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戈壁盜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戈壁盜龍屬
圖片來自sci-news

戈壁盜龍屬名Gobiraptor)是蒙古晚白堊世馬斯特里赫特階耐梅蓋特組的一偷蛋龍科恐龍模式種兼唯一種是小戈壁盜龍(Gobiraptor minutus),所知於一件不完整的單一骨骼――正模標本MPC-D 102/111。研究發現,戈壁盜龍和其它與之共享棲息地的偷蛋龍科沒有密切關係。[1][2]

發現與命名

2008年,韓國-蒙古國際恐龍探險隊在戈壁沙漠南戈壁省的阿爾坦地(Altan Uul III site)發現一具偷蛋龍科化石。此化石隨後由金多權(Do Kwon Kim)進行準備。

2019年,模式種小戈壁盜龍Gobiraptor minutus)由李成金(Sungjin Lee)、李永南(Yuong Nam Lee)、阿努蘇·欽薩米(Anusuya Chinsamy)、呂君昌、瑞欽·巴思缽(Rinchen Barsbold)和欽佐里格·朝格特巴塔爾(Khishigjav Tsogtbaatar)命名並敘述。屬名取自化石發現地戈壁沙漠和拉丁語單詞raptor,意為「盜賊」。種名在拉丁語中意為「微小的」,指標本體型較小。由於該名稱是在電子雜誌上公布的,因此需要生命科學標識符來保證其有效性。該屬的標識符為16FF31F-8492-4BB4-9961-53E586A136EC,該物種的標識符則為53F0E7D7-EB76-4B8F-8801-AED4FE792E8C。

正模標本MPC-D102/111是在耐梅蓋特組中發現的,可追溯到馬斯特里赫特階早期,距今約7000萬年,由帶有顱骨的部分骨骼組成,包括:顱骨下側、一個左眶後骨、下頜骨、最後一節與兩節前尾椎相連的骶椎、一個由七個前或中尾椎組成的椎系列、人字形骨、帶有一小塊肱骨的右肩關節、骨盆、兩個腿骨以及左腳,代表了一具未成年個體。

敘述

敘述作者指出了該屬的一些顯著特徵,其中部分為自衍徵,即獨特的衍生特徵:方骨具有與方軛骨曲面所接觸的平面;下頜骨聯合在前部融合,頂端和前端異常增厚,而上表面向後擴張;每顆牙齒頂端的內側都有一個初級的研磨軸,上面有四個小型橢圓形咬合孔,內邊緣有一個發育不良的嵴;喙骨楔入齒骨突的上後部。

此外,該屬具有幾個獨特的特徵組合,而這些特徵本身並不獨特:齒骨的大型外側開口前部水平拉長;齒骨前部沒有下支,有助於骨骼融合;喙骨單獨存在;股骨上,小轉子與大轉子被一道清晰的縫隙分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