是怎樣想的,他們腦子裡有沒有 「暴殄天物」、「勞民傷財」、「造孽」這幾個意識。

觀賞巴黎的一個好的方式就是乘坐遊船。遊船的起點在鐵塔的腳下。它載着遊客沿着塞納河右岸緩緩前行,數百年沒有改變的巴黎風光就在遊客們面前迤邐展開。遊船走得很慢,讓我們得以仔細欣賞兩岸的風景。這一段數公里長河邊的建築,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們極盡工巧,各具特色,但是相互之間又顯得那麼和諧,非常協調。它們像是同台演出的名角,又像是一群高雅的模特兒,她們之間不是在競爭媲美,而是在互相襯托。相得益彰,渾然天成,給人以十分舒服的觀感享受。遊船在繞過了巴黎聖母院所在的小島之後,沿着塞納河的左岸駛回碼頭。我數了一下,不長的航程中,遊船竟穿過了十四座橋樑,有鐵橋,有木橋,最多的是石橋。石頭砌成的橋墩上,大都有着精美的石雕,它們或人物,或神靈,或動物,或洋花圖案,使一座座橋樑仿佛有了生命,展現出了活力。其中一座石橋的建造方式,採用的是和我國趙州橋相似的雙曲拱。也不知道是千多年前兩地工匠們心有靈犀呢,還是洋鬼子看了趙州橋以後學着造的。

塞納河兩岸的步道上,不論早晚中午,都可以見到慢跑或快走的人們,其中尤以青年人居多。看來這裡是年輕人愛好鍛煉,老年人喜歡靜養,或者坐在街頭桌旁喝上幾杯香檳。我們家鄉恰恰相反,年輕人喜歡宅在家裡或是聚餐娛樂,倒是大爺大媽們拼着勁兒地鍛煉身體。想想這也是個有趣的區別。

記得改革開放伊始的1978年,我國派出了以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為首的代表團對歐洲進行了第一次比較深入的訪問。這些封閉太久的領導們在鬧了許多諸如被玻璃門碰碎眼鏡、想把冰激凌加熱再吃的笑話之後,也確實帶回了許多外面的世界和發達國家的真實信息。所以在向最高層匯報時,內參資料用了「石破天驚」來形容領導層的震驚。而我們作為底層的「革命群眾」 ,不僅還沉溺在自己的「幸福生活」之中,而且隨時準備解放美國和西歐「 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正在受苦受難的人民」 。整整四十年過去了,國際國內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信息渠道更是今非昔比,我在準備歐洲游的功課時,已經把要去的國家的方方面面查詢了不少。但是真的身臨其地,還是有了許多的驚奇和意外。

歐洲此行我的最大收穫,就是四個字: 「見賢思齊」。四十年的變化本來讓目光短淺的我已經十分地滿足, 看見了歐洲許多好的東西,我對自己國家更有信心和希望了:原來我們的未來還會更加美好。

「 學習,學習,再學習」 ,這句 「革命導師」 列寧同志的名言永遠不會過時。我們雖然有着不少值得自豪的好東西,但是同發達國家相比,不得不承認還是有着相當大的距離。即使這些差距如今是在不斷縮小,但是卻不會在短期內消失。我們真的還需要向西方學習許許多多的東西。撇開國體和政治不談,僅僅是經濟體制,社會管理,個體素質,道德層面,文明程度,科技水準,環境治理以及工業農業的生產模式, 甚至生活方式,我所能看到、想到的一些方面,都有值得我們學習、改進的地方。這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其實早從清朝後期,中國就已經這樣做了。從火車、汽車到工廠、機械,從洋油、洋火、洋鹼到洋槍、洋炮,從 「 德先生」、「賽先生」到民主、憲政,甚至中國執政黨的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 ,也是從西方引進的。一百多年來,儘管中國已經從幼兒園、小學生、中學生成長為大學生、研究生,但終究還處在「學生」的階段。如果真有那麼一天,我們從西方實在找不到需要學習的東西了,那就說明我們超過他們了。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在心裡輕輕地對自己說上一句 「厲害了,我的國」 ,才算真的問心無愧。

當然,即使那一天果真到來了,我想我們再也不會滿世界去嚷嚷。因為到了那個時候,我們也已經學會謙虛了。[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