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樓觀(楊金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感知樓觀》是中國當代作家楊金鎖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感知樓觀
文始真人結草為樓的古樓觀,是我夢寐以求的地方。那裡是老子傳經布道之處,是中國道教的聖地,更是中國宗教文化的一座高地。日前,懷着對道教文化的探究和對聖賢老子的敬仰、崇拜之情,借參加全國散文作家曲江筆會之際,問道樓觀,身心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洗禮。
深秋,與天水文化界的幾位作家結伴東去,神聖而神秘的樓觀台一路向我們走來。這裡是道教祖庭,是「天下第一福地」,是我國著名的道教文化勝地,它位於古都西安的終南山北麓。這裡風景秀美,曲徑通幽,茂林修竹,綠蔭蔽天。古藉讚美它:「關中河山百二,以終南為最勝;終南千峰聳翠,以樓觀為最名。」據史料記載,樓觀台得名於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王朝。相傳西周大夫幽關令,天水籍人尹喜,因在此結草為樓,觀星望氣,故稱樓觀。這裡既有周秦遺蹟,漢唐遺址,又有山青水秀的自然風光。 老子說經台、尹喜觀星樓,秦始皇清宮、漢武帝望仙宮,以及煉丹爐、呂祖洞、上善池、化女泉、老君殿等60餘處古遺蹟與仿明清古建築群,無不訴說着這裡一段段抹不掉的歷史畫面,一個個神奇的經典傳奇。
接下來的日子裡,按照採風活動的安排,一干散發着濃郁民族文化景觀接踵而至。財神文化是這次採風的重頭戲,首先拜謁了華夏正財神趙公明以及比干、關公、郭子儀、岳飛等五路財神。不僅祭拜了聖殿、神像,還領略了露天大型古裝神化財神祈福表演。享受了室內的大型4D玄幻舞劇《道.夢空間》。<清水道影>、<大道無形>、<上善智語>三幕舞劇,把觀眾帶進了如詩如畫的夢幻意境。<清風道影>里,水袖舞蹈出寒江獨釣、莊周夢蝶、閒雲野鶴、四季輪轉的畫面,表達出宇宙萬物紛紛芸芸,都應回歸清靜的本根,以達到復明於生命的道家哲理;<大道無形>間,古箏的旋律中,扇動起火之熱烈,動盪出水之清靈。水火似動靜,如陰陽,演繹出萬物由水火而生的玄妙,揭示了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 <上善智語>行間,華夏正財神趙公明以「常善救人、故無棄人……」的哲思。訓導世人,頌揚恆常之明,教化着世人上善若水、大愛無疆。簡短的幾十分鐘樂舞美輪美奐,劇幕落下時,我的腦海依然滯留在那《道.夢空間》的幻覺之中,久久無法散去……
道教文化景區的光影展示中心,一出《老子說經》演繹出道家的深刻內涵。導遊小姐銀鈴般的音喉,引領大家感知着老子《道德經》的精髓。尤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佳句,大氣盤旋,牢牢鐫刻在我的靈台之上。老子騎青牛(紫氣東來)雕塑鮮活在我面前,引發出了我心中的無限遐想。智者老子在2600多年前,因周王室發生內亂,蒙受失職之責,受牽連而辭舊職,離宮歸隱,騎青牛欲出函谷關西遊。他眼前所在的情形是:田野里不見耕種之馬,大道上卻戰馬奔馳。目睹此景,胸懷大志、報國無門的李耳心如刀絞。也許是當時因為戰亂紛飛、騎馬太過顯眼,這大概是他故意騎青牛西遊的原故吧?欲過函谷關,恰遇關長尹喜。那時的尹喜好觀天相,熟知地理,博覽群書,修養深厚。那晚,獨立樓台之上,凝視星空,忽見紫雲聚集,其長三萬里,形如飛龍,由東向西滾滾而來,便自語道:「紫氣東來三萬里,聖人西行經此地。青牛緩緩載老翁,藏形匿跡混元氣。」尹喜早聞老子大名,心想莫非老子真的將來之?於是派人清掃道路四十里,夾道焚香,以迎聖人老子至其宅中,請安問道。老子便說《道德經》5000真言以授之。尹喜大徹大悟,隨老子西去終南山,講經布道,羽化成仙。後,周穆王好尚黃老,追仰仙蹤,乃重修樓觀屋宇,為尹喜也建廟立祠。導遊小姐的音響喇叭聲,把我從2600多年前拽回了現實,老子騎牛過關的精彩一下子中斷。隨之,依次而至的延生觀、化女泉、大秦寺……別開生面,讓我飽餐着豐富的美味,享受到了一道道精美的道文化大餐。體會到了中國道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筆會短暫,彈指一揮,然收穫滿滿,感慨頗多。幾個片斷給我留下了難以抹去的深刻印象:周至人民具有遠見卓識與聰明才智,把一個2600多年前的老子說經論道的典故,演繹的出神入化。仿明清建築群不亞於北京故宮氣派,沒有大手筆,是不能如此的,真讓人刮目相看。別看現在是一個「仿」字,再過3-5百年或更長的時間,不也成為真正的古建築群嗎?財神景區遊覽、採風間隙,幾位天水美女作家正要拍照,卻見一位年輕人推一輪椅而來,顯然上面的老人行動不便。而美女們取景拍照的地方,正好是一座有許多台階的石橋。很顯然輪椅是想通過這座橋。面對眼前的情景,她們幾位不約而同的幫年輕人連輪椅帶老人一起抬過了石橋。受助人的眼裡流露出無以言表的感激之情。美女們助人為樂與這位年輕人孝敬老人的精神,不正是體現了老子「善者善之」、「善人之寶也」的道家文化嗎?大家在化女泉景區採風時,一條如龍似鳳的長條彩雲突然驚現上清殿頂,緊接着,更為神奇的現象映現了出來:一位道風仙骨、鶴髮白須,貌似老子聖像的身影幻化出來,清淅可辨!這一自然天象,被作家王鈺不失時機的抓拍下來。這奇異的天象,不知是偶遇還是巧合?也許,這是來自全國各地作家們的虔誠感動了老子,抑或是老子覺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特意下凡來迎接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們……
樓觀散文作家筆會,文人薈萃,高手林立。不僅僅體現出以文會友的主旨,別異於他處的是,在這塊厚重的土地上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刻教育,使自己汲取到了許多道家文化養分。眼界大開,受益匪淺,增長了不少傳統文化教育知識,這大概就是我來樓觀台的最大收穫吧? [1]
作者簡介
楊金鎖,筆名:山人(山中之人),天水市攝影家協會會員、天水市作家協會會員、甘肅省伏羲文化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