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感舊酬宋軍咨見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感舊酬宋軍咨見寄

作品名稱:感舊酬宋軍咨見寄

創作年代:元末明初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高啟

感舊酬宋軍咨見寄,是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文學家高啟所作的一首詩詞。

作者介紹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樑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1]

正文

我酒且緩傾,聽君放歌行。 君歌意何苦,慷慨陳平生。 少為鬥雞兒,鮮裘奪春明。 走馬出飛彈,撇捩夸身輕。 氣服諸俠徒,不倚父與兄。 落花錦坊南,美人理妝迎。 綠雲晚不度,樓上鳴瑤箏。 酒酣迸五木,脫帽呼輸嬴。 及壯家已破,狂游恥無成。 太白犯紫微,三辰晦光精。 金鏡偶淪照,干戈起紛爭。 中原未失鹿,東海方橫鯨。 遂尋鬼谷師,從之學言兵。 石室得《陰符》,龍虎隨權衡。 業成事燕將,遠戍三關營。 岩穀雨雪霏,哀獸常夜鳴。 撫劍起流涕,軍中未知名。 奇勳竟難圖,回臨石頭城。 石頭何壯哉,山盤大江橫。 黃旗想王氣,玉樹聞歌聲。 晚登臨滄觀,惻愴懷古情。 覽時識禍機,不因憶蓴羹。 飄然別戎府,震澤還東征。 歸來訪鄉閭,亂余掩蓬荊。 舊宅人已改,荒池泉尚清。 瘦妻倚寒機,正嘆伊威盈。 從茲謝行役,閒園事躬耕。 懶求薦辟書,傲然揖公卿。 衰蕙吊蟋蟀,柔桑喚鸝珝。 閉門節屢變,壯魄空潛驚。 昔同徒步人,十年擁麾旌。 鴻毛獨未順,蹭蹬違霄程。 知音竟為誰,四海嗟惸惸。 齊竽不解奏,楚璞何由呈。 顧余雖腐儒,當年亦崢嶸。 小將說諸侯,捧槃定從盟。 大欲千萬乘,獻策登蓬瀛。 洪瀾阻川途,浮雲蔽天京。 終焉困澤畔,日暮吟蘺蘅。 賤貧此時居,復與喪亂並。 何殊九月中,嚴霜折枯莖。 頗聞君子心,道窮貴益貞。 己志不獲施,安用軒裳榮。 今晨喜逢君,有壺對前楹。 風日初澹沲,櫻桃作繁英。 適意不一醉,屑屑徒悲縈。 達人若相遇,大笑絕冠纓。[2]

生平

高啟出身富家,童年時父母雙亡,生性警敏,讀書過目成誦,久而不忘,尤精歷史,嗜好詩歌,與張羽、徐賁、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詩文,號稱「北郭十友」;與宋濂、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同時,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他也是明初十才子之一。[3]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張士誠據吳稱王;淮南行省參知政事饒介守吳中,禮賢下士,聞高啟才名,多次派人邀請,延為上賓,招為幕僚。座上都是巨儒碩卿,時高啟年僅16歲,他厭惡官場,23歲那年藉故離開,攜家歸依岳父周仲達,隱居於吳淞江畔的青丘,故自號青丘子,曾作有《青丘子歌》。

明洪武元年(1368),高啟應召入朝,授翰林院編修,以其才學,受朱元璋賞識,復命教授諸王,纂修《元史》。

高啟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為本,兼受釋、道影響。他厭倦朝政,不羨功名利祿;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受,被賜金放還;但朱元璋懷疑他作詩諷刺自己,對他產生忌恨。高啟返青丘後,以教書治田自給。

蘇州知府魏觀修復府治舊基,高啟為此撰寫了《上樑文》;因府治舊基原為張士誠宮址,有人誣告魏觀有反心,魏被誅;高啟也受株連,被處以腰斬而亡。

高啟著作,詩歌數量較多,初編有5集,2000餘首;後自編為《缶鳴集》,存937首。景泰元年(1450)徐庸搜集遺篇,編為《高太史大全集》18卷,今通行《四部叢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據此影印。高啟的詞編為《扣舷集》,文編為《鳧藻集》,另刊於世;《鳳台集序》保存在《珊瑚木難》中,是現存唯一評論高啟在金陵的詩歌論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