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思了凡,百姓能夠吃飽飯(劉瑞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思了凡,百姓能夠吃飽飯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思了凡,百姓能夠吃飽飯》中國當代作家劉瑞成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思了凡,百姓能夠吃飽飯

內容提要:

站立着,一棵樹,一股風;在脈絡里婉轉,在清癯的枝頭,衣袂匆匆;莫道英雄無歸處,金戈鐵馬賦詩盅;一指間的風沙,一生的心事,久別重逢……

全國解放以後,丟了黨籍的戰鬥英雄劉高河,回盈州公安局工作後再次遭到奸人的陷害,無奈帶着病體解職回鄉。生命低谷的劉高河勵精圖治、初心難改、繼續勇敢奮戰在為民疾呼的一線,合作社、大躍進、戰洪圖、建水庫、破奇案,雖始終難躲奸人的謀害和特務的暗殺,仍默默地與命運抗爭着、不屈不撓頑強地站立着。時時考驗着在特定歷史時期,一名錚錚鐵骨勇敢戰士的高貴品質和潮白河漢子的俠肝義膽,展現了一名被奸人排除黨外在思想上卻早已入黨的共產黨人的人格魅力與忠誠。

故事構思奇特、哀婉曲折、人物個性觸人肺腑,讀之詠之品之思之,定會讓您輾轉沉思、挽腕長嘆、不忍釋卷。

(故事純屬虛構,切勿對號入座,方言土語等不妥之處亦多請見諒)

編外的忠誠(第三十四章)

——思了凡,百姓能夠吃飽飯

潮白河通過幾次大規模的截流、改道和疏通,大大扭轉了盈州地區千百年來接連不斷的洪澇災害。從此,方圓百里的潮白河北部腹地,逐漸變成了一馬平川的盈州大平原。受河流浸泡、沖積的潮白河平原,土地表皮是一層細細的黃沙,下面則是黑黃黏硬的泥土,水量豐沛、肥沃異常。

老少爺們兒們隨便走到哪個地塊,若是抓上一把黑土,一使勁兒准能攥出油花兒來,一銑下去地下立即冒出汪汪泉水,隨便往哪個地方插上一枝新苗,幾天就能滋出新芽……「真是大餅上抹黃油——忒好使(屎)了」。飢餓的人們手捧黃沙,仿佛捧着黃澄澄的金子,蛤蟆台子十八村的鄉親們可樂壞了。

這種土地種起來不僅省勁兒,而且還因為各種元素的組合,營養成分相當豐富。生長在這黝黑肥沃土地的糧食,產量突飛猛進,一時間,潮白河大窪成了遠近聞名的大糧倉。

說起這「大糧倉」,盈州歷史上確曾有過輝煌,那就是盈州的水稻。提起水稻,就不能不說袁黃,他的南稻北種在潮白河地區樹立了水稻種植的豐碑,並以其著作《勸農書》和《了凡四訓》而享譽後世。說起袁黃,盈州人民祖祖輩輩認定他為潮白河畔的「鸕鶿」。

袁黃初名表,字坤儀,初號學海,後改「了凡」江蘇吳江人。袁黃少即聰穎敏悟,卓有異才,萬曆五年會試,初擬取第一,因策論違逆主試官而落第。十四年中進士,為萬曆初嘉興府三名家之一。萬曆十六年,他從風光旖旎的蘇州,來到這瀕臨渤海的潮白河畔出任了盈州知縣。袁黃眼中的京畿大縣原來是個低洼鹽鹼、黃蓿遍地、水災頻繁、百姓潦倒的貧困縣。連續多年的水災,嗷嗷待哺的饑民,使愛民心切的袁黃心如火焚。他上條陳請減免舊額,建議由會通河水運皇木代替車運,革除運木重夫、重馬、採石及箭手諸勞役。同時還下令疏浚潮白河道,植樹挖沙,築堤開渠,墾荒種植,成績斐然。

「脫貧治本的出路在哪裡呢?」一次次巡視海邊灘涂,一次次遊走於水窪濕地,一次次穿行在田間地頭,面對着成千上萬畝鹹鹵濕漬的田地,回想起家鄉水田中搖曳的禾苗,一個想法陡然而生。「改水種稻!」此時的盈州,西接京郊、東達渤海,地域十分遼闊。海水的上溯和浸泡,縣東南大片大片的河塘湖泊、凹凸不平的灘涂上,只生長稗草和蘆葦,到處都是一文不值的荒廢地。

「這裡完全可以改造成生長稻穀的良田。」習慣於從河海中索取的盈州邊民,難以適應陸地上繁難的引水灌溉,水田種稻勞動強度更使人望而生畏。

蛤蟆台子鄉紳劉湛(劉隆的世孫)積極響應,率先在潮白河兩岸推廣種植稻田八百頃:「對偏於保守的北方百姓來說,樣板才是最有說服力的。」袁黃親自教導百姓挖溝通河、調埂作田,並製作各種灌溉和排水設施。他根據家鄉種稻的經驗,水田開成後,手把手地教給百姓育苗、插秧和中後期管理。金秋時節,稻田中結滿了黃澄澄的稻穗,這使當地村民欣喜若狂。過去的鹽鹼荒灘地,竟然收穫了讓人們賴以生存的稻穀。

劉湛帶領鄉民舞着龍扭着秧歌,敲鑼打鼓到縣衙為袁黃送匾:「賢德的知縣大人,是您給潮白河百姓送來了稻穀花香,如何不讓人高興和感激呢?」蛤蟆台子的種植成功,給了袁黃更大的信心,他決定繼續擴大範圍。這一次,他把試驗的地點推廣到了葫蘆窩、黃莊窪等大片土地,並帶領縣府衙門的官吏親自耕作。水稻的種植推廣產生了轟動效應,整個京郊都知道「盈州縣太爺」帶領官員們種稻成功的消息。一時間,人們紛紛效仿,潮白河流域掀起了改水種稻的高潮。具有豐富農耕知識的袁黃清楚:「境內土地高低不同,壤質有異,在高上地區和某些低下地帶並不適宜種稻,一定要因地制宜,大自然才能回報更多的出產。」

為了讓百姓普及更多相關知識,進行合理耕種,他決定以自己知識,結合家鄉的先進技術經驗,編著了一部農書來指導生產,即《勸農書》。書中,他引述前人農學理論,結合江南實踐經驗,詳細介紹田制、耕作、糞壤、灌溉和管理等具體技術;還根據潮白河地勢低洼的特點,重點介紹開渠引水和各種水具的製作方法。該書內容豐富,被後世稱為最全面的州縣級農學書,在中國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袁黃將《勸農書》刊刻下發到每個鄉里,倡導百姓採用先進理念和新技術來提高生產水平。

「民尊信其說,踴躍相勸」。由於袁黃在百姓中的崇高威望,《勸農書》刊出後,農業生產呈現了前所未有的好勢頭,盈州出現了有史以來的種稻高峰。

詩曰:數疊煙林散翠鬟,莫嫌此地少青山;酒逢社日添酬應,花到開時費往還。[1]

作者簡介

劉瑞成,筆名柳一 ,原籍天津寶坻,天津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