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思無邪(王冠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思無邪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思無邪》中國當代作家王冠群的散文。

作品欣賞

思無邪

如果說「思無邪」是朱熹的詩人風範,那麼「文以載道」就是朱文公的政治取向。朱熹終生把「篤意學校,力倡儒學」作為自己的政治方略。為了勸說莘莘學子珍惜美好的光陰,勤奮學習成才,他十分推崇先師程顥所寫的七律《偶成》:「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這首詩過去在日本很流行,幾乎婦孺皆知。為了不使自己的學生子侄誤入「旁門左道」,朱熹寫給了侄兒一首勸告詩,即《次韻四十叔父白鹿之作》:「諸郎有志須精學,老子無能但欲眠。多少個中名教樂,莫談空諦莫求仙。」從詩中可以看出朱熹對佛家「空諦」和道家「求仙」之道的態度「管中之豹」以及他「力倡儒學」名教的良用心

朱熹既樂以述文育人,又提倡「文原於道」的理論(《文心雕龍·原道篇》)。朱熹提出:「日月疊壁,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同上)。在哲學思想上,朱熹繼承、發展了「二程」(程顥、程頤)思想,對北宋以來理學思潮進行了一次全面總結,建立了一個客觀唯心主義體系,集諸儒之大成,用「一月照萬川」和「萬川映一月」的禪宗喻理解釋了「理一分殊說」,他指出「萬物皆有理,理皆出一原,但所居之位不同,則其理之用不一」(《朱子語類》卷十八。

對於一些學者提倡儒、釋、道「三教合一」,學習似道如禪亦儒的晉朝陶淵明,朱熹的評價十分擊中要害,發人深思,他說:「陶淵明詩,人皆說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其露出本相者,是《詠荊軻》一篇。平淡的人,如何說得這樣的言語出來」(《朱子語類》卷一四○)。就是以反封建禮教著稱的革命文學家魯迅先生也贊同朱熹的觀點:「被論客讚賞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潛先生……也還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在證明着他並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魯迅全集》卷六題未定草六)。因此,領會好朱子的詩情文意,對於提高我們的文化素養無不有現實的裨益,儘管時代已經不同了。

朱熹於南宋紹熙元年四月蒞政漳州,曾與漳州地方名士陳淳(外號陳北溪)結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閩南民間盛傳「陳北溪好字畫」的故事,卻不知陳北溪也與朱文公有一著名的和詩故事。有一次,朱熹輕裝便服去拜訪陳北溪。時值傍晚,陳北溪留朱文公吃晚飯,因為家窮,原先沒有準備,一時也難於辦菜,只好用土酒素菜請客,桌上一碟溪魚就算佳肴了。飯後,陳北溪過意不去,寫了一首小詩向朱文公致歉,詩云:「一碟蔥姜一碟魚,呼童捧出且躊躇。若還不是知情者,誰肯煩翁下草廬?」朱文公看過詩後大有感觸,隨即和他一首:「漫談麥飯與姜魚,姜養丹田麥養脾。飯後試登牆上看,民間尚有未炊時。」朱文公的和詩不僅表達對陳北溪的款待表示讚賞,而且認為飲食粗淡簡約有益健康,並隨即想到勞苦百姓,有些人過三餐都有困難,作為「民之父母」掛心如何!

[1]

作者簡介

王冠群,中國散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