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們怎樣做老師(寶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我們怎樣做老師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我們怎樣做老師》中國當代作家寶棟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我們怎樣做老師

寫下這個題目,馬上覺得有抄襲魯迅大師《我們怎樣做父親》題目之嫌,但是,既已寫下,也不想另做別擬。就算沾點大師的光,談談對於我們這個行當的看法。

這個題目,緣起於一次朋友聊天。有一次在老家大街上和幾位老朋友聊天。本該上學的時間,卻有幾個應該上初中的孩子在街裡頭閒轉。問其所以,老朋友們都說幾個孩子頑劣,無心學習。又說目前學校也不理想,學生不學,老師要麼不管,要麼打罵諷刺。本來就沒學好,更不願整天聽老師的責備諷刺。不上學,家長也沒辦法,於是輟學在家。這麼個年齡,說大不大,該學不學,出去打工,太小,沒人敢用。家裡活又根本不上手,難管得很。就這麼放羊一般地天天閒逛,混着日子,等待長大出去打工。這麼看來,初中都沒畢業,他們的未來基本可知了。

學生厭學輟學,除了孩子的個性原因之外,實在有學校原因,家庭原因,以及背後複雜的社會原因,這裡暫不涉及。

單就老師這一塊,出於教師的本職,我倒是有些想法了,這個題目,也就這麼隨筆而出了。

既然有了抄襲大師題目的嫌疑,那就去重新拜讀一下大師的作品。對於如何做父親,大師是應了「五四」的號召,呼號改良做父親的理念。中國傳統悠悠幾千年,單是儒家登了正統之後,也有兩千多年了吧。傳統的延續,父親當然起了莫大的作用。大師所反對者,大概在「老子養了你」這一層上。所謂「棍棒之下出孝子」之類,以為老子為大,孩子就成了自己的附屬,打罵之傳統隨着人的血脈延續到近代,這是一種惡劣的精神遺傳,或謂之家教文化遺傳。

而對於老師,應該是粘着些文化和文明的邊了,可是,一句「師徒如父子」的話也跟着父親的作派一起傳下來了。雖有一部分「師徒情如父子」的成份,但是也沒有完全逃脫「棍棒父子」的習氣。於是老師的「戒尺」天經地義,兩千多年一直跟下來,至今餘孽不絕。而至於學習者有無興趣之類就不管了,在「反正都是為你好」的大傘之下,一路地敲打過來。當然「棍棒之下出孝子」之類的師徒也出了不少有大出息者,但是這種不分學生個性特點的「一打了之」,也實在委屈、浪費了不少孩子的青春和前途。

至於「怎麼做老師」?也不是新鮮話題,儒家老祖宗也是早已經立下了訓令的。

《禮記·學記》明確說:「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以及「惡其師,疏其道」。據傳經郭沫若考證,說出這話的是戰國時期孟子的學生樂正克,純正的儒家正宗。他《學記》中這話的意思是「正因為這樣,他才能安於學習,親近師長,樂於和同學相處,深信所學之道」。「惡其師,疏其道」,意思不言自明,無需贅述。

「親其師信其道」,在當下則多被理解為一個人只有在親近、尊敬自己的師長時,才會相信、學習師長所傳授的知識和道理。有淵博知識,擅言談技巧,秉高尚人格,富工作熱情的教師,會有更多追隨者。

細思「親其師信其道」,在「親」和「信」上,應該沒有先後。親則信之,信則親之,應該都說得通。

韓愈老夫子在《師說》一文中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指出了教師的作用,也就是三個任務 :傳道,授業,解惑。這「道」就是「信其道」之「道」。只要「信其道」了,那麼「業」和「惑」就有興趣和心力去解決了,可以「學」而「問」之了。至於如何讓學生「信其道」?韓老夫子沒有講,大概他以為《禮記.學記》上已經講過,不需要重複了。

那麼,我們現在也可以沿用《學記》的老法子,在「親」和「信」上下功夫。

從人的成長規律和學習規律來看,也是兩個問題,要麼「親」你,要麼「信」你。感覺親近了,那麼你的學問風範就會影響他,就會着了魔力一般地追隨你。如此,學何不成?如果「信」你之「道」了,那麼,他也會不辭辛苦地追隨你,

孜孜矻矻,「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日不輟了。同樣,學何不成?

相反,「惡其師,疏其道」,這個「惡」和「疏」是有先後的。學生往往因為不喜歡一個老師,而不喜歡這個老師所教授的科目,並且不會努力把它學好。如此,學何能成?

所以,教育學生的事,急躁了是不能收到好效果的。要 他「親」,是功夫,更是性情,是人格,是魅力。要他「信」,也是功夫,而且是真功夫,是業能,是技術,是技術魅力。有了這兩項,或者其中一項,學生就會「學而不厭」,絕不會「疏其道」的。

如果二者皆不具備,或者耐心也非常有限,再或者惹不起咱還躲得起,老子和你「井水不犯河水」,「一邊去吧」。根本把學生領不進「門」去,那實在有咱作老師的不是,需要咱多加爐火,勤加精煉。否則,真對不起咱自己選定的這個行當。

有女人說,「抓住了男人的胃,就抓住了男人的心。」抄襲一下,抓住了學生的志趣,就抓住了學生的心,是不是可以成立?

至於拳頭和戒尺,我看大可不必施用。

當然,老祖宗發明「戒尺」這東西,肯定不是出於「老子打兒子天經地義」的思想。就人的本性來說,不知好歹的混小子也是古來就有的,要不孔老夫子怎麼能在《論語》中說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這類大為光火的話呢?文化人,誰會無故賺一肚子閒氣呢?不過,那「戒尺」就如古來大家族的所謂「家法」,讓它掛在那裡,作為警戒就可以了。

忽然想到了莊稼人和牛,牛的力道好,但也犟勁足。莊稼人聰明的很,一根繩子拴在牛鼻子上就完事。這「牽牛鼻子」的生活哲理深刻,值得我們教書的思考和效仿。

2021.11.6晨五時於鄆城學校 [1]

作者簡介

寶棟,高中語文教師,現有一百多篇文章見諸網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