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留天地外,成敗有無中(任思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意留天地外,成敗有無中》是中國當代作家任思錦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意留天地外,成敗有無中
莊子有言:「人皆識有用之用,而難識無用之用也。」不錯的,在生活中,多少人一心向「有」,而最終落得萬般皆「無」的地界,卻有人懷顆「無」之心,反而行得「大有」之事。於我之見,有無本相生,而成敗,也就在這有無相生之中了。
有無之辨,本無凡聖。有言道:「無用之用,方為大用。」這世上本就沒有明晰的有用與無用之分。正如惠子所種之大匏,孫嘗君所友之流氓,宋人所傳之不龜手藥。文殊菩薩有言:「天下無不是藥的草。」那些看似卑賤無用的東西,倘若憑一種嶄新的眼界來看,便會生出意料外的大用來。助武王成霸業的姜子牙,受賞識前,不也只是無用之漁翁嗎?所謂有無,本就沒有什麼恆一的標準。若能常持一雙慧眼,浮生萬物,皆可為「有用」之大事,行「大有」之偉業。所以韓愈有言:「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正是對千千萬萬被忽視為無用的有用之物的感嘆與惋惜啊。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相應的,在看似「無用」的事物中,只要憑意觀察,用心體會,也定然會有值得為師的「有用」之道。那麼,又為何要桎梏於急功近利,不嘗試於「無用」中尋得「大用」呢?
有無之變,空自當先。「空」是無之境,亦乃有之境。「別有憂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便是這樣的境界。洪堡大學的一方空書架,日本茶道的一所「空之居」,王維母親的一字「空」之教誨。於「空」之物中,觀得的可以為億萬的有與無,正如西敏寺沉默的頑石,什麼都不說的,說的最多。生活也是同樣,就好比最美的樂章,不會拖泥帶水,所以指揮的一個斷然手勢,鍵停弦靜,萬籟皆空。只有這時,人們才開始追憶,開始體味,開始在無盡的「空」中嘗試探尋無限的有無。而若失掉這樣的「空」,於有無中患得患失,又怎可觸到至臻之境呢?欲辨得有無,必先習空然。 有無之變,皆由心生。黃檗禪師云:「有之於無,儘是情見,猶如幻翳。」風動幡動,皆為心動,有無之辨也是同樣,顏回之簡食,夢得之陋室,武后之空碑,皆為「無」之所在,而如若有心來觀,無之所也便成了有之所。有言:「心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為聖賢。」有無之觀,是非之辨,美惡之分,懷有智慧之心來面對,心似「青山元不動」,其餘一切不都如「白雲去自來」麼?即使對渺渺無所有的空然,感到的也是無比充實的幸福。如此,有與無,對我們來說又有什麼分別呢?
生命的路上,千頃都江如鏡,山色在有無之間,我們該常懷一顆如秋月青山的心境,尋「無路」為「有境」,化「無用」為「大用」,如此行來,境轉變化的大風大雨,不正是我們的掌聲嗎?
(指導教師:李 偉) [1]
作者簡介
任思錦,咸陽市實驗中學高二(20)班理科男,來自陝西三原縣,身高1.85米,陽光俊朗,喜歡讀書,愛好思考,內心自信人生二百年,來日鵬程九萬里,而外表謙遜低調,不事雕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