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性評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總結性評價又稱終結性評價、事後評價,一般是在教學活動告一段落後,為了解教學活動的最終效果而進行的評價。學期末或學年末進行的各科考試、考核都屬於這種評價,其目的是檢驗學生的學業是否最終達到了各科教學目標的要求。[1]
簡介
總結性評價名詞解釋:總結性評價也稱為終結性評價,是在一個大的學習階段、一個學期或一門課程結束時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
總結性評價的特點
1、總結性評價的目的,是對學生在某門課程或課程的某個重要部分上所取得的較大成果進行全面的確定,以便對學生成績予以評定或為安置學生提供依據。
2、總結性評價着眼於學生對某門課程整個內容的掌握,注重測量學生達到該課程教學目標的程度,因此,總結性評價進行的次數或頻率不多,一般是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兩三次,期中、期末考查或考試以及畢業會考等均屬此類。
3、總結性評價的概括性水平一般較高,考試或測驗內容包括的範圍較廣,且每個題目都包括了許多構成該課題的基本知識、技能和能力。
總結性評價的作用
1、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
在學校工作中,總結性評價最常見的作用是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對學生的進步水平和達到教學目標的程度予以確定並打出分數,評出等第或寫出評語。
2、預言學生在後繼教學過程中成功的可能性
總結性評價的結果也常被用來預言學生在隨後一門課程或一段教學過程的學習中是否可能取得成功。
與診斷性、形成性評價的關係:
評價是教與學過程中的基本成分,三種評價並非彼此排斥,它們是相互聯繫和相互滲透的。這是因為任何一種工作都是連續的,階段的劃分也是相對的,無論是形成性評價或是終結性評價都帶有診斷的性質。而且,由於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工作,促進發展。
所以任何評價都帶有形成性的性質,沒有診斷性評價不是真正的科學的評價,只是一種主觀臆測,而沒有形成性評價也就失去了評價的意義。每當教師採取其中一種評價形式時,都應讓學生明確評價的目的、如何進行評價以及評價的標準是什麼。
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有何區別?
一是目的上的不同。形成性評價強調的是「提供信息反饋以提高質量」,而總結性評價則定位於「作出判斷」。
二是結果的呈現方式的不同。如果是為提高質量而提供信息,那麼就需要一些具體的信息,不能太過概括或籠統。「良好」、「88分」、「good job」等當然是信息,但這些信息無助於改進,因為這些信息無法幫助學生明確自己與目標之間的具體差距。所以,形成性評價的結果呈現應該是描述性的。但總結性評價則期望結果是概括的,結論性的。
三是結果的運用者不同。形成性評價結果的運用者應該是教育活動的實施者或參與者,以學生學業評價為例,實施者或參與者就包括了教師和學生。
總結性評價的結果運用者通常是教育活動實施者之外的機構或人員,如高考的結果運用者就是高校,而不是高中的教師和學生。但這並不表明總結性評價的實施者就應該是外部人員,或者形成性評價的實施者只能是內部人員。
學習的總結性評價包括哪些評價類型?
1、診斷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是指在教學活動開始前,對評價對象的學習準備程度做出鑑定,以便採取相應措施使教學計劃順利、有效實施而進行的測定性評價。
2、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調節和完善教學活動,保證教學目標得以實現而進行的確定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
3、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是以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為基準,對評價對象達成目標的程度即教學效果做出評價。
4、相對性評價:
相對評價法是從評價對象集合中選取一個或若干個對象作為基準,將余者與基準做比較,排出名次、比較優劣的評價法。
擴展資料
學習評價作為學習系統的反饋調節機制,在學習與教學過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歷來是教育學家與心理學家的重點研究對象。隨着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學習評價也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先後出現了測量、描述、判斷和建構四種主要的評價觀點。
學習評價的功能絕不僅限於評定學生的等級。全面、科學地了解學習評價的功能,才能樹立正確的評價觀。並且學習評價具有多種功能。
視頻
總結性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