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願下一次再見,我們都有成長(為生歌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願下一次再見,我們都有成長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願下一次再見,我們都有成長》中國當代作家為生歌唱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願下一次再見,我們都有成長

前幾天,一個民間組織發起了一次愛心捐助活動,為一位愛心人士捐款,這位愛心人士曾經傾盡所能去幫助別人,沒想到自己得了絕症,為了治療,本不富裕的家庭幾乎傾家蕩產,他實在不忍,想放棄治療,當大家知道這個信息後,紛紛解囊相助,可能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是眾多愛心人士凝聚起來的力量就是強大的。

沈熹微著的《不曾愛過,怎會懂得》,從書的名字就能看出這本書依然是治癒系叢書。當然讀過之後你還能想到作者應該是一位成熟女人,至少世間感悟頗深,文字中透着絲絲愁緒,即便寫的都是關於希望和美好的故事,讀起來卻總有一種傷感。讀完這本書我才知道其實沈熹微年紀並不大,才30歲,之所以有這些感悟,是因為她得過一次重病,有一段時間她經常把自己關在屋子裡,與外界隔絕,按照她的話來說,每天讀書,品咖啡就是她的生活,她沒有新朋友,老朋友也在一個個消失,但她完全沒有感受到寂寞。有人說她是「新小資文學」的代表人物,我看沒錯,從她的文章中,你不能把她定位為一個宅女。我總覺得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寫出的文章都是帶着一種理想色彩,嚴重與社會脫節,這樣的故事只會讓人覺得憐惜,就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悲悲戚戚慘慘,把握不住自己的命運,即便兩個人都是相愛的,可是結局卻是悲慘的。

不曾愛過,怎會懂得。這是很多女人都曾發出過的慨嘆。女人經常說男人都不靠譜,可是沒有多少女人選擇獨身。都說是女人是感性的,而男人是理性的。我其實不贊同,女人有感性,不過理性的女人更多,比如那個「寧可躲在寶馬里哭」的女人,比如那些注重物質生活大於精神生活的女人,她們所選擇的只是生活,而非愛情,你能說她們感性,其實她們很理智的。還有被女人說比較理性,缺乏爛漫的男人,也太過片面,很多男人為了追求自己喜歡的女孩,什麼都不顧,什麼都捨得,做出的浪漫事也不少,但是有多少能夠「坐着搖椅慢慢聊」。

沈熹微說,情懷不再,這樣的小說以後不會再寫了,她要選擇成長。其實讀她的文字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如安妮寶貝的《八月未央》、張小嫻的《你終將愛我》、夏七夕的《後來我們都哭了》等等,從她們的書中我覺得女人真的很感性,她們想象着世界的美好,甚至為了這份純淨的美好,寧可將自己封閉起來,以為這樣就是真實了。雖然她們也知道現實並不是這樣的,她們也在抗爭,就如《夜盲症》中的倪海洋,《白月光》中的關心……

年輕的時候一直琢磨不透女孩子的心思,這一點在我兒子身上就找到了答案,他與我說:「為何女孩子總是生氣,我沒惹她啊?」其實我想說:「傻小子,因為愛情。」男孩子對於愛情的理解總要比女孩子晚一些,所以說女孩子成熟的早,她們自然要擦亮眼睛選擇自己的另一半,而男孩子此時多是被動的。我的一個同事很開心地聊她的往事,她就是在高中階段成功拿下她的丈夫的,為何那時都是女孩子主動,而男孩子被動呢?我分析主要那時男孩子更關注玩樂,而女孩子更關注美。玩的筋疲力儘自然不會想入非非,而那些愛臭美的女生,自然一直想入非非,這就是青春的美好。

過了這段時間,一切都改變了。所以該愛的時候就愛吧,有愛才會有懂得,才會珍惜。這又讓我想起了《致青春》,如果年輕時你沒有愛過,那真是一種遺憾。愛過,或許還伴有傷害,那又如何,我們都需要成長,時間是最好的良藥,它會彌補你的創傷。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