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呈郭子坤二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戲呈郭子坤二首》 |
作品名稱: 《戲呈郭子坤二首》 創作年代:明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 者:李攀龍 |
李攀龍的各體詩中,以七律和七絕較優。其七律聲調清亮、詞采俊爽。
李攀龍詩文,由其友人、「後七子」領袖之一的王世貞[2]整理編集為30卷,題《滄溟先生集》[3],其後屢有翻刻,歷百年而不衰。
詩詞正文
“ | <一
家有秦台女, 青雲路不遙。 但愁明月夜, 天上喚吹簫。 二 丹灶幾時開, 妝成倚鏡台。 不須嗔竊藥, 本是月中來。 > |
” |
— <《戲呈郭子坤二首》>,<詩詞名句網> |
作者簡介
李攀龍[4](1514—1570)字於鱗,號滄溟,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明代著名文學家。繼「前七子」之後,與謝榛、王世貞等倡導文學復古運動,為「後七子」的領袖人物,被尊為「宗工巨匠」。主盟文壇20餘年,其影響及於清初。
李攀龍,字於鱗,歷城人。九歲而孤,家貧,自奮於學。稍長為諸生,與友人許邦才、殷士儋學為詩歌。已,益厭訓詁學,日讀古書,里人共目為狂生。舉嘉靖二十三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員外郎、郎中,稍遷順德知府,有善政。上官交薦,擢陝西提學副使。鄉人殷學為巡撫,檄令屬文,攀龍怫然曰:"文可檄致邪?"拒不應。會其地數震,攀龍心悸,念母思歸,遂謝病。故事,外官謝病不再起,吏部重其才,用何景明便,特予告歸。予告者,例得再起[5] 。
隆慶改元(1567),李攀龍起復,出任浙江按察司副使,隆慶三年(1569),詔拜河南按察使。在浙江,詩人曾寫詩讚美以「戚家軍」為主體的抗倭軍將,表現深厚的愛國之情。在河南任職4個月,老母病故,詩人扶柩歸里。本來病弱,加上持喪哀痛過甚,遂臥病不起,第二年(1570年)八月十九日(9月18日)暴疾而卒,終年58歲[6]。
葬歷城城郊「牛山之原」,後移藥山之麓。後人在其少年讀書處趵突泉上建白雪樓,以寄託對詩人的追念之情。樓漸荒廢,至解放初拆除。1996年又在原址重新修建,並建成與白雪樓連為一體的戲劇大舞台。這裡常年舉辦以京劇為主的各種戲劇演出,已成為全國知名的演出活動中心[7]。
視頻
.
.
參考資料
- ↑ 《戲呈郭子坤二首》 詩詞名句網
- ↑ 王世貞的收藏之旅:盡窺金匱石室之藏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11-12
- ↑ 滄溟先生集 豆瓣網
- ↑ 「李攀龍簡介 古詩文網
- ↑ 一代文豪李攀龍死後,其妻只能買餅為生 噶達安;發布時間;2019-01-05
- ↑ 人物丨李攀龍的悲哀 搜狐網;發布時間;2017-02-13
- ↑ 明代文學後七子領袖李攀龍與濟南的三座白雪樓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