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戈特弗里德·貝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戈特弗里德·貝恩

圖片來源

戈特弗里德·貝恩Gottfried Benn,(1886年5月2日-1956年7月7日)是德國詩人,作品具有強烈的表現主義色彩。

貝恩在詩歌中運用的蒙太奇技巧,奇特的語言和比喻,存在主義的思想,對戰後的一代青年作家和讀者有很大的吸引力。成為當代德國最偉大的詩人。法國詩人菲利普·蘇波(1897一1990)稱他為「歐洲最偉大的五位詩人之一」。

除了詩歌他還寫了自傳體的作品《雙重生活》,闡述了自己的生活觀和藝術觀,探討了思想與行動,藝術與權力之間的矛盾,而正是這些矛盾,使人的生活都成為一種雙重生活。在這部作品裏,他也為自己政治上的失足進行了辯解。[1]

1951年,獲得格奧爾格·畢希納獎。

1956年,逝世於柏林

為世人詬病的政治失足

1932年,貝恩被選入普魯士藝術科學院,納粹上台時,出於憤世嫉俗,他表示支持。

1933、1934年,發表了幾次廣播講話《新國家和知識分子》和《藝術和政權》,對法西斯政權大唱讚歌,認為第三帝國是一次真正的革新。但不久就發現了自己的錯誤,採取了消極的避世態度。由於對納粹統治的倒行逆施流露出不滿和憎惡,

1938年,粹政權開始批判貝恩,查禁他的全部作品,把貝恩開除出了作協和醫協。二次大戰期間他以行醫謀生。[2]

二次大戰後,他由於一度追隨法西斯而為世人詬病,直到四十年代末才重新開始創作。

詩作

戈特弗里德·貝恩 -作品[3] [4]

啊,遙遠的國土

啊,遙遠的國土,

那兒,使人心碎的聲音

在園形的石子上

或是一片蘆葦上像蜻蜓般輕捷地

淅瀝地流過,

連月亮的溫和的光――一半像霜,一半像白色的麥穗――

也把雙層的黑夜

那樣慰人地舉起――


啊,遙遠的國土,

那兒,湖水的微光

把小山映得溫暖,

例如杜賽安息之地阿索洛,

杜伊利俄號把她從匹茲堡運回故鄉

當它駛過直布羅陀,

一切軍艦,連英國軍艦也下半旗――

那兒,在身邊

毫無關係的獨白,

自尊心

早期的機械論,

投入軟風中的

圖騰的斷片――

上衣袋裏的一些葡萄乾麪包――

白日就這樣沉墜,

直到天空現出樹枝,

久飛後的羣鳥

在樹枝上休憩

主要作品

1912年,《陳屍所和其他詩歌》(Morgue und andere Gedichte)

1917年,《肉》(Fleisch)

1924年,《瓦礫》(Schutt)

1949年,《靜態詩》 (Static Poetry)

1950年,《雙重生活》(Doppelleben)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