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恆星日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展台上一顆無可取代、熠熠閃光的明珠[1]。漢字之美,美在莊重典雅,形神兼具。她承載的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厚重歷史與燦爛文化[2]。她的美,是無與倫比的。
名詞解釋
恆星日,是指子午線兩次對向同一恆星的時間間隔,恆星日是以遙遠的恆星為參考系,是地球自轉360度的周期,為23小時56分4秒。簡單地說,恆星日是地球自轉周期。
天文學以恆星為標準量度地球自轉的周期,叫做地球自轉的恆星周期,也就是一個恆星日。1恆星日=平太陽日的23小時56分4秒,是地球真正的自轉周期 。地球自轉一周實際所需的時間(23小時56分4秒),也就是地球同一條經線對某一個恆星周期所需的時間。一個恆星日等於23小時56分4秒。
在天文學上,定義恆星日的不是具體的恆星,而是黃道對於天赤道的升交點,即白羊宮第一點,就是北半球的春分點。但是春分點在不斷的西移(歲差),所以天文學上的恆星日與太陽日還是有區別的。
當地球位於A點時,太陽、 恆星、地心、地球上某一點O點位於同一條直線上。地球位於B點時,地球已經自轉了360度,O點又位於恆星與地心的連線上,所以,從A點到B點為恆星日。地球位於C點時,地球自轉了360.59『,此時,O點位於太陽與地心的連線上,從A點到C點為一個太陽日。
因為地球自轉不斷變慢,所以恆星日將越來越長。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一字一世界,一筆一乾坤,搜狐,2019-05-26
- ↑ 漢字演變簡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從漢字字形看五千年社會變遷,搜狐,20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