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感城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感城鎮海南省東方市轄鎮。1987年建感城鎮。位于海南省西南部沿海,是東方市南部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距市中心35公里。面積192.44平方千米,人口51307人(2017年)。225國道自北向南穿境。轄感城、感南、感北、鳳亭、加富、入學、寶東、寶西、堯文、不磨村、生旺、陀頭、民興、扶宅、陀烈15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製糖廠。感城港是淺水漁港,盛產紅魚、西刀魚、海蝦等。濱海地帶多產海鹽。[1]

中文名稱: 感城鎮

外文名稱: Gancheng Town

別 名: 感恩城,中和鄉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中國海南省東方市

下轄地區: 15個行政村委會

電話區號: 0898

郵政區碼: 572633

地理位置: 海南省西南部

面 積: 192.44平方千米

人 口: 51307人(2017年)

方 言: 海南話,黎話,扶室話

氣候條件: 熱帶草原氣候

著名景點: 感恩城,感恩縣城舊址等

火車站: 感城站

車牌代碼: 瓊D

歷史沿革

西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置九龍縣,縣治設在九龍山(今感城鎮入學村西側海濱),隸屬儋耳郡。

漢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儋耳郡併入珠崖郡,九龍縣改隸屬珠崖郡。

西漢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廢珠崖郡,置朱盧縣,廢九龍縣,九龍舊地屬朱盧縣,隸屬合浦郡。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九年(43年),廢朱盧縣,置珠崖縣,九龍舊地隸屬珠崖縣,屬合浦郡。

三國吳大帝孫權赤烏三年(239年),復置珠崖郡,九龍舊地隸屬珠崖郡。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珠崖郡併入合浦郡,九龍舊地隸屬合浦郡。

南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復置珠崖郡,九龍舊地隸屬珠崖郡。

梁武帝大同年間(535年至541年),置崖州在儋耳之地,九龍舊地隸屬崖州。

陳朝(557年至589年),九龍舊地仍隸屬崖州。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置感恩縣(縣治在原九龍縣治舊址上),廢崖州,復置珠崖郡,感恩縣隸屬珠崖郡。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感恩縣隸屬儋州。

北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年),感恩縣隸屬儋州。

五代十國南漢時期感恩縣仍隸屬儋州。

北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廢儋州置昌化軍,降感恩縣為鎮,隸屬昌化軍。

北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復置感恩縣,隸屬昌化軍。

南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感恩縣隸屬瓊州。

紹興十四年(1144年),復置昌化軍,感恩縣隸屬昌化軍。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廢昌化軍置南寧軍,感恩縣隸屬南寧軍。

元朝(1271年至1368年),感恩縣仍隸屬南寧軍。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改南寧軍為儋州,感恩縣隸屬儋州。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廢儋州置崖州,感恩縣隸屬崖州。

明正統五年(1440年),感恩縣治從九龍縣治舊址遷中和鄉(今感城),隸屬瓊州府。

清世祖順治十三年(1656年),感恩縣隸屬瓊州府至清末。

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全島各地設立縣,隸屬瓊崖道。

民國五年(1916年)感恩縣治暫遷北黎。

民國七年(1918年)遷回感城,隸屬瓊崖道。

民國十年(1921年)感恩縣隸屬瓊崖道善後處。

民國十八年(1929年)感恩縣隸屬廣東省第十四巡察區管轄。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7月侵瓊日軍進犯昌感地區,國民黨感恩縣政府從感城遷到山區老吳村(今感城鎮轄地),隸屬廣東省第九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3月至4月,國民黨感恩縣政府又從老吳村遷到山區番陽(今通什市番陽鎮),隸屬廣東省第九行政督察區。

1949年12月,昌江、感恩兩縣合併為昌感縣,縣政府駐地在王外村,隸屬海南行政區。

1952年4月,由白沙縣四區(石碌)和樂東縣五區(東方)及六區(中沙)組建東方(小)縣。

1958年12月,東方(小)縣、昌感縣、白沙縣合併為東方縣,隸屬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1961年5月,東方縣又分置昌江、白沙、東方三縣。東方縣隸屬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1987年12月,撤銷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東方縣更名為東方黎族自治縣。

1987年,置感城鎮,鎮中心設立在感城,隸屬東方黎族自治縣(1997年3月設為東方市)。

全鎮概況

感城鎮位於東方市南部,是南部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距八所35公里,西部濱臨北部灣,東部連接江邊鄉,南部與板橋鎮接壤,北部與新龍鎮交界。土地面積192.44平方千米,海岸線長15.5公里,感恩河自東而西流經全鎮,由西部的扶室村北角注入大海,海榆西線公路、環島高速公路和西環鐵路都從鎮區橫貫而過,交通十分方便。

全鎮共有15個行政村委會(其中,黎族村委會2個)和1個鎮辦農場,23個自然村,222個村民小組。有27個基層黨組織,其中,機關及企事業單位黨支部12個,農村黨支部15個。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感城鎮位于海南省西南部沿海,東方市南部。

氣候類型

感城鎮屬熱帶季風氣候,終年無霜雪,年平均氣溫24℃-25℃,年日照時數平均2777.15小時,年平均降雨量852毫米,7月至10月為主要降雨期,占全年降雨量70%,11月至翌年3月頻吹北至東北風,4月至6月乾熱風出現,頻吹南至西南風,6月至10月,是颱風季節,年均刮颱風4-6次,但10級以上的少有,颱風對本地利大於弊,是冬季反季節瓜菜及熱帶水果得天獨厚的最佳生產基地。

地形地貌

地勢東高西低,由東向西傾斜,東部為丘陵和台地,西部為平原。地貌有谷地、丘陵、台地、平原、海積階地、沙灘等。

水文

感恩河發源於樂東縣交界處的蒙瞳嶺,由東向西流經陀烈谷地至感城入大海,流長60.2公里。

自然資源

有豐富的水資源,境內有蓄水量9900萬立方米的陀興水庫,有全省最大的海洋坡農業綜合開發區和全市最大的反季節瓜菜基地。主要種植稻穀、番薯、花生、瓜菜、芒果和香蕉等作物,其中,以種植反季節瓜菜最為聞名;沿海灘涂面積10000餘畝,海水含鹽度高,是發展漁業和鹽業的好地方。有海洋魚類80多種,經濟價值高,海洋捕撈業和海水養殖業有着廣闊的前景。

主要農產品

芒果、香蕉、青棗;聖女果、茄子、圓椒、尖椒、哈密瓜、苦瓜、青瓜、絲瓜、冬瓜、南瓜、青菜、大白菜、豆角、水稻、番薯、木薯、花生,以及正在引進種植的藥材薄荷等。

社會經濟

產業規模

2010年全鎮GDP達2.6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170元,同比增長8.9%。全年糧食種植面積60211畝,產量達18132噸。在保證糧食種植面積的同時,我鎮大力宣傳引導群眾種植反季節瓜菜。2010年,全鎮瓜菜種植面積35310畝,產量達21525噸;芒果種植面積15904畝,產量達4959噸;香蕉種植面積17900畝,產量達35800噸;海水養殖1715畝,產值達438萬元。第一產業實現產值1.61億元。

產業結構

熱帶高效農業成為感城鎮的支柱產業,鄉鎮企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加快。感城鎮立足於本地資源優勢,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努力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確定了「反季節瓜萊、芒果、香蕉、海水養殖」四大產業為感城鎮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因地制宜地發揮資源優勢,推動了區域化農業的發展進程,基地化、規模化農業生產初見成效,並率先在東方市確立了瓜菜生產基地的地位。

生活水平

鄉鎮企業和第三產業在農業經濟的推動下也逐步發展起來。加工業和商貿、運輸、飲食等行業都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當前,感城鎮市場繁榮,物價穩定,人們普遍用上了電冰箱、消毒櫃等高檔家用電器,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乾渠全線硬化的目標已經實現。村鎮有線電視、程控電話和手機用戶的不斷增加,標誌着感城鎮人民向小康生活目標邁進了一步。入學村、寶西村、加富村、民興村、北溝村和北溝場村的生態文明村建設取得一定成果,小城鎮建設已初具規模,城鎮整體功能進一步提升。

視頻

2019年海南省東方市感城鎮寶上村第一屆外嫁女回娘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