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情義桃江(朱文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情義桃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情義桃江》中國當代作家朱文科的散文。

作品欣賞

情義桃江

第一次去桃江,是二零零五年夏天。當時,我所在的耒陽市公安局搗毀一個重大涉黑犯罪組織,部分骨幹分子異地羈押在桃江。我作為專案組成員,多次隨同局長肖強往返桃江縣城。那時的桃江,在我眼中屬於是一位浪漫嫵媚的少女,她豐滿透明的身體裡,流淌着無比清澈甘甜的山泉,她經久不衰的歌聲里,飄蕩着感人至深的的愛情故事。遺憾的是,因公務纏身,我沒有太多時間領略她的風華絕代。

一年後,我被衡陽文聯推薦參加毛澤東文學院第五期中青年作研討班(簡稱毛五班)學習。期間,胡紅霞邀請我們去她的家鄉桃江採風,得到全班同學的熱烈響應。紅霞同學是桃江縣政府辦副主任、縣旅遊局局長,才貌雙全,能歌善舞。著名作家、省作協主席唐浩明戲稱她是湖南文學界的特妖一號,「狐妖妖」之名由此在圈子裡傳開。我們從長沙出發當天上午,王開林老師講授散文創作。王開林湖南省作協副主席、《文學界》執行主編。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參加《湖南文學》函授部學習時,他主編函授刊物《文學新春》,編發過我的文章,我們算得上「沾親帶故」。王開林邀請忘年交摯友李元洛先生與我們同行。

大巴車沿長常高速公路往益陽方向飛奔。透過車窗,金色原野,稻浪翻滾,黃葉遍地。收穫的季節,一切都顯得率直、袒露和成熟。穀子是金燦燦的,楓葉是紅撲撲的,山丘是朗潤潤的,小河是清悠悠的。在詩人眼中,秋天是最富有詩意的季節,也是他們筆下永恆的主題。我不是詩人,無法用動人的詩句來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讚美。我只能用一顆尋常的心,默默感受歲月的芬芳。我想,桃江的秋天,定然別有一番風韻吧。

兩個小時後,我們抵達桃江竹海。一位面若桃花的女子笑吟吟站在進山路口等候。胡紅霞介紹,桃江縣旅遊局副局長方婧給我們做導遊來了。方婧三十多歲,身材高挑,體態豐盈,氣質高雅,一雙大大的丹鳳眼,清澈明亮。桃花江真是個美人窩啊。山道彎彎,在大美女帶領下,我們進入竹海深處。鬱鬱蔥蔥的毛竹,婀娜多姿,挺拔秀麗,溫情脈脈。醉人的綠,沙沙的濤聲,夾帶着小橋流水人家的韻味。方婧介紹,桃江的竹林面積達4.7萬公頃,號稱中國竹鄉。桃花江的泉水,養育出眾多傾城傾國的美女,也養育了這滿山遍野的翠竹。

二十分鐘後,大巴車載着我們來到山頂,「桃花江竹博物館」幾個大字赫然入目。走近,細看,乃原省委書記熊清泉的手跡。方婧說,這是我國唯一的竹博物館,竹製的平房,共分三層。入內,有四個展覽廳,陳列着許多竹藝製品。有壁籃竹篩,有棕色花壇,有涼蓆,有洗衣簍,有竹桌竹椅,有竹杯、竹衣、竹傘,還有各種竹拼圖,竹雕人面、壽星,琳琅滿目的各類精品,集編、雕、刻、壓、貼等各種工藝技術之大成。展覽室的牆壁上,圖文並茂介紹桃江竹海的珍奇動物。有溪澗里的娃娃魚,有竹技上的貓頭鷹、黃腹角雉,有地面孵化的鳥卵,有珍稀動物白鷳、池鷺、野兔。最吸引我眼球的是名人竹畫。三國關羽的《墨竹》,片片竹葉都是字,連接起來就成一首詩:「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五代南唐徐煦的《雪竹圖》,展示了大雪中的竹林風骨,意境深遠。蘇東坡一生「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成為古代文壇佳話。他的一副《墨竹神韻圖》同齊白石的《風竹》挨在一起,品古鑒今,歷史時空在這裡交融,勾起遐思無窮。

登上觀竹樓,品一杯擂茶。桃花江擂茶久負盛名,鮮嫩黛綠,入口清香,回味無窮。隨着桃江縣旅遊事業的蓬勃發展,五湖四海的遊客絡繹不絕,擂茶就成了竹鄉人民招待遠方客人的佳品。品着擂茶,極目竹海,莽莽蒼蒼,層層疊疊,一碧萬頃,起伏的山巒涌動着無垠的綠濤,如詩如畫。

這時,方婧用她婉轉的歌喉為我們唱起了《桃花江是個美人窩》:「我聽人說,桃花江是個美人窩,挑花千萬朵,比不上美人多……」

歌詞的作者黎錦暉,上海人,印尼華僑,以寫兒童劇見長。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在黎錦暉長沙讀師範,與來自桃花江的一個女孩相愛。每到假日,他隨同戀人去桃江縣,在桃花江畔散步。兩人畢業後,有情人終成眷屬,夫唱婦隨,度過了一段幸福浪漫時光。天有不測風雲。不久,一場大病奪走愛妻,黎錦暉帶着滿心哀怨流落到南洋。異城他鄉的孤獨寂莫,加重他對亡妻的思念。於是,他寫了這首《桃花江是美人窩》。琅琅上口的旋律,美侖美渙的意境,大膽率真的表白,感動無數的人們。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鄧麗君把這首歌灌成歌帶,唱遍海內外。

如今,這優美的旋律,悅耳的歌聲,讓我們陶醉在「美人窩裡竹如海,竹海美人盡妖嬈」的意境。喝完擂茶,大家意猶未盡,興致勃勃去參觀桃花湖。桃花湖是桃花江的源頭,位於縣城郊區松木塘鎮,群山環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湖裡有數以萬計的精靈,湖岸有流泉瀑布。進門有個大牌樓,上書「桃花勝景」四個大字,兩側有兩副對聯,其中一副是:「大壩橫空蓄滿湖光山色,仙人削壁放開江水桃花」,貼切工整。湖面碧水清清,宛如鑲嵌在群峰中的鏡子,倒影着山峰雲朵、翠竹桃林,清晰得如同在它們是生長在水底。想來若是在春天,湖岸的桃花會紅得多麼令人消魂。

乘船泛遊湖面,波光粼粼,陽光蕩漾,像無數的星星在閃爍。隨着船的移動,湖水的色彩也不斷在變化,時而綠如翡翠,時而藍得像孔雀羽翼;一會兒變得晶瑩透明,像一片波動的水晶,一會兒又變得金黃耀眼,閃射出輝煌奪目的光彩,令人目眩。船頭,許多女同學爭相與王開林老師合影。我和詩人艾葉青陪着李元洛先生坐在船艙,邊欣賞美景邊聊天。我對李元洛先生提起九十年代的文壇趣事,有人把台灣詩人洛夫的名字同她的名字焊接成「李元洛夫」,曾經傳為佳話。先生當即回憶起他與洛夫的交往與深厚友情,告誡我們文人不要相輕,要惺惺相惜、要相重。

桃花湖岸有很多桃樹,年年桃花開時,就像千萬朵朝霞落到湖中,爭奇鬥豔,溢彩流光,清香泌脾。多年前,宋祖英為拍攝《又唱瀏陽河》,頂着炎炎烈日慕名趕到桃花湖。當時小城轟動,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桃花湖,欲一睹明星風采。胡紅霞說,她當時就在宋祖英身邊幾米遠地方,可經紀人就是不肯讓她同宋祖英說說話。聰明的她掏出事先準備好的精美竹扇,抽出一張宋祖英歌帶封面畫,斗膽走到宋祖英面前,大大方方同宋祖英握手,緊接着,她快速遞上自己的名片和那把小扇,恭敬地請宋祖英簽名。宋祖英沒有推辭。宋祖英的到來,迅速提高了桃花湖的名氣。我在耒陽市交警大隊工作時,宋祖英到耒陽演出。我與戰友們就在台下負責保衛工作。這是第一次見到宋祖英。她的大藝術家氣質讓我們折服。

桃江縣城鳳凰山頂有座「天問台」,經學術界多方論證,這是屈原作《天問》的地方。「天問台」坐落於桃花江匯入資江的入口處。一山獨恃,兩江相擁,雄偉壯麗。回想當年,屈原懷一腔憂思駕舟而來,棲居於鳳凰山中,呼天喚地怒斥鬼神,以問語的方式,一連向蒼天提出一百七十二個問題,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成為古今罕見的奇特詩篇。鳳凰山便成了屈原之魂,《天問》則成了鳳凰山之魂。曾經,山上建有雕龍畫鳳的天問閣,可惜後來閣毀於火。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是塊「天問閣」的石碑,以及峭壁上今人題寫的「天問台」三字。天問台下的資江邊,有塊形如飛鳥的盤石伸向江中。傳說屈原常來石上垂釣,借釣消愁,後人稱為「屈子釣台」。屈原坐在石頭上,對天長嘆,問天不已,發泄對腐敗朝廷的憤怒和不平。如今,我們生活在太平盛世,政治清明,國富民強,社會和諧。我們來這裡,不是來隱居或者發泄對現實的不滿,而是來享受湖光山色,聆聽百鳥爭鳴的時代樂章。林間有座用石頭砌成的百年寶塔,昂首挺立在資江河畔,默默感受着時代的巨變。站在寶塔下,江水濤濤,我依然能聽到屈原的吶喊,感受到雄渾深沉淒涼。他的的忠貞與愛國憂民精神,堅持「美政」思想、堅守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鬥爭精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精神,堅持真理正義、寧死不屈的精神,兩千多年來感召無數的仁人志士為中華崛起而奮鬥。

也許是秉承了屈子的遺風吧,桃花江的歷代文學士,無不在彰現這種愛國愛鄉、憂國憂民的品質。晚唐詩僧齊已,一生雲遊四海,居無定所,但始終情系故鄉,心憂天下,他一生著作頗豐,《全唐詩》中收錄有八百多首。明末江西巡撫郭都賢是位大畫家、詩人,他在明亡後攜愛女郭純貞隱居桃江浮邱山呤詩作畫,形成轟動一時的浮邱畫派。辛亥革命先驅人物夏思痛、中國工農紅軍創始人之一張子清、著名作家周立波,無不是從桃江、從益陽走出,胸懷天下,心繫民族前途命運,留下了一頁頁動人的詩篇。當代女作家葉夢在桃江寫出成名作散文《羞女山》,膾炙人口。

其實,桃江讓我心儀的不僅僅是她外在的美,而是桃江人的情義,真摯的、暖暖的情義,讓桃江充滿內在美。胡紅霞為了這次採風,前期做了周密細緻的準備工作,方婧副局長全程為我們做導遊,桃江方面的接待工作安排得有條不紊。縣政府舉行了簡樸莊重的歡迎儀式,副縣長致歡迎辭。有關部門安排了精彩的聯歡晚會,縣四大家相關領導親臨現場助興。桃江籍知名作家胡則丘先生不顧七旬高齡,同李元洛先生一起激情並發,連唱帶跳,絲毫不亞於我們年輕人。

離開桃江時,方婧送我們一程,給每人贈送一張名片,邀請以後多來桃江走走看看。我以為她這是官場慣用的客套話,沒想到此後好多年,每逢過年過節,我都能收到她的問侯短信。祝福的話語儘管不多,表達了一位桃江女子的真摯情義。胡紅霞同學更是經常與我聯繫,多次到耒陽看望我。桃江人的情義,讓我有了懷念和再訪桃江的理由。這就是桃江,山美水美人美的桃江。這就是桃江,有情有義的桃江。這就是桃江,歌聲婉柔的桃江。

「我聽人說,桃花江是個美人窩,桃花千萬朵比不上美人多......」是它,把藏在深閨人未識的桃江變成大眾情人;是它,讓桃江的萬種風情名揚天下;是它,醉了你,醉了我,醉了無數遊人。 [1]

作者簡介

朱文科,湖南耒陽人。中國民協會員,湖南省作協會員,衡陽市民協副主席,耒陽市政協常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