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懷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懷海

 

 

 

百丈禪師

同義詞 懷海一般指百丈禪師 百丈懷海(約720-814),中國禪宗著名禪師,唐代禪宗高僧。 本姓王,俗名木尊,福建長樂人,創立了《百丈清規》。 百丈禪師是洪州宗風開創者馬祖道一大師的法嗣,禪宗清規制定者。 因常住地為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故稱「百丈禪師」。 唐中葉後,舊教規戒律與禪宗發展衝突,懷海大膽進行教規改革,設立了百丈清規,推進禪宗發展,具有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人物生平

早年事跡 懷海自幼喜游訪寺院。早歲在南嶽懷讓禪師的弟子西山(廣東潮安)慧照出家,後從南嶽衡山之法朝律師受具足戒,未久至安徽廬江浮槎寺研讀經藏。 終至「三學該練」,具備了深厚的經、律、論佛學知識。 唐代宗大曆初年(766年),聽說馬祖道一在南康(在今江西贛縣境內)龔公山傳法,即前去投馬祖,傾心依附,並充當馬祖的侍者,深得馬祖的器重。 與西堂智藏、南泉普願同入祖室,各有擅長,時稱馬祖門下三大士。 唐代宗大曆年間(766—779),奉新人甘貞在洪州新吳(江西奉新)大雄山(俗稱百丈山)建庵。 聽說入住小雄山普化院的懷海禪法精深,於是「請施家山,願為鄉導,庵廬環繞」,將懷海迎入所建庵中,並將庵改名「百丈寺"。 懷海得道後,便開山說法,自立禪院,率眾修持,實行僧團之農禪生活。

制定清規 唐朝中葉即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後,封建政權採取「取消對寺院和僧尼個人田產免稅規定」等諸多不利措施,僧侶被迫面臨如何生存的嚴峻形勢。 懷海參照大小乘戒律,制定新的修行生活儀軌《禪門規式》(即《百丈清規》)以保證禪宗的繁盛和發展。

圓寂前後 懷海於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正月十七日入寂。據唐陳詡《塔銘》所記,懷海世壽六十六歲。 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敕諡大智禪師,塔曰大寶勝輪。 北宋徽宗追諡「覺照禪師」,元順章加諡「弘宗妙行禪師」。

主要成就

始創戒律 唐中葉後,由於舊教規和戒律極端輕視和排斥生產勞動,認為掘地、斬草、種樹等活動都是「不淨業」,僧徒若從事此類活動是違犯佛律的。 而禪宗因為不依靠豪華奢侈的堂殿、經像、法物,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且自六祖惠能以來,許多開山祖師都親自參加生產勞動。 就在舊教規舊戒律與禪宗發展存在尖銳矛盾時,懷海大膽進行了教規改革,設立了百丈清規,制定戒律。 從組織體制、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保證了洪州禪的發展和繁榮。 懷海為禪宗發展掃清障礙,對禪宗發展具有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如果說道一從思想方面開闢了禪學新時代,那麼懷海禪師則從實行方面保證了禪學的發展。 《百丈清規》問世後,千餘年來雖屢經刪修,但卻始終以此為藍本。 一直是歷代寺院的基本法規和禪宗僧侶必須遵循的基本規戒。 懷海非僅為立法者,亦為實行者,他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將禪學落實於日常生活中。 宋儒曾彷效此清規而創立書院。元、明、清更綿延不斷。

自創禪法 懷海的禪學思想深得祖師惠能和馬祖道一的真傳,主張眾生心性本來圓滿成就,只要不被妄想所系縛,就和諸佛無異。 認為禪的要求在於「去住自由」。 所謂「去住自由」,就主體而言,指向人的精神自由; 就對象而言,應落實在生活日用之中。 這就要求禪僧既肯定主體意識,又立足於現實生活; 離開現實生活,即無自由解脫可言。 懷海的禪,具有一種樸素自然的生活味。 在懷海看來,禪在生活中無所不在,因此他總是在一些細微的事物上取得「禪機」。 這種「禪機」既有禪家的高峻,又教家的平易,種種方便開化後人。 懷海為洪州禪法的中堅人物,上承慧能、馬祖以來的禪法,下啟後世五家之中溈仰、臨濟二宗。 宗法至今傳承不絕,影響深遠。 懷海對禪宗的巨大貢獻就是使禪僧直接從一般寺院分離出來,使禪宗最終成為一個獨立的佛教宗派。 使禪宗體制更趨中國化的,對禪宗自身發展起到重大推動作用。

主要作品

著作 《百丈懷海禪師語錄》、《百丈懷海禪師廣錄》各一卷

叢林要則 唐朝百丈禪師二十條叢林要則: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 ◎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精進以持戒為第一 ◎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煩惱以忍辱為菩提 ◎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留眾以老成為真情 ◎執事以盡心為有功 ◎語言以減少為直截 ◎長幼以慈和為進德 ◎學問以勤習為入門 ◎因果以明白為無過 ◎老死以無常為警策 ◎佛事以精嚴為切實 ◎待客以至誠為供養 ◎山門以耆舊為莊嚴 ◎凡事以預立為不勞 ◎處眾以謙恭為有禮 ◎遇險以不亂為定力 ◎濟物以慈悲為根本

史書記載

據《仰山慧寂禪師語錄》載,溈山曾問仰山云:「馬祖出入十四人善知識,幾人得大機,幾人得大用?」 仰山答曰:「百丈得大機,黃檗得大用,余者儘是唱導之師。」 據《唐洪州百丈山故懷海禪師塔銘》及《宋高僧傳》、《景德傳燈錄》、《古尊宿語錄》等有關資料記載,懷海俗姓王氏,福州長樂人。幼年出家,初依潮陽西山慧照和尚,後依衡山法朗和尚受具足戒。 往廬江(今安徽廬江縣)浮槎寺閱讀藏經多年,具備了深厚的經、律、論佛學知識。時值馬祖道一在江西弘法,天下向風,懷海前往參學,與智藏、普願同稱入室,各有擅長,成為鼎足而立的馬祖門下三大士。 開悟後,因住持百丈山,故世稱百丈懷海。

軼事典故

同甘共苦 任何事情,懷海都是自己帶頭。 親領四五百人嚴規修道,同甘苦,共患難。 每次勞動,懷海「凡日給執勞,必先於眾」。 有一次負責管理勞務的執事僧見他年紀太大,便將他的勞動工具藏了起來,意在讓他休息。 懷海四處找工具不得,就拒絕吃飯,直到工具被發還。 百丈懷海就以這樣的方式告誡弟子:要做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野狐禪 在《無門關》中,還記載了這麼一個與懷海相關的「野狐禪」典故。 懷海每次在堂上說法的時候,常常有一個老人跟隨大眾一起聽講。 有一天說法完畢後,老人卻留下來沒有離開。 懷海便問他:「你是什麼人,想做什麼?」 老人回答說:「實不相瞞,我不是人。 在以前迦葉佛時代,本在此山修行 ,因為有人問我: 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我說:不落因果。 為此一語,便做了500年的野狐精,沒法解脫,請和尚慈悲為我開示,讓我解脫狐狸身之苦。」 懷海說:「你把學人問你的問題,現在重新再問我一次吧。」 老人便道:「請問和尚,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 懷海當即答道:「不昧因果。」 老人當即大悟,便向懷海禮拜叩謝說:今承蒙和尚開示,令我超脫狐身。我就住在後山岩下,祈請和尚慈悲,以出家眾的禮儀為我埋葬。 第二天,懷海帶領寺中僧眾,在後山石岩下,找到了一頭死狐,於是便將其火葬。

出生爭議 懷海的生卒年有兩種說法,一是唐陳翊在《唐洪州百丈山故懷海禪師塔銘》中所說,生於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卒於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壽六十六歲。 傳統上普遍接受的另一說法則是來自宋《高僧傳》,他生於開元八年(公元720年),卒於元和九年(公元 814年),壽九十五歲。 因為陳翊為懷海同時代的人,因此應以陳翊說為正。

得法弟子

溈山靈祐 溈山靈佑禪師(771~853)先於奉新百丈山師從懷海,後遷湖南溈山。靈佑為溈仰宗初祖,福州長溪(福建霞浦縣南)人,俗姓趙,諡號「大圓禪師」。因其弟子慧寂徙居宜春仰山,別創禪宗一派,合曰「溈仰宗」。

黃檗希運 黃檗希運先於百丈山師從懷海,後居宜豐黃檗。 是洪州禪向臨濟禪發展過渡的關鍵人物,他承接了馬祖道一的法統。 其弟子義玄遠赴河北臨濟院,又創禪宗一派,是曰「臨濟宗」。 因此,希運在中國禪宗史上的地位不僅在於他是洪州禪的繼承者,而且還是臨濟法門的先驅。 他的禪法直接影響了臨濟禪的形成,更開創了影響久遠,波及面最大、滲透力最強的臨濟宗禪風。

人物評價

懷海的為人,在唐陳詡《塔銘》中描述:「言簡理精,貌和神峻;睹即生敬,居常自卑。」 百丈禪師是中國佛教史上的大革命家。 佛法之所以能夠流傳,得益於馬祖百丈師徒二人建立了叢林制度,建立了禪堂,訂立了清規。 史稱「馬祖建道場,百丈立清規」。(新浪佛學、安慶晚報) 南昌大學哲學教授、佛學資深研究者蘇樹華評價:「百丈禪師的禪法,既具北宗漸修的風格(第二峰頭的商量語),又具南宗直指的風格(妙高峰頂的無言義),不同根基的人,在他的教法中皆可各得其益,各有長進。」

後世紀念

百丈寺 百丈寺坐落於久有「仙源靈境」之譽的江西省奉新境內大雄山中, 是中國佛教禪宗「禪林清規」的發祥地, 又稱「天下清規」,中國佛教禪宗古寺廟之一, 該寺迄今已有1200年歷史,背山面田,占地1200畝, 原有七進殿堂,掩映在蒼山翠竹之中,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名。 是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百丈禪師即死於百丈寺,後安葬在今宜春市境內。    [1]

參考文獻

  1. 懷海第一範文網 - https://www.diyifanwen.com/...- 2021-10-5