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思茅松毛蟲 學名:DendroLimus kikuchii Matsumura 類屬:鱗翅目枯葉蛾科

目錄

形態特徵

成蟲 雄蛾體長22-41mm,翅展53-78mm,棕褐色至深褐色,前翅基至外緣平行排列4條黑褐色波狀紋,亞外緣線由8個近圓形的黃色斑組成,中室白斑明顯,白斑至基角之間有1腎形大而明顯黃斑。雌蛾體長25-46mm,翅展68-121mm,體色較雄蛾淺,黃褐色,近翅基處無黃斑,中室白斑明顯,4條波狀紋也較明顯。

卵 近圓形,咖啡色,卵殼上具有3條黃色環狀花紋,中間紋兩側各有1咖啡色小圓點,點外為白色環。 幼蟲 幼齡幼蟲與馬尾松毛蟲極相似。1齡幼蟲體長5-6mm,前胸兩側具兩束長毛,其長度超過體長之半,頭、前胸背呈橘黃色,中、後胸背面為黑色,中間為黃白色,背線黃白色,亞背線由黃白色及黑色斑紋所組成,氣門線及氣門上線黃白色。[1]

2-5齡斑紋及體色更為清晰。6齡以前除體長逐齡增外,體色無多大變化,從6齡開始各節背面兩側開始出現黃白毛絲,7齡時背兩側毒毛叢增長,並在黑色斑紋處出現長的黑色長毛叢,背中線由黑色和深橘黃色的倒三角形斑紋組成,全體黑色增多,至老熟時全身呈黑紅色,中後胸背的毒毛顯著增長。 蛹 長橢圓形,初為淡綠色,後變栗褐色,體長32-36mm,雌蛹比雄蛹長且粗,外被灰白色繭殼。

發生規律

年生代數因地而異,雲南昆明1年1代、浙江2代、廣東3代,以幼蟲越冬。浙江2月底越冬幼蟲開始活動取食,5月中旬結繭化蛹,6月上中旬羽化產卵。第1代幼蟲6月底到7月為害,幼蟲發育時間短,取食快,食量大,常造成嚴重損失。8月上中旬第1代幼蟲結繭化蛹。

幼蟲善爬行,在林內外灌木雜草叢中結繭,少數在幼樹下針葉上結繭。8月中下旬成蟲羽化產卵,卵產於針葉上,幼蟲初期群集為害,以夜間取食為主,6齡後食葉量猛增,晝夜可以取食。

成蟲多於18-22時羽化,夜間活動,有趨光性。第2代幼蟲9-11月為害,11月底以4齡(少數5齡)幼蟲越冬。

天敵:卵期有赤眼蜂,黑卵蜂,幼蟲期有紅頭小繭蜂、兩色瘦姬蜂,幼蟲和蛹期有姬峰、寄蠅和螳螂胡蜂食蟲鳥等捕食性天敵,以及真菌(白僵菌)、細菌(松毛蟲桿菌等)、病毒的寄生。在浙江卵及蛹期寄生率可達50%。

分布與危害

思茅松毛蟲(DendroLimus kikuchii Matsumura)又名赭色松毛蟲,屬鱗翅目枯葉蛾科,國內分布於長江以南各省,在浙江發生於海拔較高的地區,主要為害馬尾松、思茅松、雲南松、華山松、雲南油杉。 為害特點 初齡幼蟲群聚為害,4齡以上食量大增,將葉食盡,形似火燒,嚴重影響松樹生長,甚至枯死。常與馬尾松毛蟲混合發生。[2]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①營造針闊葉混交林,改造人工純林為混交林,做好封山育林,防止強度修枝,提高林木自控能力。 ②注意剪除受害枝,人工摘除蟲繭,集中燒毀;在幼蟲大發生時,可人工進行捕捉,捕捉時注意毒毛。

(2)物理防治。 根據成蟲趨光性,在成蟲盛發期設置黑光燈誘殺。

(3)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儘量選擇在低齡幼蟲期防治。此時蟲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蟲的抗藥性相對較弱。防治時用45%丙溴辛硫磷(國光依它)1000倍液,或國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樂克(5.7%甲維鹽)2000倍混合液,40%啶蟲.毒(必治)1500-2000倍液噴殺幼蟲,可連用1-2次,間隔7-10天。可輪換用藥,以延緩抗性的產生。

(4)生物防治。 ①注意保護與利用天敵。在松毛蟲卵期釋放赤眼蜂,每畝5-10萬頭; ②施放菌藥。可用0.5億-1億孢子/mL蘇雲金桿菌液,1-2億孢子/mL的白僵菌水劑,或5億孢子/mL的超低容量的白僵菌油劑、乳劑、水劑噴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